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美學子】第3607期
13年國際視角精選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
【陳屹視線】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矽谷上億年薪:
你不知道的“華人英雄榜”
2025年,人工智慧(AI)已成為全球科技博弈的主戰場。而這場戰爭的核心,從技術突破與算力競賽,逐漸轉向對“頂尖大腦”的爭奪。
AI賽道不再只拼技術,而是拼人。
據《亞洲金融》報道,美國科技巨頭紛紛加碼AI投資,尤其對華人科學家的青睞前所未有。馬斯克旗下的xAI在推出Grok 4時,其研發核心團隊中,華人科學家佔據顯著比例。
而Meta創始人扎克伯格更以破紀錄的高薪,從OpenAI等機構挖走了一批華人AI領軍人物,包括餘家輝、趙晟佳、畢樹超、任泓宇等,年薪高達1億美元;而龐若鳴的年薪更是超過2億美元,重新整理了矽谷薪資天花板,超越蘋果CEO庫克。
這場“搶人大戰”的背後,是各國爭奪AI未來主導權的焦慮與戰略。
根據《亞洲金融 》報道,馬斯克搞定Grok4,下圖照片裡的功臣,一眼望去,除了5個白人,似乎全部是華裔,沒有印度人。

矽谷“挖牆角”的戰場
2025年6月,Meta宣佈成立“超級智慧實驗室”,投資高達650億美元,其目標很明確:主導下一代AI正規化。
在被從OpenAI挖走的8名核心研究員中,華人佔了半數。
他們是:
-
餘家輝:清華本科,伊利諾伊香檳博士,OpenAI感知團隊負責人,其多模態技術將圖文融合識別率提升了40%;
-
趙晟佳:清華本科,伯克利博士,GPT-4和o1/o3-mini核心成員,構建AI“價值觀”系統,增強模型倫理性;
-
畢樹超:浙大本科,伯克利博士,提升AI模型在複雜任務中的適應能力;
-
任泓宇:北大本科,斯坦福博士,研發容錯訓練技術,將訓練中斷恢復時間從23小時縮短到47分鐘。
而龐若鳴的案例尤其引人注目:他曾是谷歌與蘋果AI部門的靈魂人物,開發了多模態模型MM1和語音合成系統Tacotron 2,如今以2億美元身價加入Meta,其價值可見一斑。
華人AI人才成為全球核心變數
1. 資料在說話:華人成為主導力量
根據芝加哥保爾森基金會智庫MacroPolo的2024年資料,美國頂尖AI人才中,畢業於中國大學者的比例已從2019年的27%上升到38%,首次超越美國本土大學的37%。在Meta“超級智慧實驗室”的17名核心科學家中,華人佔據7席,比例超過40%。
2. 原因深植教育土壤與人口紅利
華人科學家崛起並非偶然。中國在數學、計算機科學的基礎教育訓練極為嚴格,培養出大批理論功底深厚、邏輯能力突出的科技人才。加之龐大人口基數與高強度教育競爭,為全球科技界源源不斷輸送“高燃料”。
3. AI“挖人戰”全面升級
Meta開出高達1億到2億美元的年薪,不只是薪資,而是包括股票期權、終身合同、研發自由度與創始人背書。扎克伯格更被曝多次在自家別墅與候選人面談,可見其求才若渴。
不僅Meta,馬斯克的xAI、谷歌的DeepMind、蘋果、亞馬遜等科技巨頭也在全球範圍內上演“獵腦風暴”。
特別的是,Meta透過150億美元收購由28歲華裔天才亞歷山大·王創立的Scale AI,直接將其提拔為AI部門負責人,實現“買公司+買人”的組合戰略,更凸顯了對華人天才的認可。
技術遷徙
AI人才的流動,不再是普通的職業跳槽,而被各國科技界視為“技術基因的遷徙”。
這些頂尖華人專家曾是OpenAI、谷歌、蘋果的“智核”,他們的離開,意味著:
-
