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Terms Pro,一個為法務“真幹活”的AI智慧體。


2025年,AI產業化元年已經是箭在弦上,只欠關鍵場景的“東風”。
從越來越多的AI應用自主接入DeepSeek,到Agentic AI(智慧體)的崛起,技術和產品形態狂飆,AI平權化時代來臨,似乎也將各行各業的智慧化轉型推向了臨界點。
在法律科技行業,國內頭部電子簽名產品與解決方案提供商法大大,也以十年積澱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基於自研法律大模型,釋出法務AI智慧體產品iTerms Pro。
深究AI產業化的本質,不難發現:AI的價值不在於炫技,而在於讓技術穿透專業場景,尤其是容錯率極低的法務崗位,好的法務AI產品需要做的是放大專業價值,從而實現人機協同的效應。
所以,讓AI產品化不難,難的是讓AI應用幫法務“真幹活”。


合規挑戰下,智慧體“破局”
“法務數字化在中大型客戶群體中已經落地了很久,但人與AI協同去驅動業務流轉的願景,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法大大產品負責人梅容告訴36氪,目前國內大概有一半以上的企業都已經完成了合同的數字化管理。
但與此同時,其中的大多數仍困在“流程線上化”的淺水區,大量的非標合同依賴人工審查和驅動,數字化的協同價值非常低。
去年,《資料安全法》《個人資訊保護法》等法規的深化落地,疊加全球跨境資料流動監管趨於嚴格的現狀,讓企業法務部門也正在經歷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防控的挑戰。
但一般的通用大模型,顯然不適合容錯率極低的法務崗位。市面上大多數的法務AI產品,也還是定位於單點工具。
而iTerms Pro展現的,卻是像人一樣拆解任務,包括智慧合同審查和履約監控、法律研究、企業內合規問答、糾紛案件處理等場景,透過組合式AI和多模態適配預置,實現多個Agent協同規劃。

法大大iTerms Pro首頁介面
在法務、財務這些AI永遠無法替代人工經驗的領域,Agentic AI也能透過CoT(思維鏈)和CoA(行動鏈)沉澱生成數字員工,實現人機協同。
“在早期產業化階段我們感受最深的一點就是:在AI平權化的影響力下,企業客戶比以往更主動地願意和我們共建。比如結合他們深度應用AI工具的實踐,探討在業務場景中落地法務AI的構想,或者把業務know-how的資料提供給我們訓練垂類模型,來提升大模型在業務應用的準確性。”
梅容認為,AI產業化落地的第一步,就是讓企業中的不同角色,能夠透過AI的推理能力解構需求,從而發散出更多的可能性。

AI升維法務價值
以“共生”解構“替代”
開源大模型帶來的技術普惠趨勢下,驗證AI應用的方向能否在商業化層面跑通,並非一日之功。
2019年,在法律科技領域探索5年的法大大,正式成立AI產品實驗室。當時還沒有大語言模型的概念,但法律領域裡已經有很多知識和經驗層面的內容可以沉澱為資料,結合機器學習、OCR、語義理解等技術,進一步用於工程化開發和商業落地。
透過對監督學習的鑽研和大量的資料標註時間,僅就合同資料識別這一個場景,法大大在當時已經為企業風險識別預警帶來了不小的提升。
2021年,法大大又結合合同起草、商務洽談、交易結構審查的生命週期,上線了合同智審系統,由此逐漸摸索到了未來的法務AI應用“應該朝什麼方向去走”。
根據法大大副總裁李琳當時的觀察和判斷,由於已經沉澱出了自己的合同模版庫、標準審查流程,大客戶只會在一些零星的法務場景上引入AI的能力,智慧工具的價值其實還不足以參與判斷與決策。
GPT時代到來後,一直狂奔到2024年,大模型的訓練、精調、推理部署成本、專業生成表現都在發生質變。法大大也意識到,技術已經可以實現“理解能力”的躍遷了。
基於過去的研究和專業資料,法大大開始自研法律垂直大模型,並馬不停蹄地投身工程化,圍繞法務人員的核心場景尋找可以被智慧化提升的突破點。
彼時,市場上幾乎還沒有能夠投入企業應用的法律大模型產品,而法大大已經將應用定位於讓法務人員開箱即用的上層應用。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從資料到演算法,法大大都做了大量的專業訓練和最佳化。比如,在和企業客戶資料共建的前提下,將人沉澱出來的知識進行資料蒸餾,其敏感度和訓練難度比生產經營中的資料更大。
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發宣告了推理大模型時代的來臨,法大大這家走在垂直AI應用“單行道”上的技術公司,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不過焦慮很快就得到了釋放:對法務這個專業領域來說,法律專業資料和知識圖譜幾乎都是以非標結構存在於企業的日常運營、專家學者的經驗判斷中,因此開源大模型只能算是“巨人的肩膀”,但它和垂直大模型,還真比不了。

