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新語言|第九期FIRST紀錄片實驗室公佈入選專案

本文轉自:FIRST青年電影展
2025年六月,FIRST紀錄片實驗室·工作坊現場,一位創作者的激動發問,再次叩響非虛構影像創作的核心。
這是個看似基礎問題。美國學者帕特里夏·奧夫德海德曾嘗試定義紀錄片為“對異域生活的尋訪”、“視覺詩”和“藝術化的宣傳”,它可以是講述真實的實踐,但也僅是一種宣稱“真實”的方式。我們不必苛求紀錄片呈現絕對真相,亦承認創作者以詩意、象徵或間接手法表達的權利——其根本,在於去年馬莉導演在FIRST紀錄片日的論壇中所提到的“良知”,也在於紀錄片教育者邁克爾·雷比格所強調的創作者與觀眾間的契約:如何在無定規的藝術中恪守底線,誠實建構關於“現實”的經驗。
這個問題同樣貫穿著FIRST紀錄片實驗室的實踐脈絡。八期以來,實驗室堅定支援華語紀錄片創作,從“反問常識”到“發現新語言”,不斷嘗試拓延非虛構影像的概念邊界與美學維度,關注創作者與世界的多元互動。行至此刻,已有30個專案在實驗室的支援下成長——《羅長姐》《冰上時刻》《曠野歌聲》《石史詩》《一座桃花洞》《呼吸之間》《從來》等作品陸續走入觀眾視野並在海內外獲得獎項,也有更多仍在打磨中悄然前行。
2025年,小紅書以“FIRST紀錄片實驗室·合作伙伴”身份鼎力支援FIRST紀錄片實驗室及紀錄片日相關活動,並與影展聯合策劃「人間短歌」非虛構短片特別展映單元。小紅書社群中的創作者,讓更多日常裡的“人間煙火”被看見、被觸控。這是一次關於生活的表達嘗試,也是在自媒體時代,用每一份鏡頭後與螢幕前的真誠,重新叩問非虛構影像所承載的“真實”、聯結與審美的可能。
今年FIRST紀錄片實驗室收到了共計90份有效報名,呈現出鮮明的議題多樣性與紮實的人文關懷,從社會個體的處境到邊緣文化的書寫,從家庭記憶的追溯至公共事件的反思……最終,陳德明佟珊葉先開三位評審遴選出10部處於不同創作階段專案。
陳德明:導演攝影師。首部紀錄長片《幸孕旅館》榮獲中國民族誌影像雙年展銀獎,並被國家圖書館與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2025年,他執導的《從來》榮獲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高獎DOX:AWARD全州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榮譽、DocsBarcelona最佳剪輯獎,併入圍悉尼電影節、加拿大HOTDOCS國際紀錄片節等重要國際影展。
佟珊:青年學者,電影策展人。長期關注紀錄理論與實踐、跨國電影、女性電影與電影節文化,於Studies in Documentary Film,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等國際期刊發表文章。她曾參與北京國際短片聯展(BISFF)上海國際電影節、北京國際電影節、西湖國際紀錄片大會等電影節的選片與評審工作。近年來也參與紀錄片策劃與製片工作。
葉先開:製片人。她的最新劇情短片《在水一方》入圍2024戛納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並榮獲歐萊雅女性電影人獎。紀錄長片《午夜出走》入圍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並榮獲特別提及。劇情長片《空房間裡的女人》榮獲2024柏林電影節奇遇競賽單元評審團特別獎及2024翠貝卡電影節國際競賽單元最佳表演、最佳攝影兩項大獎。
這些作品中,創作者們嘗試透過個體生命中最真實的困頓與掙扎,勾勒出當下中國語境中關於身份、歸屬、記憶、慾望與抵抗的複雜圖景。《她和她的秘密》《上蘇州》《AI·爸爸》等作品聚焦家庭往事、童年記憶與身份認同,呈現出新一代創作者對私人經驗與公共困境之間張力的體察;《散步之年》《狗哥》《桂林小丑》則將鏡頭對準漂泊與離散、青春與自我認同的探索,在日常之中挖掘更本質的精神議題;《浮動著的房子》《舟行冥冥》《人生成績》《沙漠綠洲》則從文化景觀、民族記憶、生態危機等宏大命題中切入,試圖在流變的世界中捕捉人與族群、土地之間某種脆弱的聯絡。創作者與被攝者共同透過紀錄這一行為反觀生活本質、重構人生敘事,尋求對他人的理解與對自我的療愈。
第19屆FIRST青年電影展紀錄片日將在7月23日帶來紀錄片實驗室工作坊、「人間短歌」非虛構短片展映等活動。“紀錄片日·榮譽之夜”將向入選第九期FIRST紀錄片實驗室的專案頒發專項支援金和證書,亦將揭曉主競賽單元“最佳紀錄長片”榮譽。
