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下方“有書”,關注【影片號】
專屬直播好禮等你來拿
文 | 晚君 · 主播 | 賞新晴
來源 | 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



最近在書裡,看到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老師帶著學生們,拜訪村子裡最窮的一家人。
這家有八口人,個個面黃肌瘦,他們住著最破的茅草屋,吃著最廉價的食物。
全家僅有的財產是一頭奶牛,靠著賣牛奶,他們才能勉強維持生計。
在這之前,有很多好心人救助過他們,或給予錢財,或為他們介紹工作,但都沒有任何效果。
離開村莊前,這位老師想到了一個辦法。
一天夜裡,他偷偷去把這頭奶牛殺了,然後帶著學生們悄然離去。
學生們質問老師為何這麼做,老師卻沒有做任何解釋。
一年後,老師帶著學生故地重遊,發現這家人住在新建的房子裡,穿著整齊,精神飽滿。
學生們都很好奇,在他們走後,這家人經歷了什麼。
原來,剛開始發現奶牛被殺死後,這家人很難接受。
由於沒了收入來源,他們餓了好多天,最後實在撐不下去,只好開始幹活。
他們在房子後面開闢了一塊新地,種菜,養殖家畜……
慢慢的,他們建立起新的收入來源,日子也逐漸好了起來。

看完這個故事,我陷入了沉思。
對於那戶人家來說,他們所珍視的奶牛,實際上卻是把他們和貧窮拴在一起的鐐銬。
他們沉浸在奶牛帶來的安全感當中,享受著貧窮的安逸。
直到失去奶牛,他們才被迫做出改變,從而掙脫了生活的束縛,逆轉了命運。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都會沉浸在自己的“奶牛”所帶來的舒適圈裡,活得渾渾噩噩,一事無成。
可過度沉溺於安逸,就好比溫水煮青蛙,會困住你前進的腳步,最終讓你敗給自己。

知乎上曾有一個話題:
“毀掉一個人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有個高贊回答說:
“先給他足夠的安逸,然後再剝奪他的安逸。”
前些年,唐山某收費站被取締裁員,很多人丟掉了所謂的“鐵飯碗”。
他們圍住了領導要說法,其中有位大姐哭訴:
“我今年36了,我的青春都交給收費了,我現在啥也不會,也沒人喜歡我們,我也學不了什麼東西了。”
看著不禁覺得悲哀。
人生永遠是能量守恆的,今天你享受了多少安逸,日後你就要付出多少代價。
這讓我想起電影《肖申克的救贖》裡一個情節。
在監獄圖書館呆了五十年的布魯斯,為了不被放出去,竟然選擇傷害獄友,以留在監獄。
正如獄友瑞德說: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 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對布魯斯來說,監獄就是他的舒適圈。
他在裡面能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存在的意義,而一旦走出這個圈子,就會發現自己一無所長,茫然無措。
就像動物園被圈養的獅子,一直都過著被投餵的安逸生活。
如果有天你讓它重回大自然,它也會因為不會捕食,而活生生把自己餓死。
有句話說:
“環境中的舒適區,心理上的舒適區,還有習慣的舒適區,正如一個又一個的豬圈。 一旦落進去,看似蠻舒服的,有吃有喝有爛泥打滾——但這所有的舒適,都需要你來買單。”
你的舒適區,正在慢慢地毀掉你。
一味享受安穩,往往使人喪失鬥志,人生也逐漸淪為平庸。


教育學中有這樣一個理論:
“一個人若長久待在舒服的環境下,會因為生活安逸而能力退化; 但若把人帶到比較險惡的環境,經歷挑戰和痛苦,就能夠突破能力的極限。”
和大家分享一個故事。
有隻鷹從小被撿來當做雞養,長大後,人們想將它放生。
但這隻鷹一直飛不起來,最後人們把它帶到一個懸崖邊上,扔了下去。
剛開始,這隻鷹像石頭一樣下墜,將要觸到崖底時,它展開雙翅,托住了身體。
最後慢慢拍打翅膀,逐漸上升,飛向了遼闊的天空。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像這隻鷹,只有不讓自己過得太舒服,最後才能自由地翱翔。
不逼自己一把,你就不知道自己的能力極限在哪裡。
很多人都聽過李寧的故事。
1988年漢城奧運會,李寧帶傷上陣,結果跳馬失誤,跌落神壇,迎來了職業生涯的冬天。
這之後不久,李寧便作出決定,正式宣佈退役。
退役後的他,本可以選擇留在隊內當教練,或在自己熟悉的體壇,尋個一官半職。
但一眼望到頭的未來,卻並非他想要的。
於是,在拒絕了近在眼前的安逸後,李寧去廣東三水創辦了“李寧”品牌。
初次嘗試鞋子製作,李寧就虧了50萬。
但這沒有嚇退他,他不斷吸取教訓,聘請更專業的人才與團隊,引入現代化管理。
創業維艱,他經常加班到凌晨兩三點,公司里人走光了他都不知道。
終於,在付出數不清的血汗後,“李寧”成為如今人盡皆知的國際運動服裝品牌。
美國作家尼爾·唐納說:
“成長,只在不舒服的狀態下才會發生。”
若是隻待在舒服的位置,不敢嘗試突破,你就永遠不會有進步。
勇敢走出來,也許會碰壁或遭遇挫折,但你遇到的每一次磨難,都能使你變得更強大。
一個人想要改變現狀,讓人生過得更加滾燙,最好的方法就是拒絕安穩,敢於跳出自己的舒適區。


