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億人都在用的必需品,集體「塌房」?

文/郭恩一
編輯/閆如意
當下的中國,有沒有哪個行業讓你覺得“詭異”?
如果你讓一位女性消費者來回答,她有極大的機率回答:衛生巾。
2024年是衛生巾行業集體塌房的一年,女性陷入“買不到安心衛生巾”的恐慌中。
僅僅是網傳胖東來賣的衛生巾“按母嬰A級進行了嚴格稽核”,胖東來的衛生巾區域就排起了長隊;

人們甚至開始喊話雷軍,盼望他出山整頓市場,造出第一片“便宜好用安心”的衛生巾。
然而,就在行業陷入信任危機三個月後,一些品牌推出的“比基尼安睡褲”再次重新整理了認知——
本應追求全包裹不側漏的安睡褲,被設計成了蕾絲花邊的比基尼。
宣傳文案中甚至寫著“經期也要時刻性感”。
網友吐槽:“我穿安睡褲是因為嫌棄夜用衛生巾不夠性感嗎?”
這場鬧劇般的“創新”,恰是當下衛生巾行業的縮影:
質量堪憂、價格高企、偽創新層出不窮
當行業把精力花在給衛生巾鑲金邊時,數億女性正在為基本安全買單。
為什麼其他行業都可以卷出各種價效比之王,而衛生巾行業,卻至今沒有一個品牌卷出真正受女性歡迎的產品?
這個問題,或許要從一個5年前的熱搜說起——
「我有難處」背後
60%女性的生存賭博
2020年,人們驚訝地發現,衛生巾竟然還有賣散裝的。
超市裡的衛生巾平均一元一片,而散裝衛生巾只賣2毛錢甚至1毛錢一片。
人們勸阻:“用在私處的也敢買這麼便宜的?”
而回答的人一句“我有難處”,道盡了辛酸。
散裝衛生巾讓“月經貧困”這個詞語進入了大家的視線。隨著這個詞語蔓延開的,是一種單一的情緒:
感慨生活不易,同情那些買不起品牌衛生巾的“窮人”。
這種情緒的確充滿了關懷,但這情緒模糊掉了一個重要的事實——
在中國,用散裝衛生巾的女性,才是大多數。
人們熟知的七度空間、蘇菲、護舒寶、ABC、高潔絲等等中外十大品牌衛生巾,即使全加在一起,也只佔市場的40%。
也就是說,用得起品牌衛生巾的,不足中國女性的一半。
如果說5年前,人們還把“買不起衛生巾”這件事歸因到“消費者窮”身上,那麼這5年來屢屢爆出的各種醜聞,足以讓人們徹底對整個行業失去信心。
多個衛生巾大品牌被數次爆出熒光劑超標、甲醛超標、真實長度不足外包裝所示長度;
甚至在這緊貼女性私處的產品中,人們屢次發現了蟲卵和針頭。
如今的月經貧困,不僅僅是“買不起”,而成了“買不到”好衛生巾。
終於,5年後的今天,這個問題不再是“為什麼窮人用不起好衛生巾”,而是:
為什麼中國女性沒有便宜好用的衛生巾?
衛生巾行業為什麼沒有“捲起來”?
20年來,衛生巾行業飛速提升的,只有價格。
一次性片狀衛生巾的產品形態和生產工藝早在上世紀末就已固定,同時衛生巾的功能明確且單一,缺乏技術迭代空間,因此產品同質化嚴重。
唯一稱得上創新性發展的,是2008年護舒寶推出的液體衛生巾。但液體衛生巾價格高昂,幾乎被絕大多數女性排除在選擇之外。
產品並未大升級,價格卻一直在飆升。
〓 品牌衛生巾10年漲幅50%。來源:中泰證券研究所
說得極端一點,今天對於資本來說,生產衛生巾還是垃圾袋沒有區別。
生產工藝都很簡單,成品也都差不多。
唯一的區別在於:你不會願意花高價去買品牌的垃圾袋,但你卻願意花高價買品牌衛生巾。
因為你願意相信大牌的衛生巾質量更好更乾淨。
這便是資本的狡猾之處:反正衛生巾的好壞難以判定,漲價反而能讓消費者更願意掏錢。
但買大牌衛生巾就一定能安心嗎?
