Knowledge is power.
隨著人工智慧(AI)技術的迅猛發展,華裔科研人員再次成為全球焦點。
埃隆·馬斯克旗下的xAI公司,其團隊中華裔成員佔比高達1/3至70%,他們在Grok 4等前沿模型的開發中發揮關鍵作用。
同時,Science雜誌最新報告顯示,中國已在AI論文發表量上位居世界首位,專利申請和研究人員數量也遙遙領先【1】。
這一現象不僅標誌著華裔人才的集體崛起,還反映出中國在AI領域的戰略佈局正深刻影響全球創新格局。

xAI作為馬斯克挑戰OpenAI的利器,其團隊組成已成為業界熱議話題,尤其是Grok 4釋出會上佔據多數的華裔面孔。
根據多項報道,xAI的12位創始成員中,至少5人是華裔背景,佔比超過40%。這些成員包括Jimmy Ba(吉米·巴,加拿大華裔AI專家,曾師從深度學習之父Geoffrey Hinton),Tony Wu(吳懷宇,xAI聯合創始人,多倫多大學博士),Greg Yang(楊格,中國出生,哈佛大學數學系畢業,曾在Microsoft Research工作,受邀成為xAI聯合創始人之一)、Zihang Dai(戴子航,清華大學本科,後在卡內基梅隆大學深造)、Guodong Zhang(張國棟,浙江大學本科、多倫多大學博士)和Yelong Shen(清華大學本科、多倫多大學博士)等。他們在Grok模型的訓練、架構設計和演算法最佳化中貢獻卓著。例如,Greg Yang主導了xAI的數學基礎研究,而Jimmy Ba負責預訓練框架的創新,推動Grok 4在基準測試中超越人類水平。
這一比例並非巧合,而是源於中國人對於數理化的膜拜和中國持續對AI教育的鉅額投資。自2010年代起,中國政府推動頂尖學生湧入AI領域,培養出全球最強的數學基礎和專業化人才。相比之下,韓國和日本更專注硬體,印度雖有軟體優勢,但華裔在AI演算法領域的深度積累更勝一籌。
此情此景讓人不禁感慨,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曾佔有核心位置的IC(印度人-中國人)組合中被逐漸擠出的中國群體,正因為其數學、計算機等方面的強悍優勢而藉著AI的東風重新佔到核心位置!
華裔AI團隊的崛起並非孤立事件。
美國頂級AI研究人員中,中國出生者佔比已達38%,略高於本土美國人(37%)。 在矽谷,許多公司如Meta和Tesla的AI團隊中,華裔和印度裔工程師佔比過半。
Science雜誌於2025年7月11日釋出的報告“China tops the world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ublications, database analysis reveals”進一步證實了中國在AI領域的霸主地位。該報告基於Dimensions資料庫分析顯示,全球AI相關論文從2000年的不到8500篇激增至2024年的57000多篇。其中,中國學者2024年發表23695篇AI論文,超過美國(6378篇)、英國(2747篇)和歐盟(10055篇)的總和。
這標誌著中國從2000年的671篇起步,已實現指數級躍升。儘管美國對高效能晶片出口實施限制,中國仍逆勢而上。報告作者Daniel Hook強調:“美國在AI研究中的影響力正在下降,中國如今主導這一領域。” 實際上,AI競爭已成地緣政治博弈,誰掌控最佳AI,誰將在多領域佔據優勢。報告還揭示,中國在專利申請上領先:2024年,中國AI相關專利申請達35423件,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日本和韓國總和(2678件)的13倍多。
此外,中國擁有約30000名AI研究人員(包括大學生),遠超美國的10000人,且中國團隊更年輕、更具活力。
報告以中國初創公司DeepSeek為例,其V3大語言模型於2024年12月釋出,以低成本匹配美國基準,打破“美國領先十年”的神話。報告也預計,中國年輕AI勞動力將掀起創新浪潮,如DeepSeek般的突破將層出不窮。
編者按:
華裔人才在海外的突出表現與中國本土的AI全球領先優勢,意味著AI時代華裔科研人員的崛起將重塑全球格局。
中國從“跟隨者”轉為“領導者”,而華裔人才的全球貢獻將加速AGI(通用人工智慧)實現。
正如Hook所言:“AI的控制權關乎國家競爭力。”華裔,正驅動這一變革。
參考文獻
【1】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china-tops-world-artificial-intelligence-publications-database-analysis-reveals
編輯:Jessica,微訊號:Healsanq,加好友請註明理由。
美國Healsan Consulting(恆祥諮詢),專長於Healsan醫學大資料分析(Healsan™)、Hanson臨床科研培訓(HansonCR™)和醫學編輯服務(MedEditing™)。主要為醫生科學家、生物製藥公司和醫院科研處等提供分析和報告,成為諸多機構的“臨床科研外掛”。
網址:
https://healsan.com/
點選👆;讓SCI論文和基金,成為臨床工作的副產品!
更多閱讀: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