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益美傳媒(ID:YeeMedia)
本文轉載已獲授權,其它賬號轉載請聯絡原賬號。
朋友奶奶帶著她去小賣部買衛生巾,結果誤入“村頭情報中心”。
然而,幾位老人的隻言片語拼湊出了一個讓她覺得十分陌生的事物:
作為年輕人,拉宏能理解從舊時代走過來的她們沒有機會學習生理知識。
村裡很多孩子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根本沒人教他們。
當她在小學課堂上掏出衛生巾……
這堂課剛開始,幾個男孩便帶頭起鬨,女孩們則是害羞地偷笑、撇嘴。
坐在教室門口的一個男生,直接站起來指著舉手的女孩大笑。
接下來,拉宏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衛生巾、內褲,示範如何正確使用衛生巾。
講臺下的孩子們更是驚愕不已,好像這是一種見不得人的行為。
短短幾十分鐘,月經從一個禁忌話題變成了一個可以被討論的話題。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一開始也有點討厭那幾個起鬨的小男孩。
但看到他們後面的表現,只會覺得教育和引導無比重要。
或許在短時間內,這些孩子心中的偏見仍舊存在,但這顆“正確認識自己身體”、“正確認識女性”的種子已經悄悄埋下。
這是無數女性經歷過的羞恥
這些天,拉宏的影片讓無數網友共鳴,大家不約而同地寫下自己的羞恥經歷:
但是她只講了十分鐘,以給每位女生髮了一份衛生巾試用套裝結束。
男生們在前後門的小窗戶處偷偷看教室內的女生們,我們當時感覺好害羞……
還記得小學六年級左右,那天運動會彩排,女生都出去了,只有男生在教室裡。
我同桌想抄我的卷子,然後他在翻我書包的時候翻到了衛生巾,並拿出來展示。
在我坐下來後,同桌陰陽怪氣地和我說“你還用衛生巾啊?”
班上和他玩得好的幾個男生都圍過來起鬨說我有月經,真的挺傷心的……
突然想起自己上五六年級的時候,有個男生嘲笑一個女同學來月經。
還丟了一句“來個姨媽為什麼就不跑操?又不會死人。”
大學時候,男朋友打電話向我求證,衛生巾是貼在身體上還是貼在內褲上的……
原來他們宿舍因為這個問題產生了分歧,男朋友認為是貼在內褲上的,但是他一個舍友非常肯定是貼在身體上的。
我是女生,在來月經之前我也根本不知道衛生巾怎麼用。
當時我還給貼皮膚上了,還在奇怪為什麼都吸不了血……
以前有一段時間大家都特別怕說“月經”、“衛生巾”這種詞。
可能是我從小不太和小夥伴玩,同齡人間的小常識我不太能get到,所以我在日常對話中會很不避諱地講出來。
第一次我說了“大姨媽”,朋友還很驚喜地恭喜我:“你終於學會說這個詞啦!”
現在想想,我古怪的直白和過分的“不要臉”讓我免去了很多困擾。
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我們的身體究竟是什麼樣的,更不知道我們應當如何去看待、愛護。
搞笑的是,老師讓所有男生都出去,課件內容甚至有讓我們不要穿好看的衣服。
生理羞恥不僅停留於生理層面,還會持續影響人的精神。
無論男女,在人生最重要的成長階段正確認識自己的身體,百利而無一害。
我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女性平均經期長度是 5 天,一位女性一生中會經歷約400次月經,而全球大約有38億女性……
月經,如同吃喝拉撒睡一樣平常,我們卻不敢直呼其名。
仔細想想,月經初潮的確是女孩成長過程中無比重要的一件事。
這既代表著個人成熟,也提醒著家長應當將生理常識、性常識一一告知。
王龍璽老師在《開得了口: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教育》中說到:
“我國每年有超過1000萬人工手術流產,這還不包括幾百萬藥物流產,以及那些在私立或者非正規醫療機構進行的流產手術。
而所有做過流產的女孩中,有近一半是25歲以下未婚的青少女。
對於青少年來說,在第一次性行為中,沒有采取任何避孕措施的人,竟然接近50%……”
因為更為愚昧的是,在很多國家和地區,人們仍將此視為“晦氣”。
益美君想起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印度影片《印度合夥人》,講述是一個丈夫因為疼愛妻子,突破層層阻力發明了廉價衛生巾,為印度農村的經期衛生觀念帶來變革的故事。
在紀錄片《月事革命》中,電影的原型人物阿魯納恰拉姆·穆魯加南薩姆直言不諱地說:
“女孩從來不跟媽媽說,妻子從來不跟丈夫說,朋友之間也不說。
試想,如果我們連月經都不敢討論,如何讓孩子從小了解同性、異性,如何才能真正用健康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身體,面對兩性關係?
我們討論的其實並不是月經,而是人與人之間如何相處,如何理解和尊重,如何愛與被愛。
微信改版,做到以下三步
★星標★點一點,我們每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