Meta在多模態AI、訓練架構、倫理框架等方面補齊短板;
-
OpenAI或將面臨研發瓶頸;
-
中國所培養的高階人才,卻不斷被輸送給美國企業,形成“人才出走”的科技隱憂。一位國內AI教授坦言:“技術本土化的關鍵是人。失去這些人,等於失去未來。”
真實人物背後的光芒
✦ 龐若鳴:谷歌-蘋果-Meta的“超級聯結器”
-
上交大本科,普林斯頓博士
-
主導谷歌搜尋系統穩定性、語音識別、谷歌TPU演算法框架
-
在蘋果打造下一代Siri與MM1大模型
-
Google Scholar 論文超100篇,被引超4.6萬次
-
2025年加入Meta,年薪2億美元,成為AI界標誌性人物
✦ 亞歷山大·王:最年輕的億萬富豪
-
美籍華裔,28歲
-
創立Scale AI,聚焦AI模型資料標註
-
公司以150億美元被Meta收購,王直接掌管AI部門
-
是“技術+商業”雙能型華人代表
✦ 其他代表人物
-
餘家輝:主導GPT-4.1多模態融合
-
趙晟佳:構建AI倫理系統
-
任泓宇:最佳化AI訓練時間,降低算力浪費
這些人,既是中國基礎教育的產物,也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科技主力軍。
未來的挑戰與啟示
1. 對中國的提醒:如何留住自己的“最強大腦”?
頂尖AI人才頻頻“出海”,暴露出國內在科研環境、平臺自由度、薪酬體系等方面的不足。要應對這一挑戰,中國需建立有吸引力、有信心、有彈性的科技生態系統。
2. 對年輕人的啟發:AI不只是技術,更是戰略
-
要立足基礎科學,深耕數學與邏輯;
-
要放眼全球,擁有國際視野與文化適應力;
-
要勇於創業,技術+商業的複合能力是未來競爭力;
-
要堅持長期主義,AI不是“速食成功”,而是“耐力長跑”。
西方欽佩與擔憂
-
《華爾街日報》:Meta的天價薪酬是AI領域“軍備競賽”的典型訊號;
-
《紐約時報》:中國在STEM教育上的優勢,是華人科技崛起的根源;
-
《金融時報》:OpenAI因核心人才流失可能陷入“發展真空”,中國也應反思人才外流問題;
-
彭博社:龐若鳴的2億美元薪酬“重塑了科技產業對天才的定價機制”。
華人AI專家的崛起,是教育、時代和個人奮鬥交織的結果。他們站在矽谷,也揹著東方的學術土壤。他們的每一次流動,不只是履歷更新,更是全球技術版圖的重構。
未來的AI,不只是技術較量,而是國家智慧生態系統的全面比拼。
誰能吸引、培養、留住這些“超級大腦”,誰就能擁有定義未來的力量。
AI競賽的未來,還將寫下更多“華人傳奇”。
參考:《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彭博社(Bloomberg)

近期發表
教育的7個段位 你在哪層
清華學霸 手撕地產大亨親爹3張臉
美國多少錢退休算舒適 6個段位你在哪
清華學霸 手撕地產大亨親爹3張臉
別讓這個世界玩你 50個蔡瀾式風流
禁錮之戀| 一代大學生的情感史詩
震驚她孤勇 父母成全女兒“路”
20年貢獻被裁員 矽谷老兵的泣血心路
從牛津到北大再回辛莊 黃土地的守望者
留下遺書·162天荒野徒步 華裔女孩挑戰極限
我在美國當精神科醫生
海外銷量百萬的華裔作家們
用100所大學鑄造的城市 魅力何在
貝索斯再婚:一場現實的冷笑話
名校之路-父母如何匹配兒女未來
訪談千位世界高人的她 收穫了什麼
留學安全須知·實用大全


【穿越訪談】世界華人系列
【行走如歌】100個國家·1000座城市
【王妃傳奇】皇冠越重 幸福感越輕
喜歡就點“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