一個冷知識:大品牌的衛生巾,並不一定是行業中質量最優的衛生巾。
有博主暗訪福建衛生巾工廠城,工廠端直言大牌衛生巾是中流質量。衛生巾的成本價通常在一至六毛,而品牌衛生巾的某些產品成本價在兩三毛左右。
〓 《偉大的製造》
對方更是直言:一切宣稱的衛生巾功效都是噱頭。
〓 《偉大的製造》
據經濟觀察網報道,中國作為全球較大的衛生巾消費市場,擁有約4億適齡消費女性。但衛生巾市場早已經陷入紅海,甚至隨著人口的減少,經期女性的數量還會逐年下降。
如果放到別的行業,市場飽和之時就應該要打價格戰、質量戰了,一起捲起來,把衛生巾價格打下來才對。
但問題來了。
如果一個池塘裡魚的數量是有限的,而你每一次揮竿都要花力氣,如何才能實現最大收益?
答案是:花較小的力氣,釣大魚。
這正是品牌衛生巾們選擇的道路:把成本中流的衛生巾,高價賣給最具有消費力的人群。
它們不求吃掉所有的蛋糕,只挑最肥美的那一塊蛋糕吃。
它們當然知道擁有高消費能力的女性只佔少數,買不起的人才是佔據了市場60%的大多數。
但與其降價去吸引這些大多數,不如討好小部分有錢人。這就是衛生巾市場沒有誕生壟斷的原因——為了實現壟斷,只會得不償失。
就這樣,那些鄉村女童、踩著縫紉機的女工、拿著低保的農村女性、飯店端盤子的女性……被稱為底層的她們,被稱為普通人的她們,被品牌衛生巾們放棄了。
衛生巾會越來越貴嗎
讓我們把目光投向那些60%的女性們。
她們正在使用的衛生巾,分為兩種。
一種是沒有產品生產資訊的散裝衛生巾。它們可能是工廠的尾單,也可能是品牌衛生巾的破損件或者淘汰品。
這些衛生巾被以幾分錢一片的價格成噸收回,再以一兩毛錢一片的價格賣出去。
自媒體“橙雨傘”曾對單價2毛的散裝衛生巾進行測評,發現它的材質介於紙與無紡布之間,十分粗糙。
且散裝衛生巾液體吸收能力極其差,不僅拆解出大量粉塵,而且還導致皮膚出現了一些隱約的紅疹。
〓 橙雨傘
另一種,則是沒有自己的生產線,委託工廠代加工後貼牌銷售的衛生巾。
比如售價一片兩毛錢的衛生巾品牌某同學,其成本價在一毛錢一片。
儘管售賣單價比成本單價翻了兩倍多,但對大多數女性來說,它的價格簡直低到離譜。畢竟,一般情況下,貨架上一包10片的日用衛生巾,就需要花上20多元。
而同樣的價格,能買到100片某同學。
看到這裡,你或許在想,即使是貼牌,也有著翻倍的毛利率。
難道衛生巾行業,真的是良心爛透了的暴利行業嗎?
答案卻是否定的。
衛生巾行業,是一個高毛利低淨利的行業。
雖然大部分品牌的毛利率都在70%以上,行業平均毛利率也有45%,但剔除掉大把的廣告營銷費用,再給各種線下零售商分錢後,淨利潤率都會下滑到10%上下。
一句話概括就是,衛生巾看上去是一門暴利的生意,但由於層層經銷商和廣告營銷分走了錢,最後也不怎麼賺錢。
〓 騰訊新聞數途
2015年開始,中國的衛生巾市場就走向了飽和,對於衛生巾品牌商來說,想要賺錢就只有一個方式:
漲價。變著法兒地漲價。
在恆安集團自己的年報報告書中,強調面對競爭,衛生巾的發展戰略是“升級產品,提高平均售價”。
所謂的“升級產品”,並非是花錢去研發讓女性滿意的新產品,而是直接推出新概念。
比如自由點推出的“益生菌”衛生巾,稱能平衡私處菌群。常規款只要0.6元一片,而益生菌版變成了1.14元。
再比如七度空間推出“天山絨棉”產品線,稱用世界上最好的新疆棉花做衛生巾。常規款只要0.7元一片,新疆棉花版則要1.35元。
〓 各大品牌的“升級產品”之戰。圖源:DT商業觀察
可以預見的未來是,品牌衛生巾會越來越貴。
買不起衛生巾的女性,只會增多不會減少。
而無奈選擇貼牌衛生巾的女性,則是在用健康賭博。
貼牌衛生巾魚龍混雜。泉州一家婦幼衛生用品廠家的工作人員表示,只要委託方提供商標或者營業執照,工廠就可以提供貼牌加工服務。
有博主走訪發現,仍有小作坊在用黑心棉做有毒衛生巾。
〓 無良廠商“回收絨毛漿”製作衛生巾坑害女性,這些毛漿中夾雜著菸頭和蟑螂。
按照正常的邏輯,競爭之下本應誕生一個物美價廉的最優解。
可在衛生巾市場,要麼貴,要麼差,要麼又貴又差。
出路在何方
