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相一:別人不是圍著你轉
第一個真相,你不是世界中心,別人沒有圍著你轉的義務。
這是家長們看到自己孩子在美國上大學後有諸多的不適應,發出的感慨。然後大家就回想起,自己當初其實也經歷了這個階段。
今天,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小時候摔了一跤,全家都要圍上來哄。上學時考個100分,家長、老師都誇到天上了。萬一沒有考好,也有老師安慰,家長幫忙補習。即使一直學不好,學校的老師也要說,得多看孩子的優點。這些幻覺讓很多人誤以為,自己是世界的焦點。
但真相是,周圍人對你的關注,遠不如他們對球賽結果的關注。很多孩子進了大學,發現去不去上課,教授根本不管,如果掛科了,直接被打回去重修,明年接著選課。
讓一些大學生更憤憤不平的是,有些課程,是選其他課程的先決條件,第二年重修,很多課就都選不了了,結果就影響到了按時畢業。但是學校可不管。
一些年輕人到了公司裡,發現沒有人給自己安排任務,任務都要靠自己去找;而自己找上門的時候,老員工又生怕年輕人搶了功勞,根本不讓他們插手。有的人主動性差一點,半年後考評,直接給一個“有待提高”,這簡直就是要淘汰的前奏。
雖然我這些朋友談的是美國的事情,但我想想當初,這種現象在國內也很常見。不僅在學習、工作時,有的教授、同學、老闆和同事,不把你當回事;你朋友圈當中的朋友,很多也是各忙各的,沒什麼人經常關注你。哪怕微信朋友都加滿了,有時候發個朋友圈,也沒人來點贊。
不僅剛走向社會的年輕人會被冷落,就算你是老闆,平時大家沒事,也不會特別關心你,找你的都是要你辦事。有一次我和一位大學教授聊天,他原來在美國當教師,幾年前回了國。
我問他,過去帶的博士生還有聯絡嗎?他說幾乎沒有。他在美國帶了將近20個博士生,在美國時,也只是參加會議時碰到他的學生,會聊一聊,然後就少有來往了。
回到中國以後,過去的學生幾乎一個來往的都沒有。照理講,在美國很看重學術門第,師生關係應該維持得不錯。但他講,如果沒有什麼共同利益,來往幾乎少到沒有。相反,有時師兄弟之間反而來往多一些,因為年紀相仿,可以互相提攜。

真相二:不要輕視任何人
第二個真相是,不要低估了周圍人的水平,也不要低估了別人的背景。
任何人,做得再出色,都可能會有其他人的實力碾壓你。當你還默默無聞的時候,你周圍可能有不少同樣的人,你會覺得大家的水平彼此彼此,這時候可能只有一兩個人明顯比你強。當你取得長足進步後,達到甚至超越那一兩個過去比你強的人之後,你可能覺得自己是一群人中最了不起的。
其實,當你進步之後,你會有機會遇到一大群水平明顯比你高的人;同時,過去跟著你的小弟,也可能是個不起眼的天才,很快又超越了你。
我在高中時,全年級比我成績好的人很少;到了清華,我發現和我水平差不多的人有一大把。等我努力了若干年,到研究生時,放眼望去,一個年級幾十個研究生,明顯比我強的又剩不了幾個了。
有一年我回父母家整理舊物,發現我讀研究生時,把能拿的獎全拿了。但是我到美國以後,發現來了一批印度和東歐的聰明人。等我博士畢業時,再次成為了學校的明星,但是一工作才發現,身邊同事幾乎每個人都有一番傳奇經歷。和我一起工作的一批人,不少成了美國工程院院士,或者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和美國計算機學會(ACM)的會士(fellow)。
有些人,你無論如何努力,可能都達不到他們的高度。但是,你也別急著,換個角度看問題,就釋然了。你雖然無法在每一個專案上都拿冠軍,但是你總能找到自己端得穩的飯碗。食堂裡的師傅,不必嫉妒米其林大廚,因為你有你的工作,他有他的事情。
很多年前,我聽微軟的員工講過這樣一件事,說不要訓斥那些看上去很笨的實習生,或者什麼都不會的秘書。他很笨,還能進來,你不知道他背後有什麼背景。當時我們只是當笑話聽聽。
等我做投資以後就發現,很多塞到公司裡的實習生,其實是投資人朋友的孩子。一位做風投的朋友給我講過這樣一件事,他安排了一位朋友的孩子到基金當分析師,這個青年人覺得自己是內部推薦來的,到了公司以後,特別喜歡指使別人。
但他不知道的是,其他同齡人,要麼是頂級名校百裡挑一選出來的,老闆指望著他們幹活,要麼背景比他硬多了。最後這個年輕人連一年都沒有呆夠,就不得不走人了。