法大大iTerms Pro合同比對介面
李琳認為,iTerms Pro的使命,是為法務群體實實在在地“真幹活”,是人機共生之下的效率裂變,而不是替代法務。
他表示,總體來看,未來法務AI應用的壁壘與演進方向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高質量專有語料的積累及專家經驗的演算法轉化能力,這是智慧化決策的底層支撐。
二、全球化背景下多法域合規監管的動態適配能力,需透過技術創新搶抓企業智慧化轉型視窗期。
三、以RAG(檢索增強生成)、Agentic AI(智慧代理)、法務數字員工等實用形態深化人機協同,既助力新人快速成長,又為管理層釋放戰略創新的生產力。
因此,以客戶為中心,理解真實需求,進行定製化部署從而實現人機共生的價值,尤為重要。

重構法務部門的“戰略價值”
人機協同下的合規,是法務智慧體的第一層需求和實現方式,而更深層次的追求則是讓法務部門的價值得到重構。
在穩定的市場空間中,法務體系趨向於成熟,企業感受不到“合規策略即增長力”,所以很多企業的法務數字化僅停留在淺薄的合同管理,法務部門也沒有太多創新空間。
歸其原因,主要還是法律領域存在大量的“非標準化難題”,佔據了法務人員絕大多數的時間和精力,長此以往就形成了職能化的迴圈。
AI的目標是把這些生產力釋放出來。以法大大的智慧合同審查場景為例,相比人工20分鐘的平均審查時間,每份合同可以節省50%的工作量。

法大大iTerms Pro合同審查-風險告知介面
從低效的檢索、引用、校對轉向策略型最佳化之後,法務部門就可以尋找定位“破局點”。
比如,出海做全球化的需求,就極大地顯化了法務部門的戰略價值。
在向外求變的過程中,地緣政治和各國資料安全與個人資訊保護法規的要求遠比國內市場複雜而嚴苛,基本都需要從企業法務部門開始打通策略,貫穿企業從生產到分發的業務線。
因此,想要拿到跨境合規的入場券,法律可行性的驗證、資料審查流程的開放性和流通性、法務部門從專業視角主導風控策略,對企業穩健的出海航線來說至關重要。
“在法律行業,很多客戶的期待和構想都是能夠借鑑別人的經驗,保障自身機制的完整性,再去探索新的業務。”
法大大創始人兼CEO黃翔直言,技術落地只是啟程的手段,法律領域真正“誘人的果實”仍然在於實現“人的價值”,因為科技的本質是以人為本。在追求效率的同時,法大大也始終關注技術應用的倫理準則能否堅守法律精神、人機協同的工作流程如何保留專業判斷、區域性的創新實踐如何轉化為普適性解決方案等問題,從而讓人的價值最大化。
無論是借鑑還是自我沉澱,AI想要真正在企業中為人所用,需要的是將業務流程和單點AI能力彼此打通,參照MCP協議的邏輯,構建系統性的智慧體自主規劃和協同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法大大一直以來非常注重自身產品的開放性,不但為iTerms Pro開放了API介面,在與市佔率較高的OA、ERP系統合作時,也都做到了彼此開放。
智慧化轉型的突破口,核心聚焦點是人本思維,也就是人機協同的突破。AI並不能代替人,卻能把人的價值推向更接近“大腦”的地方。
當下,AI應用正在告別拿著錘子找釘子的時期。法大大的發力能否讓Agentic AI在法律領域得到更好的商業化驗證,仍值得長期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