2018年的印度電影《護墊俠》,講述了一個印度草根企業家的真實事蹟:主人公年少輟學,發現妻子買不起衛生巾只能用破布後,頂著周遭異樣的眼光自搞科研,最終發明了低價衛生巾,造福全印度女性。
6年後,類似的故事在國內上演。
忍受不了衛生巾現狀的女大學生林溪夢,組建起自己的團隊,試圖做出人們期待的衛生巾。
但很快她們發現,製作衛生巾的精度完全可以做到手量看不出差距,但只有故意做短,才能省下成本。
她們也發現,一切大家呼籲的改良,不是衛生巾廠家做不到,而是為了控制成本不願做。
她們也很快陷入了銷售的窘境:不投入營銷和經銷就賣不出去,要花錢營銷就要控制成本,控制成本就要犧牲品質……
這個資本的怪圈,不是一腔熱血就可以衝破的。
印度《護墊俠》能帶來曙光是因為實現了從0到1。
而今天的中國衛生巾行業,已經是一攤高度成熟的“死水”。
一個高度成熟的行業,卻依舊“委屈著”每一位消費者。本質或許是因為,衛生巾作為女性剛需品的意識還遠遠不夠。
衛生巾的確是擺在貨架上的商品,但衛生巾,又真的僅僅是一件商品嗎?
曾經羞於說出口的商品名,購買時會被裝進黑色袋子的記憶;
廣告中的經血永遠是藍色的,經期的女性們總是蹦蹦跳跳的;
疫情期間女性醫護人員衛生巾不足,直到近年鄉村女童的衛生巾需求才被看見……
中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衛生巾生產國和消費國,是數億女性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而這樣一件被用於私處,和生殖健康息息相關的必需品,國家標準和抽檢次數都堪稱極其寬鬆。
國標規定的衛生巾長度允許誤差正負4%,於是所有衛生巾品牌全部做成負差的“缺斤少兩”。
國標規定的衛生巾Ph值在4~9之間,這個標準與C類紡織物相同。
C類紡織物是不可直接接觸皮膚紡織物,比如窗簾、桌布等。
也難怪有人自嘲“襠下墊了一塊窗簾布”。
〓 國家標準GBT8939-2018 衛生巾(護墊)
再比如甲醛含量標準。在針對嬰幼兒的產品中,甲醛含量要求是低於20mg/kg,而衛生巾僅需低於75mg/kg。
而有關菌落數、重金屬、透氣性、增塑劑等重要指標,在國家標準中是沒有的。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誰制定的國家標準?
在起草單位裡,映入眼簾的,是諸家衛生巾企業的名字。
或許也正因如此,面對消費者們的質疑,衛生巾眾品牌們敢“挺直了腰桿”說自己“符合國家標準,不影響使用”。
甚至像某旗艦店一樣,直接腳踩消費者臉上:“接受不了可以不買。”
一切潛臺詞都是:沒人管你真的需要什麼。
人生不過三萬天,而一個女性一生中有2000多天都需要用到衛生巾。
2014年,衛生巾首次爆出蟲卵事件。
2020年,三無散裝衛生巾揭開衛生巾行業的冰山一角。
2021年,多個品牌的衛生巾檢測出重金屬汙染。
2022年,高鐵上是否該售賣衛生巾的話題吵到不可開交。
再到2024年,衛生巾行業集體塌房,不少連最基本的衛生標準都達不到。
在整個社會對於女性生理必需品需求的漠視下,指望行業自己卷出光明未來是不可能的。
數億中國女性衛生巾之痛,是資本逐利的必然,與衛生巾作為剛需品之間產生的悖論。
衛生巾,絕不是一個性別議題,也不僅是一個商業話題,而是一個社會議題。
月經貧困,貧困的或許不僅僅是購買力,
而是整個社會的重視。
參考資料:
  1. 《衛生巾行業深度報告:八百億市場的角逐,看王者花落誰家》中泰證券,2019-07-24
  2. 《成本2毛的衛生巾,“坑慘”女性》DT商業觀察,2024-11-27
  3. 《1毛錢的衛生巾從哪來》南風窗,2020-09-04 
  4. 《 衛生巾集體翻車之後,女孩們決定親自下工廠》新週刊,2024-11-28
RECOMMENDED
微信又改版啦

為了讓「鳳凰WEEKLY」出現在您的時間線
星標一下 ★ 為了更好的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