真相三:不守規則易出局
第三個真相是,不按規則出牌,出局得很快。
有些人可能是傳記小說、報道文學或者歷史故事讀多了,總想著“智取”、“巧勝”。其實,在這個世界上,不按普世規則行事還能成功的,是極少數特別優秀的人。對於大部分人來講,不按規則出牌,會出局得很快。
我之前講過,蓋茨和扎克伯格退學,分別成功創立了微軟和臉書公司,但他們的背景,其實普通人沒有。不要說他們了,馬化騰和馬雲的背景,大多數人都沒有。
99%的人,如果真的退學了,更有可能是在打零工,送外賣。自從有了直播帶貨之後,媒體總愛吹“網紅直播帶貨月入百萬”,但沒人講這些故事的背後,都是倖存者偏差。其實很多一線的演員去帶貨,一晚上都賣不了多少。
那天和朋友們聊到普通人和蓋茨、扎克伯格的差別時,一位朋友講的觀點很到位。他說,關鍵還不在於普通人和他們二位在智力和能力上的差別,而在於普通人的容錯率低得可怕。
普通人高考少考20分,就要掉不知道多少檔。退學一年,簡歷上出現空窗期,HR就會追問個不停。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講,失敗的經歷是不會有加分的。
這位朋友還講了一個美國年輕人退學創業的例子。那位年輕人上的是美國前五的大學,讀到第二年,她決定退學創業,家裡有點錢,雖說不算太多,但家裡人卻支援她這麼做。
結果創業兩年多,把家裡給的錢燒光了,便決定重回學校讀書,但是錯過了註冊的時間,只好再等半年,一下子就耽誤了兩年。回到學校以後,和她一同入校的同學都快畢業了,她也不好意思再找人家去玩了。
平時和小兩屆的新生一起上課,想融入對方的圈子也很困難。現在,無論是她本人還是家人,都後悔死了。這位年輕人能上美國最好的大學,家裡也還算富裕,已經比很多人強了。但是,不按常規出牌,容錯率依然很低。
對此,另一個朋友補充了一句話,也很有道理。他說,在投資領域,最容易被收割的新手往往主意和方法最多,但也是最快出局的。他們通常連專業人士的做法還沒有搞懂,就把別人給否定掉了。

真相四:面子靠實力換
第四個真相是,窮的時候,別太在意麵子,事情做好了,面子也就有了。
你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越窮的人,常常越好面子。很多人講,這叫自尊。自尊沒有錯,但很多人的自尊,實際上是自卑。人常常沒有什麼,就越在意什麼,沒有面子,就非常在意麵子。因為怕失去面子,很多應該做的事就不敢去做了。
那天我和朋友們談起一些當上跨國公司副總裁的熟人,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臉皮厚”。我們開玩笑講,臉皮不厚,恐怕位置坐不高。這當然是開玩笑的說法。
不過,人要辦成大事,就需要別人幫忙;地位低,別人幫忙的意願就不強,這時能夠放下面子,一遍又一遍地去求人,非常重要。
值得補充說明的是,那些能夠放下自己面子的做法,恰恰是有自信心的體現。因為自信,因此敢於捨棄面子,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相反,那些在學業、朋友關係或者工作上老是遇到挫折的人,就怕別人說自己不行,也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最後會死要面子。但其實我們都知道,他死守的那點面子,不值錢。

真相五:成年人靠篩選,不靠教化
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真相是,在成年人的世界,應該只做篩選,不做或者說最好少做教育。
很多人總是試圖去改變別人,包括改變別人的做事方法,甚至是價值觀和認知。有些企業中層主管向我抱怨,大意是,我這麼成功,那些經驗都是被驗證過無數次的,可是某個下屬什麼也不懂,居然不肯聽我的建議。
這些人覺得,自己做得比別人好,出於好心,想教會別人。但真實的情況是,越是長期處於低職級的人,特別是底層的人,越是難以改變,否則他們早就躍升到高層了。
對於大多數成年人,尤其是價值觀和做事方式已經定型的人,千萬不要試圖改變他們。你可以選擇和什麼樣的人合作,和什麼人做朋友。選對了,以後一切順利;選錯了,從頭再選,不要指望把選錯的人給改變了。
這五條感悟,只是我的體會,是不是好用,你可以試試看,我不敢保證對所有人都靈驗。
不過有一條是肯定的,就是你對世界的真相瞭解得越清楚,對自己越有好處。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