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月21日,美國新聞界向白宮投下了一枚“法律炸彈”:美聯社正式起訴特朗普政府三名高官,指控其以“墨西哥灣改名令”為由封殺記者採訪,侵犯了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的言論自由。
被起訴的三名官員——白宮幕僚長蘇珊·懷爾斯、副幕僚長泰勒·布多維奇和新聞秘書卡羅琳·萊維特,正是特朗普政府“輿論鐵三角”的核心成員。
懷爾斯作為白宮“大管家”,負責統籌媒體打壓政策;布多維奇以“法律戰專家”身份,為封殺行動提供合法性背書;萊維特則是直接執行者,她不僅宣佈禁止美聯社記者進入白宮和“空軍一號”,更推動聯邦機構大規模取消對《紐約時報》、美聯社等媒體的訂閱,轉而扶持親共和黨的保守派媒體。
而一切的始因,皆源於特朗普對“定義權”的痴迷。
1月20日,這位以“顛覆傳統”為榮的總統在上任首日簽署行政令,單方面將“墨西哥灣”更名為“美國灣”,並強令所有聯邦機構和媒體使用新名稱。

訊息一齣,墨西哥總統辛鮑姆拍案怒斥“政治操弄”,聯合國則冷臉回應“國際慣例不可違”。但最令特朗普惱火的是美聯社的“頑固”——這家全球性通訊社堅持使用“墨西哥灣”這一國際通行名稱,理由簡單卻致命:“地理標識的清晰性關乎全球受眾的知情權”。

特朗普的報復,則稱得上是教科書似的權力碾壓。
2月11日,美聯社記者被禁止進入橢圓形辦公室;三天後,禁令擴大到“空軍一號”專機,且未設期限;總統本人在集會上更是火力全開,嘲諷美聯社是“激進左翼機構”,揚言“不讓他們參加任何釋出會,直到他們低頭”;面對起訴時,特朗普同樣輕蔑回應:“他們也許會贏,但無所謂”。
這種將行政權力化作“言論鐐銬”的操作,與他第一任期時炮轟媒體是“人民的敵人”一脈相承。只不過彼時他靠推特“宣戰”,如今已升級為行政令“封喉”。

但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白宮的算盤還是撞上了媒體界的“鐵板陣”。
2月17日“總統日”當天,波士頓街頭零下十度的寒風中,抗議者用凍得通紅的手高舉“總統日無國王”的標語;華盛頓賓夕法尼亞大道上,口號聲震得國會山玻璃嗡嗡作響;西雅圖遊行隊伍甚至抬著巨型特朗普充氣娃娃,上面赫然寫著“推特治國2.0”。

由媒體輻射至民眾,所有的怒火藉著地名爭議的外殼,直指特朗普政府自2018年發端的“媒體戰爭”。
不過,這場戰爭已從當時的“口水仗”升級為如今的“制度戰”:就在美聯社起訴前夕,美國國務院被曝要求全球271個駐外使領館取消訂閱《紐約時報》《經濟學人》等六家“非關鍵媒體”,轉而扶持親共和黨的《紐約郵報》、布賴特巴特新聞網等保守派平臺。
五角大樓更是撤銷了紐約時報、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和政治新聞網的獨立辦公區,換上“友好媒體”——紐約郵報、同一個美國新聞網、布賴特巴特新聞網及赫芬頓郵報入駐。
這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清洗,被《華爾街日報》稱為“重塑美國媒體生態的閃電戰”。

即便法院判美聯社勝訴,陣地早已被“自己人”佔領——這恰是特朗普“無所謂”態度的底氣。在這場“真相定義權”的爭奪中,特朗普的操作堪稱如魚得水。
他深諳“用魔法打敗魔法”的奧義:當司法部審查白宮禁令時,他反手在社交媒體發文“原來‘深層政府’真的存在”;面對國際刑事法院對其戰爭罪調查的制裁令,他宣稱“我們在糾正歷史錯誤”;就連美聯社訴訟的法庭檔案,都被其發言人譏諷調笑,稱作“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正義之舉”。
但媒體的反擊同樣凌厲。
美聯社訴訟書直指白宮“用詞控制”的本質是壓制言論自由,強調“媒體有權自主選擇表述方式”;《紐約時報》則翻出特朗普2025年與社交媒體平臺X的秘密協議:他撤銷了針對該平臺的訴訟,換取對其“真實社交”賬號的流量傾斜。
唇槍舌劍下,這場“戰爭”的輸贏如何暫且不論,美利堅所謂民主自由的遮羞布,卻已經被扯了個七零八落。
正如那句在社交網路瘋傳的段子所言:“特朗普的美國灣裡,遊弋的不是軍艦,而是破洞百出的民主小船”。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