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這個地震頻發的國家買房,房子的抗震性無疑是購房時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近幾年東京塔樓公寓因具有長期升值潛力而備受投資者的青睞。這些超過20層的超高塔樓公寓到底能不能買?畢竟住那麼高,地震時會不會受到影響?
日本對20層以上的超高層建築制定了嚴格的結構強度和安全性的建築標準,只有滿足了這些建築標準才能獲得建築許可。
因此,那些高聳入雲的塔樓不僅滿足了1981年新抗震標準的強度和高抗震效能,還設有比一般公寓更嚴格的耐火效能要求和緊急避難時的安全性。

今天,我們就來深度解析日本的塔樓公寓運用了哪些抗震黑科技?日本投資購房如何選擇抗震性高的房子?
在日本,高層建築的抗震結構主要分為三種:耐震結構、制震結構、免震結構,其中塔樓公寓一般採用制震或免震技術,甚至結合多種技術以提高抗震能力。

第一、耐震結構——最基礎
這是最基礎的抗震方式,一般用於中低層建築,高層塔樓很少單獨採用耐震結構,因為搖晃幅度較大,住戶體驗不佳。
耐震結構的原理是透過加固建築本體,使其能夠承受地震的晃動。它依賴堅固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能夠抵抗一定程度的地震,但在大地震時,建築可能會發生較強的搖晃。

第二、制震結構——減少搖晃,提高舒適度
一般高層塔樓都會選用制震結構,它可顯著減少地震晃動,提高居住舒適度。
例如:東京六本木Hills Residence和虎之門Hills等塔樓,都採用了先進的制震結構。它在建築結構中加入“制震裝置”(如阻尼器),吸收地震能量,減少晃動幅度。

第三、免震結構——讓建築“漂浮”以隔離震動
免震結構適用於高層塔樓和超高層建築,雖然成本較高,但能有效降低地震對建築的影響。
例如:東京的Brillia Tower池袋就採用了免震結構。它的原理是在建築基礎和地面之間安裝“免震裝置”,讓建築在地震時像“漂浮”一樣隔離震動。

除了上述三大抗震結構,日本塔樓公寓還不斷引入各種前沿科技,以進一步提升抗震安全性。
他們利用AI感測器和自動控制系統來“主動制震”,在地震發生時主動調整建築的穩定性。
在地震帶地區加固地基,塔樓公寓的地基通常採用深達30-50米的鋼筋混凝土樁基,確保建築不會因地震液化或地基下沉而受損。
他們還使用心柱制震結構技術,在建築核心放置一個獨立的中空柱,在地震時像鐘擺一樣平衡晃動,減少樓體整體的震動感。

不僅如此,許多高階塔樓都配備了地震感測器,可以在地震發生時迅速分析搖晃程度,並自動啟動電梯避難模式,防止居民被困。
不過,要知道,並不是所有的塔樓和公寓都具有很強的抗震性。具有以下特點的塔樓或公寓就容易受到地震影響。
第一、上下樓層高度不同
一般來說,同一建築物內上下樓層高度不同的單位更容易受到地震震動的影響。這是因為不同高度的樓層由相同的結構構件連線,因此在地震時更容易產生不均勻的振動。因此,應力可能會集中在某些樓層或區域,增加損壞的風險。

第二、底層無牆的架空結構公寓
架空結構是指公寓底層沒有實牆,僅由支柱支撐。這種結構通常通風良好,可用作停車位或公共區域,但在發生地震時存在風險。採用引力層結構的公寓底層抗震強度較低,一旦發生大地震,底層坍塌的風險就會增加。

第三、L形或U形建築
L型或U型公寓的建築形狀不規則,地震時振動和變形難以均勻分佈。這會導致應力集中在某些區域,使其更容易受到結構性破壞。相反,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房屋可以將地震能量均勻地分散到整個建築物中,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地震造成的破壞。

那麼,想要放心購入塔樓或公寓到底該怎麼選呢?
首先,要選擇從底層到頂層高度一致的房子,也就是高度均勻的公寓樓。整棟建築的高度是平衡的,地震時的搖晃也是均勻分佈的。
其次,使用災害地圖來選擇位於災害風險較低地區的公寓。災害地圖是由地方當局釋出的地圖,其中包含災害風險資訊,顯示了地震、洪水和山體滑坡的風險。
最後,選擇採用SRC結構的公寓。SRC結構是一種鋼框架和鋼筋混凝土相結合的建築結構,其特點是抗震性和防火性強。
要想購買到心儀又不踩坑的日本房產,在投資中就需要全面去學習和了解相關知識,選擇具有減輕地震風險因素的塔樓和公寓樓是確保安全和獲得長期投資價值回報的關鍵。
老編輯個人交流微信laobianji06,歡迎新增撩我。


歡迎更多個人、媒體與企業與我們展開內容合作,請聯絡[email protected],註明“老編輯部”。
文中圖片來自影片、採訪、新聞、影視劇截圖以及網路,為非商業用途使用,如因版權等有疑問,請聯絡@金融老編輯立即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