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丨王安 鳳凰網《CC情報局》特約撰稿員
編輯丨宋東澤、白金娜、黃寒

由世衛委託進行的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研究發現,手機與腦癌無關!
自1973年,馬丁·庫珀(Martin Cooper)發明了世界上第一部“蜂窩電話”以來,關於這種可以貼著耳朵與腦袋打電話的通訊工具,就一直處於“致腦癌”的爭議中。
目前,全球行動電話的使用者數量已達50億,而在過去幾年,人們對於無線通訊裝置所發出的射頻電磁場對於人們健康所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越發警惕。
而關於手機是否致癌的研究,通常結論不一,相互矛盾,這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困擾。

9月3日,一項由世界衛生組織委託澳大利亞研究人員進行的、長達28年的系統性研究《The effect of exposure to
radio frequency fields on cancer risk in the general and working popul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human》表明,使用手機時可能不會增加患腦癌的風險。
這項研究還表明:來自廣播天線或手機基站的輻射,可能不會增加兒童患腦癌的風險。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環境國際》雜誌上。

這項研究是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射頻電磁場暴露對健康的影響的評估”系列的一部分,旨在更仔細地研究評估暴露於“手機(射頻電磁場 RF-EMF) 與腫瘤疾病風險之間存在因果關係”。
這項由澳大利亞輻射防護與核安全域性(Arpansa) 牽頭的研究,審查了5,000多項研究,從中確定了科學性最嚴謹的研究,並排除了較弱的研究。
最終分析包括了1994年至2022年期間發表的63項人類觀察性研究,涵蓋了28年的研究資料,由來自10個國家的11名調查人員,評估與研究成人和兒童患上腦癌、唾液腺癌和白血病等疾病的風險,與使用手機、通訊基站或發射器,以及職業暴露在輻射下是否有關。

研究表明,對於人們質疑可能罹患最多的腫瘤(神經膠質瘤、腦膜瘤和聽神經瘤),隨著手機使用時間(TSS)、累計通話時間(CCT)或累計通話次數(CNC)的增加,風險並未明顯增加;無繩電話的使用與神經膠質瘤、腦膜瘤或聽神經瘤的風險無顯著相關性;固定站點發射機(廣播天線或基站)的輻射暴露與兒童白血病或兒童腦瘤風險無關,與模擬的射頻輻射水平無關;職業性射頻暴露(曾經接觸與從未接觸)並未顯著增加腦膠質瘤風險,並且模擬累積暴露水平的增加類別之間未發現差異。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副教授肯·卡里皮迪斯表示:“這是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審查。我們得出的結論是:沒有證據表明手機與腦癌或其他頭頸癌之間存在聯絡。”
研究小組發現,定期使用手機10年或更長時間的人患癌症的風險並不比短期使用者高,而且癌症與人們撥打的電話次數或使用手機的時間沒有聯絡。
這項研究還評估了來自12個國家的13項研究,研究近年來隨著手機使用量的增加,腦癌發病率是否也隨之增加。這些研究表明,腦癌發病率並未大幅增加。


世衛為何要在認定手機致癌13年後,重新啟動致癌研究?
手機與筆記型電腦、無線電和電視傳輸以及行動電話訊號塔等任何使用無線技術的電器一樣——都會發射射頻電磁輻射,也稱為無線電波。
雖然透過手機接觸到的輻射量仍然很低,但由於手機使用時靠近頭部,因此其接觸量遠高於透過任何其他無線技術來源接觸到的輻射量。
一些早期研究表明,長時間將手機對著頭部使用可能會引發腦癌。其中一項長達10年的流行病學研究顯示,一組每天使用30分鐘行動電話的人罹患神經膠質瘤的風險增加了40%。這一研究導致了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於2011年5月31日,將包括手機在內的無線通訊裝置所產生的射頻電磁場列為“可能致癌”,即2B類致癌物!這是衛生組織首次就這一問題明確表明立場。

