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格:股票市場就像賽馬投注系統

作者:逸柳的知行之路
來源:逸柳投研筆記(ID:ealiu_investment)
這一篇文章,我們來看看《窮查理寶典》的第四章第二講“論基本的、普世的智慧,及其與投資管理和商業的關係”的下半部分,芒格先生講了一些關於選股和投資的道理,這裡摘錄幾條。
一、“生活的鐵律就是,只有20%的人能夠取得比其他80%的人優秀的成績。事情就是這樣的。所以答案是:市場既是部分有效的,也是部分低效的”。
“二八法則”是人們觀察到的一種社會現象,比如20%的人擁有80%的財富,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這體現為一條統計學規律。按照正態分佈的規律來計算,最後得到的結果,跟“二八法則”就十分相似。
所以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我們很普通,收入和地位達不到很高的水平,那只是因為我們是那個80%的人群,而總有80%的人要做那個80%,不是嗎?有時候談論什麼相信“命運”之類的玩意,哪有這麼玄乎,其實同樣只是一個統計學規律,如果沒有什麼特別的稟賦,就很難超越平均水平,很多時候所謂的“命運”無非就是一個群體的統計規律。
在股票市場上也是如此,大部分人都處於平均市場收益水平,對於這部分人而言,市場是有效的,無法獲得超出平均的收益,無論怎麼折騰,還不如被動投資;但是即便再平均,總會有些人突出,對這部分人而言,市場則體現著低效率。
芒格的這句話就告訴我們,市場有效與否,不是一個固定的、確定的、絕對的概念,對不同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
二、“我所喜歡的模式——用來把普通股市場的概念簡化——是賽馬中的彩池投注系統。如果你停下來想一想,會發現彩池投注系統其實就是一個市場。每個人都去下注,賠率則根據賭注而變化。股市的情形也是這樣的”。
我們聽到很多人說股市是合法的賭場,可是這樣的說法往往是用作勸說別人不要進入股市的說辭。但是問題則是,很少有人去真的琢磨賭場的執行機制。
大部分人往往會將注意力集中在:要麼是去試圖解釋炒股是“投資”而不是“賭博”;要麼則是對這一說法不屑一顧。一旦陷入了概念上的爭論之中,注意力可能就會有問題。
“賭”的型別有很多種,比如玩麻將啊、德州撲克之類的,還有就是賭賽馬或者賭球。而股票市場作為群體行為,跟那些個的個體性的賭博遊戲相似性不大,而跟賭賽馬、賭球等群體性下注行為相似性比較高。
而其中關鍵的相似點就在於“賠率根據賭注而變化”,所有人都去買某隻股票,這隻股票再優質,賠率也會很低。另外,我們常常總是將注意力放在價格本身上,而忽視價格只是人們行為的結果。
三、“上天並沒有賜予人類在所有時刻掌握所有事情的本領。但如果人們努力在世界上尋找定錯價格的賭注,上天有時會讓他們找得到”。
“尋找定錯價格的賭注”是賺錢的一個基本的竅門,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我們思考股價的時候,重要的入手點就是評估某隻股票是否被“錯誤定價”。
那麼問題來了,市場會“錯誤定價”嗎?顯然這是經常的事情;但是如果一個人說“市場錯誤”而自己是正確的,想必會引來一片噓聲,而人們在群體的聲音中,往往很難堅持自我。
評估價格是否“錯誤”,影響人想法的因素都需要考慮在內,比如在很多時候取決於資訊,同樣對於資訊的捕捉和解讀也很重要,就像在什麼牌局上,看到牌之後,人們會有一些微表情。
具體的評估方法是“術”的東西,“術”是一個開放性的話題,在後一篇文章中,我使用Deepseek找了幾種評估方法,可供參考。
四、“市場的有效性跟彩池投注系統是一樣的——熱門馬比潛力馬更有可能取勝,但那些把賭注押在熱門馬身上的人未必會有任何投注優勢”。
賽馬比賽和賽馬賭注是兩個不同的場景,儘管賭注結果跟比賽結果密切相關,但是賭對了並不意味著賺得多,這是賠率和勝率的問題。熱門馬為什麼熱門,就在於歷史業績佳、腳力好 ;還有一點就是媒體報道得多,人們投注也比較多(畢竟大多數人都是從眾)。
在股票市場中,熱門股可比賽馬場的“熱門馬”風險高,熱門馬的勝率高、賠率低,熱門股雖然賠率也低,但是勝率可就不一定高了,有可能僅僅是媒體渲染得多而已,甚至僅僅是人們買的多而已。
五、“如果一開始就做一些可行的事情,而不是去做一些不可行的事情,你成功的機率要大得多。這難道不是顯而易見的嗎?”
芒格先生說的這句話是常識,很多時候都需要先完成簡單的事情,然後再去做複雜一點的事情,一步一個腳印。可是常識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很容易被人視而不見。就像芒格和巴菲特說的東西,大部分人聽了之後往往都覺得自己也很懂,但是在真正做的時候基本上都忘得一乾二淨。
重要的不是知道別人知道的,甚至也不是知道別人不知道的,而是做到別人做不到的。
由於忘記了常識,股票市場有很多不切實際的期待,一進來就想要透過股市實現財富自由,或者想要當股神。
六、“伯克希爾·哈撒韋的方法是依據現實的投資問題而不斷調整變化的”。
理念的東西相對固定,但是投資的方法總需要不斷地調整變化,而且不是為了變化而變化,是根據“現實的投資問題”而變化,所謂的“適者生存”。
要完成這個工作,得找出什麼是“現實的投資問題”,市場上有很多參與者不知道“現實問題”是啥,也不知道怎麼去描述問題,人們往往以為的問題都是很模糊、找了等於沒找那種。既然沒法給自己說清楚真正的問題是什麼,往往就難以解決,更不用談根據問題去調整方法了。
現在這個AI工具越來越高階的時代,由於有工具的槓桿效應,不知道問題、不知道描述問題會變得越來越致命。
版權宣告: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與原作者取得聯絡。若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聯絡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