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馬可婷。
這兩天,電動汽車行業的熱門話題一定非 #小米YU7 莫屬了。
10秒,1-5周可交付的YU7“準現車”庫存清零;
3分鐘,大定突破200000臺;
1小時,大定突破289000臺……

此次小米YU7的火爆銷售場面,已經超出人們對傳統汽車銷售速度的想象。
成交額一齣,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就是:
小米賣出去這麼多單,產能跟得上嗎?消費者願意等嗎?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最應該關心產能的小米,居然在朋友圈打廣告了!

▼
相信大家跟小馬一樣感到迷惑:作為流量製造機的小米,根本不太需要做廣告(甚至被N多汽車自媒體吐槽為最摳車企)
首次朋友圈打廣告,究竟是為什麼?
01.
乘勝追擊,
小米市場部不養閒人
由銷售速度打響的重磅話題炸彈已經成功為小米拿下第一波熱度,此時正是借勢加大宣傳力度的好時機,對品牌來說銷量當然是多多益善。
雷軍本人作為小米品牌的營銷招牌,在釋出會之後也絲毫沒有浪費個人社交媒體的廣告位:
YU7的媒體評價、門店地標大屏、轉發央視新聞報道。。。



在預售成績帶來的傳播聲量還在散發餘熱的時間段內,光是雷軍一個人就要原創或轉發這麼多品牌內容,小米市場部當然也不會閒著。
可見,釋出會只是小米YU7的一張入場券,緊接熱度的宣傳推廣才是讓其成為最後MVP的有利幫手。
02.
沖銷量,
提高採購議價權
小米造車,光是研發成本就投入了130億,加上工廠、人工等費用,一共耗費約300億元。
製造成本方面,以小米SU7為例,根據中信證券的公開資料,材料費35萬、內作零件/製造費2萬,再加上研試、物流等費用,整車成本就要30萬。

再看看小米汽車的部分供應商,單是A股上市的合作公司小米就有這麼多。

此時,面對來自多方的成本投入,只有把小米汽車的銷量衝上去了,才能透過對生產材料的大批次採購,提高採購議價權,節省生產成本,提升利潤。
03.
汽車熱賣,
拉昇股價之利器
近幾年,小米公司的股價經歷了不少波動。
21年初,小米宣佈進軍汽車行業,股價達到階段性高點。
22年10月,在電動汽車市場的激烈競爭背景下,小米股價下跌幅度高達80%
而在首款汽車SU面世後,小米股價終於迎來突破性轉機,超預期的13萬交付量,也使得股價持續攀升。
截至去年年末,小米股價達34.15.創52周新高,港股小米集團大漲達118%。
而今年的YU7也同理,小米YU7的熱賣,無疑帶動了公司股價的暴漲。
截至釋出會第二天上午,小米股票漲幅超5%,股價一度突破60港元,最高達到61.45港元。

此外,小米股價的上漲也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股價上揚,有利於小米汽車與供應商、製造商等企業達成長期穩定的合作。

由此可見銷量的漲幅對拉昇股價的正向影響。
04.
存量市場,
進入白刃戰
根據小米汽車在3月18日釋出的2024年財報,公司全年交付13.68萬輛SU7系列汽車,收入321億元,卻虧損了62億元,相當於每賣出一輛車就虧掉4.53萬元。

表面上,小米汽車的鉅額虧損讓人對品牌入局汽車領域仍持懷疑態度。
可實際上,這62億元花的一點也不虧。
建廠投產,提高產能是必要;技術研發投入也是剛需;1億拿下央視國家品牌合作,微博抖音投放數千萬,營銷投入換取的是品牌的強心智佔領。
而小米汽車的作用就是將小米生態嵌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培養出使用者對小米生態鏈產品的消費習慣,不斷擴充小米品牌的受眾群體。

(圖源@金錯刀)
也就是說,在小米生態系統的模式下,無論使用者選擇小米的哪一品類,都很大機率會帶動全品類的高速增長,而在存量市場中贏得主動權。
截至2025年3月,小米全球月活躍使用者數達到7.19億,也就是說只要有1%的使用者因為買車而多買一件生態鏈產品,也能為品牌帶來700萬單生意。
所以,小米汽車其實是小米品牌拓展小米生態使用者、幫助品牌滲透的切口。
如此看來,小米不惜虧本也要助推小米汽車的銷量是必然。
05.
競爭對手截胡,
小米坐不住了
YU7的熱賣無疑引起了電車行業的大震盪,然而短則近9個月,長則達14個月的超長交付時間成了小米汽車暴露出的缺點,也讓競爭對手鑽了空子。

智己、蔚來汽車、極氪汽車、智界等紛紛推出“兜底報銷”政策,“截胡”小米YU7訂單。
這些“友商”表示,只要消費者購買本品牌車型,並出示YU7定金的支付記錄,就可以透過電卡補貼、現金折現、積分返還等形式,補償消費者支付小米YU7的5000元定金。
面對競爭對手已經攻到城下的局勢,小米再怎麼有格局也無法坐視不理。
對已經購買YU7的使用者來說,面對外來誘惑,品牌只有透過持續的曝光,才能有機會說服、甚至強化使用者對小米汽車的選擇。
▼
最後,關於產能,小馬認為小米也並不十分擔心。
根據公開資訊,小米三期工廠全部投產後,小米汽車的總產能有望突破80萬輛/年,遠期目標指向百萬級。
值得一提的是,當年特斯拉33個月完成從0到100萬輛的突破,創全球車企建廠速度紀錄。
如此看來,小米再次對標特斯拉,開始加速小米汽車的產能佈局。
此外,小米還想出一招來緩解交付週期長,消費者等待時間久的問題。
推出限時改配的“轉單機制”——SU7未交付使用者可限時改配YU7,總之就是逃不出小米汽車的“手掌心”

站在小米的角度,這項機制實則是在用SU7的知名度為YU7提高聲量,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產能壓力。
▼
總的來說,小米汽車依舊需要廣告,更何況雷軍自己就是行走的廣告位。
所以小米在“不需要廣告”這件事上還是要給自己留點餘地,畢竟你不做廣告別人就會做。。。
今日互動
你怎麼看待小米汽車的朋友圈廣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