這一決定出臺以來,關於使用手機致癌的研究層出不窮,據不完全統計,至少有五千多項研究提及手機與癌症的關係。這其中,關於使用手機致癌的“最權威”的研究來自於美國衛生院的報告。
2020年,美國國立衛生院釋出訊息:有明確的證據表明癌症與手機輻射之間存在聯絡。
這項研究表明,暴露於高水平射頻輻射 (RFR)(如2G和3G手機中使用的射頻輻射)的雄性老鼠會患上癌性心臟腫瘤。該機構在一份宣告中表示,該結論來自評估手機中使用的射頻輻射影響的研究最終報告。
“還有一些證據表明,暴露的雄性大鼠的大腦和腎上腺存在腫瘤。但對於雌性大鼠、雄性和雌性小鼠,觀察到的癌症是否與暴露於RFR相關的證據是模稜兩可的。”
這些動物實驗雖然讓美國國立衛生院得出了一個明確的結論,但實驗結果看上去似乎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部分。這一結果因此並不被FDA認同。

另一個影響較大的事件則是義大利在疫情期間進行的一個判決,2022年義大利都靈上訴法院確認了一項裁決,裁定一名前義大利電信員工的聽神經瘤(耳朵中的良性腫瘤)是由使用手機引起的。這名叫羅密歐的員工曾受僱於義大利電信公司,在被診斷出“聽神經瘤”(注:一種良性腫瘤)之前,他已經為該公司工作了15年。
根據法院2017年的判決,義大利電信公司需要在羅密歐的餘生之中,每個月償付給他500歐元。很顯然,這家電信公司不接受判決,並提出了上訴。
還有,一項針對我國臺灣地區居民長達20年的研究發現,手機使用與腦惡性腫瘤(MNB)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之間存在相關關係。該研究發表在《癌症》雜誌上。在研究期間,智慧手機使用者、腦癌發病率和腦癌死亡率的複合年增長率分別估為1.95、1.07和2.30。複合年增長率進一步呼應了這些發現,凸顯了行動電話使用者的穩步增長以及腦癌死亡率的相應上升。
因人們對於手機是否致癌的研究爭論不一,2019年3月,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決定重新啟動對手機是否致癌的研究,以確定其是否具有致癌危害(即2A組或1組)。諮詢小組稱其為“高度優先事項”,結果將在2024年宣佈。
而據瞭解,國際癌症研究機構 (IARC) 將會在2025年第一季度,公佈是否重新將包括手機在內的無線通訊裝置所產生的射頻電磁場從2B類致癌物中移除。


這項研究是否表明,手機不會致癌?
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癌症流行病學教授馬克·埃爾伍德表示,這項研究探討了射頻輻射對健康可能產生的影響,這種輻射是現代通訊和監測技術中常見的一種電磁波。這些研究並不完美,但一系列證據表明,就增加癌症風險而言,手機應該被認為是安全的。
這項研究也提醒,由於研究數量較少,應謹慎解讀兒童腦腫瘤與手機、基站等固定位置發射器的環境射頻暴露之間的關係。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排除手機對兒童的致癌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的截止點是 2022 年,目前還沒有對 5G 網路進行大規模研究,但對以類似高頻率執行的雷達的研究表明風險有所增加。

同時,這個研究小組還表示,雖然沒有證據表明使用手機會罹患腦癌,但不排除其他的健康影響。
去年瑞士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使用手機超過20次的男性精子數量比每週只使用一次的男性少五分之一。
如何減少對手機健康風險的擔心?美國藥理學博士張洪濤建議牢記如下幾個要點:
· 電離輻射會致癌,但是手機的輻射屬於射頻輻射。
· 正規手機產品的輻射安全性原則上沒有問題,可以放心使用。
· 如果特別擔心輻射,尤其如果是長時間使用手機通話,可以使用擴音或有線耳機。手機離人體越遠,人體所暴露的輻射量就越小。
· 走路的時候,儘量不要看手機,以免掉到坑裡。
· 如果擔心手機影響精子或者發育,如果可能,請不要把手機放到褲兜裡,也不要放到胸口。


關鍵詞
風險
癌症
使用手機
腦瘤
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