美國作家斯賓塞·約翰遜在《誰動了我的乳酪》中寫到:
“別以為目前的舒適是一種享受,享受慣了這種舒適,你也就變成了呆子、傻子,最終必將毀於此。”
等風來不如追風去,與其待在深潭死水裡等待命運的安排,不如主動向前,走出自己的小天地。
那麼,要如何走出舒適區呢?
1. 主動吃苦,做困難但很重要的事
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回答學生說:
“人的知識就像一個圓,圓圈外是未知的,圓圈內是已知的。”
從圈內要延展到圈外,要獲得新的知識,要習得新能力,必然伴隨著陣痛。
蚌歷千般磋磨,才孕育珍珠;松經風吹雨打,才傲立峰頂。
美國名校芝加哥大學對學生的基本要求是——做困難的事。
弱者給自己找舒適,強者給自己找不適。
面對未來可能經歷的不可承受之重時,我們與其被動受苦,不如現在主動吃苦。
2. 敢於破局,不斷拓展自身邊界
《三體》中有一句話:“毀滅你的,與你何干。”
有時候,你認為自己的能力足以支撐當下的生活。
可生活不停前進,時代不停發展,一味地埋頭苦幹、專注眼前,只會將自己困在設定的範圍裡。
一旦生活出現意外,你便毫無招架之力。
在這個世上,沒有所謂的一勞永逸,更沒有讓餘生躺平的高地。
不想被時代拋棄,就要不斷打破邊界,深耕技能、突破認知,和時代變革的浪潮一同前進。

3. 折騰自己,保持危機感
《黑天鵝》這本書裡有這樣的記載:
為了保護鹿群,政府請獵人殺死了狼。
鹿群過上安穩生活後,到處啃食植被,使得森林越來越貧瘠,結果鹿群的生活圈也越來越小。
最後,政府只好把狼“請回來”,整個森林這才慢慢恢復了生機。
這事情,放到我們現實生活中,就一句話:
“沒有危機感,才是你自己最大的危機。”
在這個多變、快變的時代,待在完全舒適的環境裡,就是你對自己最大的殘忍。
勇於走出舒適區,敢於迎接挑戰,才能將每一個危機,都轉化成你未來的機遇。
▽
很認同這樣一句話:
“船停在港灣,風平浪靜,但這從來不是造船的目的。”
很多時候,我們碌碌無為,就是因為像開頭提到的窮人家一樣,仗著有那頭給自己提供安全感的奶牛,而不願改變。
這頭“奶牛”,或許是一個舒適溫暖的被窩,一份穩定安逸的工作,一個享受玩樂的圈子……
然而,正是它們禁錮了我們的腳步,使我們甘心躺平。
但所有的舒適,都有代價,好走的路,從來都是下坡路。
安逸的環境,最容易毀掉一個人,所以我們要學會隨時推自己一把。
跳出舒適區,逼著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前進,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收穫到你想要的風景。
點個【在看】,願我們都能殺死限制我們的“奶牛”,大膽走出舒適區,超越過往,做更好的自己。

有書君說
紛繁的世界裡
讓自己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讀書,讓我們看見真實的自己
掃描二維碼,新增微信,進城市群
尋找有相同愛好的書友,一起學習
讓自己保持一顆平靜的心
讀書,讓我們看見真實的自己
掃描二維碼,新增微信,進城市群

作者:晚君。來源: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腹有詩書氣自華,再忙也別忘記給自己充電,歡迎關注每晚一卷書。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作者:晚君。來源: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腹有詩書氣自華,再忙也別忘記給自己充電,歡迎關注每晚一卷書。有書經授權釋出,轉載請聯絡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