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戰略航向尚未明朗時,選對人常常是掌舵者的第一戰略。
這一期,我們準備寫寫決定美團在AI時代走向的關鍵變數王莆中。和釘釘的CEO陳航一樣,他們是都能打硬仗的人,又在集團關鍵時期被推到臺前。他們不僅是出色的產品經理,還是用輝煌的戰功證明過自己能力的“少壯派”。
但二人面臨組織內部風浪不同,一位要在大廠權力更迭的風浪中實施鐵腕手段,處理好阿里TO B 應用在AI 時代的發展,一位是在美團穩步高升,被視作潛在接班人,不僅要抵禦抖音本地生活、京東外賣對主營業務份額的蠶食,還要為美團搭建“AI”協同業務的護城河。
01
最近美團的AI濃度有點高,不是因為產品,而是源於兩條招聘帖子和一場電話會議。也因此有媒體調侃,美團的AI正在網路社群刷存在感。
引發關注最大的是美團“光年之外”在小紅書上發的帖子——《想招幾個志同道合,猛搞AI的瘋子》,文風寫的很野生,擺明了只要AI天才,還要不懼加班。
比如要求工作時間是每天12小時起,5個工作日,其餘時間每天兩個小時用來研究AI,週末還要拿出一天,學習AI,也就是14*6。還特意標註:“這是底線,AI發燒友的日常生存指南,別問,問就是人總要有點信仰吧 ”。
福利也很簡單粗暴,就一句話:“幹成加錢”。如果還有一個也算的話,那就是大廠普遍稀缺的組織文化——小團隊、無職級、不晉升、不彙報,決策快,快速試,一頓猛搞。
這樣的招聘文風即使放眼各大廠,也很罕見。虎嗅3月也曾報道,王興在密切見AI圈的明星科學家們。美團招聘的研發團隊,不會像業務部門一樣給予具象的考核。
不過,AI研發團隊招聘“去大廠化”,似乎正成為一種趨勢。3月18日,字節跳動豆包大模型部門(Seed)召開全員會,宣佈AGI長期研究團隊取消季度OKR和半年考核。
在今天大廠AI競賽狂奔、競爭路線不清晰、技術迭代提速的現狀下,打碎人身上的枷鎖-不彙報、無職級、取消OKR考核,給予充分的自由和想象力空間,或許才能激發他們身上真正的創造力。
光年之外,在美團一直是個“隱身”般的存在。它是2023年,王興從清華老同學兼前創業夥伴王慧文手中收購的一家大模型公司。被收購後,繼續大模型研究和探索,非常低調,很少會出現在美團官方活動中。
再次引人注意還是今年3月22日美團的業績電話會上,王興首次宣佈美團的大模型longcat面世,但並沒有提光年之外。
王興似乎刻意讓光年之外保持在聚光燈之外。光年之外不僅獨立於美團各事業部,它在美團內部聲量也不大。我問了兩位美團的朋友,他們都不知曉光年之外這兩年有什麼亮點。
看到這則招聘帖時,其中一位朋友很直率地說曾經心動過,但是感覺光年之外苟了兩年,競爭力並不明顯,所以沒有內部申請轉崗。
在美團更有旗艦意義的產品,是美團2號位王莆中發起的Native AI(一個更通用的生活小秘書)。在光年之外發布招募帖後不久,王莆中在社交平臺為Native AI也發了一個招人帖。
此帖文風就是主打一個簡約:讓每個人都能有一個專屬的生活小秘書,誠邀對AI有強烈熱情的研發、產品同學加入。王莆中還特意強調,專案是“我發起的”,但不是什麼絕密專案。
相比於光年之外專注長期價值,Native AI 更強調基於主營業務,覆蓋美團的外賣下單、出行就餐等全服務,要實現“使用者視角出發的千人千面”,落地也會更快。
這也意味王興口中的AI“主動進攻”論,已經由這兩個旗艦性專案大步推進,而這兩款產品也反映了王興最有名的戰略戰術論——戰略上打持久戰,戰術上打殲滅戰。
02
戰術上習慣打“殲滅戰”的美團,更應該解決的是AI在業務場景上的切入,帶來的內部撕裂。
因為上層對AI的高度重視,許多部門領導會投其所好,不顧業務和AI的結合可能,盲目要求團隊上線AI產品。
“現在主要是各路業務、各種序列的不同角色都希望透過做AI相關的功能,來增加自己的影響力,作為晉升或其他激烈的籌碼。”一位美團朋友忍不住向我吐槽。
但又轉而強調,這種外部看起來像賽馬的形式,也是大廠的普遍現象。
雖然美團早在chatgpt誕生初,王興就看好AI的未來。因為限於模型部署成本的昂貴,能夠嘗試AI的部門並不多。今年2月,DeepSeek把成本打下來後,部署外部模型變得越來越容易,美團各部門幾乎都有新的AI功能上線。
這場自上而下推動,也迅速拉昇美團的AI含量。比如騎手端,今年2月,有騎手發現美團上線了一個智慧助手,可以用AI輔助騎手跑單。外賣端,美團的“神搶手”全面接入DeepSeek,3月先後上線“AI智選”和“美味緣分測一測”。商家端,也有餐飲運營從業者反映,近期上線了測試版的功能“團團”等。
這些功能雖然打上AI標籤,但一些功能著實雞肋。
神搶手接入的DeepSeek,會讓一些使用者覺得很莫名其妙。隨手點進去一個“米皮+傳統肉夾饃+南瓜粥”的單人套餐頁面,出現一欄AI智選內容,會告訴你肉質鮮嫩多汁,南瓜粥甜而不膩,營養均衡、口感豐富……