演員楊子姍擔任本年度FIRST紀錄片日推介人。從《味裡故鄉·第二季》到《她的取景器》,楊子姍長期關注並參與多樣態的紀錄片創作,她將用橫跨虛構與非虛構領域的創作經驗,與觀眾及行業同仁展開互動,呼籲公眾關注紀實影像的多重可能性與社會價值。
中國內地影視女演員。曾獲得中國電影金雞獎、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女主角提名,以及第15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女演員獎等獎項。電影代表作包括《重返20歲》《烏海》《路過未來》《永安鎮故事集》等,其中《烏海》入圍2020年聖塞巴斯蒂安電影節金貝殼獎,《路過未來》入圍第70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永安鎮故事集》入圍第7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
紀錄片實驗室·工作坊自去年拓展為全年運營的公共教育活動。本年度,工作坊將以“藝術與實驗(Art & Experiment)”為方向繼續拓展,在“發現新語言”的主題下持續探索,並將在西寧影展期間開展第二期活動。工作坊導師由紀錄片策展人、製片人及監製古吉·古米朗(Gugi Gumilang)擔任。他將用前沿且專業的視角,為入選專案提供針對性的發展指導。
現任印尼非營利紀錄片推廣機構 In-Docs 專案總監,主導Docs by the Sea等計劃,推動亞洲紀錄片發展;同時擔任歐洲紀錄片協會(DAE)執行董事會成員和 Hot Docs 國際策展人。
作為製片人與監製,其作品曾在加拿大HOTDOCS國際紀錄片節、洛迦諾電影節、香港國際電影節等影展首映。他曾任聖丹斯紀錄片基金、國際紀錄片協會企業基金、IDFA 伯莎基金和歐洲電影支援基金(Eurimages) 等基金的評委,也擔任哥本哈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CPH:DOX)、萊比錫國際紀錄片節(DOK Leipzig)、戛納電影市場紀錄片發展大會(Cannes Docs)、阿姆斯特丹紀錄片節發展論壇(IDFA Forum)、蒙特利爾國際紀錄片節(RIDM)等影展評委。
多年來,古吉活躍於全球紀錄片與創意產業,長期專注於故事開發、粗剪打磨及影響力傳播,倡導公平共制,推廣亞洲視角,並將這些國際經驗持續投入於紀錄片人才的培養。
短歌一句,眾聲相和;人間永珍,百態新生。本年度「人間短歌」非虛構短片展映單元,由 FIRST紀錄片實驗室攜手小紅書聯合策劃,並邀請謝飛導演擔任監製。單元呈現的9部豐富多樣的UGC作品,共同勾勒出生活的真實肌理:它們既是私人記憶的迴響,折射不同地域的往昔與今日;也是流動的“影像生活志”,描繪當代中國人的細節樣貌;更是一場社群共創,在興趣連線和情感呼應中,共同還原了一種名為生活的真實。
創作者被一個個充滿煙火氣和具有個性化的生活打動,每一部影片都源自創作者對世界的好奇和對意義的思索,用鏡頭在“我”與“他者”之間架起情感通道,生成開放的影像方法論,喚起更多人的影像表達衝動,讓真實發聲,讓日常閃光。
當無數這樣的生活碎片被影像拾起、分享,它們最終將拼合出什麼? 是一封寄給“附近”的長信?抑或一座連線彼此的呼吸之橋?帶著這些思考,「人間短歌」非虛構創作論壇將於7月22日舉行, 旨在搭建平臺創作者與行業專家的對話空間,共同探索影像拼圖背後的答案。
導演,FIRST青年電影展榮譽主席。曾任北京電影學院副院長、中國影協副主席,代表作《湘女蕭蕭》《本命年》《香魂女》《黑駿馬》曾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銀熊獎等等國內外多個重要獎項。曾獲“國家有突出貢獻電影藝術家”稱號、國際影視院校聯合會(CILECT)優秀教師獎,並榮膺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等多項榮譽。
“發明詞語者,發明未來”。
真正有力量的“新語言”,並非憑空捏造,而是敏銳感知到了時代潛流、集體無意識或未來變化的趨勢。發明一個擊中這種潛流的詞語,亦是參與構建未來的行動。而這場行動,是紀錄片創作者的,亦是屬於大眾的。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