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0
本文字數:836,閱讀時長大約1.5分鐘
導讀:生育補貼活動對提振生育有一定助力,但也會加劇市場的頭部效應。
作者 | 第一財經 欒立
繼中國飛鶴(06186.HK)率先公佈12億生育補貼活動後,伊利股份(600887.SH)也宣佈跟進,今日(4月10日)宣佈推出16億生育補貼。在業內看來,兩大奶粉龍頭企業推出生育補貼活動,符合當下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大方向,但也會加劇市場的頭部效應。
伊利集團在官網釋出宣告稱,此次新推出的16億元生育補貼計劃,為全國範圍內符合條件的孕期家庭提供不少於1600元的生育補貼。除物質補貼外,還包括孕期到3歲的健康、諮詢等服務。當天,伊利並未公佈具體的實施方案,但表示這一計劃將於2025年4月正式實施。
就在不久前,3月26日中國飛鶴宣佈,將於4月初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啟動總規模為12億元的飛鶴生育補貼計劃,為全國範圍內符合條件的孕期家庭提供不少於1500元的生育補貼。
記者從中國飛鶴公佈的具體補貼方案看到,對符合條件,且經註冊稽核後的消費者,提供孕婦和嬰幼兒配方奶粉的補貼券,用於領取產品。
獨立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去年以來,政府有關部門多次出臺政策提振生育,企業提供生育補貼也符合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的大方向,希望更多乳企能夠加入其中。
在過去一年中,隨著人口新出生人數的回升,以及奶粉價格戰轉向技術、配方大戰,國內奶粉市場秩序逐步恢復,市場開始回暖。從近期公佈的主要奶粉和母嬰上市公司年報看,奶粉業務都有不同程度的同比增長,同時增長方式也轉向產品結構性增長帶動的市場份額端的此消彼長,市場也在向頭部奶粉企業集中。
在多位行業人士看來,頭部企業推出生育補貼有社會公益的因素,但也等於加大了市場投入,預計也會帶來市場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宋亮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奶粉新一輪集中化趨勢會帶來市場份額的重新劃分,但他在走訪中發現,頭部化並不意味著“大樹底下不長草”,由於部分渠道商對於高毛利和精細管理的中小品牌依然有較強的需求,依然還有生存的空間。
微信編輯 | 阿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