使用者們最直接的感受是,這有啥用。先不說內容是否符合個人需求,這些總結細品下來,卻很像對商家產品的一種蓋章,但站在美團的角度考慮,卻是很好的廣告變現模式。
點進右側的“美味緣分測一測”,因為是DeepSeek深度思考的結果,載入了足足有一分鐘才生成答案。答案似乎也很不走心,一方面猜測使用者喜愛米麵搭配葷素,注重健康,另一面又不忘提醒一下使用者,這是碳水,權當節食之餘放縱一下吧。
“美味緣分測一測”,就因為曾被使用者投訴,還灰度下線一批使用者。
我的這位美團朋友說的也很實在,能上線的基本上還是在app效能和互動體驗上做到平衡的,更多的部門都在暗中嘗試,只是苦於找不到上述平衡點。
這也導致美團內部的其他業務跟進不足。他就聽到有同事合作的到店技術團隊,因為都在做AI,對其他業務支援跟不上,被投訴了。因為都去搞AI ,導致普通的需求沒人能滿足。
這些問題或許不是美團的專屬,許多大廠正陷入“AI錯失焦慮症”。
除了前有阿里宣佈全面all in AI,提速推出應用產品,後有騰訊緊跟不捨,先後承接DeepSeek的流量以及推出知識庫,上線微信AI搜尋,大廠在應用上堆疊Ai功能,已經成為博取關注和講述資本故事的新玩法。
這也給外界造成一種印象,所有網際網路公司都在硬整AI,但真正落地讓使用者心服口服的AI應用卻幾乎沒有。
一位早在2023年就在大廠做AI應用的高管告訴我,大模型應用產品落地後,遠沒有想象或者外界宣傳中的那麼好用,他早已過了興奮期,現在幾乎心灰意冷了。
講AI的人越多,也愈發顯得真正有用的AI少了。這也難怪一則關於“開水團AI內卷全面加速”帖子,就觸發了一位美團員工的激動情緒:“因為這個AI現在超級無敵,非常想立刻馬上一分鐘不停留的離職。”
03
一場新技術攪亂了大廠的業務部門之間,員工和集團利益之間的平衡。這可能是新技術攪局時,附帶的無法規避的陣痛期。
剛剛接棒管理美團基本盤的王莆中,會如何讓AI切入美團的業務場景中,為美團釋放新的活力,依然是個極大的考驗。
雖然,王莆中在即刻上為Native AI招人時說,專案是他發起的,會積極參與貢獻想法,不是他“帶隊”。但是在為Native AI張羅人才的同時,王莆中已經在思考產品方向和尋找產品靈感了。
在這則招人的帖子下,王莆中收到了600個點贊,139個留言。除了詢問招人情況的,都是產品經理或者美團的“精神股東”們,給美團新產品提建議和想法。
從王莆中的互動中看,他不僅會瀏覽各種想法,還會追問一些模糊的建議,對於一些志同道合的思路,他也會回一句“贊同,生活中不只是效率”。
這款服務美團到店、到家業務的AI 新產品,會不會成為大廠殺手級應用競賽中的勝出者,現在還很難說。對照阿里推出的夸克或者釘釘,被賦予衝刺AI時代的應用,美團的這款產品雖然目前還沒有雛形,但從使用者的場景互聯和資料閉環上,似乎更有智慧體落地的現實意義。
比如,使用者週末突然心血來潮,想來一場郊區家庭旅行,卻沒有具體想法時,如果這款APP能呼叫美團內部的商家、使用者評論等資料,不僅做規劃,推薦合適路線,還可以自動跳轉到美團上,使用美團支付下單酒店住宿以及周邊美食餐廳。
這對許多家庭或者情侶而言,都會是極大的吸引力。
王莆中考慮得更深,這款新AI產品不只是解決使用者的效率,他還想讓這款產品變得更溫情,更有人文屬性,所以這款產品的定位是,打造一款生活的小秘書。
這一點從他和粉絲的互動中,也能驗證。有位前美團人給王莆中建議時提到,大部分AI產品在集中解決效率的問題,生活的幸福感並不和效率成正比。美團的願景是“吃得更好,生活更好”,希望終極形態能出一款有溫度、有情感、能服務大眾的AI 生活秘書,既能像朋友一樣推薦美食,也能像長輩一樣嘮叨早睡,又可以利用美團的資料優勢提供專業指導。
“贊同,生活不僅僅是效率。”王莆中回到。
這或許也暗示出,在使用者的情感需求上,這款產品可能會有更多的探索。比如透過情緒識別技術,當用戶深夜下單時主動推薦助眠食品套餐,或在使用者連續加班後推送解壓活動預約。這種設計邏輯與他一手搭建的即時零售中“確定性帶來幸福感”,一脈相承。
王莆中在和粉絲互動時,還頻繁提到這款AI產品將不再是平臺視角下“千人千面”,而是真的從使用者視角滿足需求,這還為AI重構“人貨場”關係,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想象力空間。
使用者對飲食、旅行需求的高確定性需求,是王莆中一直鋪展的賽道,也是他熟悉的商業思維邏輯。但在實現這個更有潛力的產品之前,他還需要解決的是美團內部協同,以及分散在美團app上各部門躍躍欲試的野心和利益衝突。
正如2月,王莆中在即刻上寫道:“有哪些聰明勤奮,但無效的例子?”這個問題,或許美團內部也需要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