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貨就是又好又便宜,怎麼了?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開始談出海。但是出海,哪有那麼容易。

去海外,人生地不熟,投大專案擔心考察時間不夠長,從零搭建專案又不知道從何開始。閉著眼盲幹,一不小心就被坑得血本無歸。
怎麼辦呢?我幫你找到一位探路人,或許能幫你解決一些疑問。這位探路人,叫龍傑。
去年,我帶著問道全球的企業家,一起去了趟印尼。那時候,結識了龍傑老師。
龍老師是同程旅行印尼的總顧問,做了3年印尼專案。他還是一位超級連結者,和100多位在印尼創業的企業家保持著良好關係,時常互通有無。
我曾經去現場採訪過龍老師,和他交流完後覺得意猶未盡,於是我們又在今年1月2日,約了一次電話會議。這次,我們好好聊了聊一家連鎖咖啡店專案,TOMORO。
做過神州租車、神州專車副總裁,又是瑞幸創始原高管之一,龍老師曾擔任總顧問的TOMORO,僅僅用了2年就在印尼開了600多家門店。
我實在太好奇了,他們是怎麼做到的?一次成功可能是偶然,兩次成功可能有意外,但是成功第三次,就一定有做事方法論。
和龍老師交流後,我更加確定了之前去參訪時的一個感悟:中國企業出海的絕殺,就是中國效率。
我問龍老師,當初怎麼想起去印尼做連鎖飲品店呢?龍老師回答,因為已經有人做成了。誰?蜜雪冰城。
那麼,今天就先從印尼的蜜雪冰城開始說起吧。

第一名的尖子生也被“坑”慘了

之前在問道全球·越南印尼系列裡,和你聊過。根據物流啟示錄的資料,這兩個國家,都在中國貿易伙伴前10的名單裡。
(來源:物流啟示錄)
所以,很多企業出海第一站,往往就會選在越南和印尼。蜜雪冰城,就是其中擴張極其瘋狂的一個。
“你愛我,我愛你”的魔性神曲,自從4年前在印尼萬隆街頭響起至今,蜜雪已經在印尼嘩啦啦開了超2800多家店。蜜雪打敗本地的咖啡連鎖品牌Kopi,成了印尼最大的飲品連鎖店,還給當地帶來了1萬多個就業崗位。
蜜雪出海到印尼,如果僅從表面看到的擴張勢頭和賺錢效率來說,是“成功”的。但蜜雪在2年前,也遭遇過不少危機。這些危機,幾乎都是來自印尼本地的明刀暗箭。
一會兒,是22年的“清真認證”危機。
印尼當地媒體跑來報道說,蜜雪的產品還沒獲得清真認證。這下壞了,沒有清真認證,就相當於開車沒有駕照。穆斯林消費者就可能不再來買。
蜜雪開始緊鑼密鼓去弄清真認證,終於在一年後拿到手,度過了這次危機。
一會兒,又是印尼員工管理混亂、素質低下。
剛開到1000家門店時,蜜雪內部開始出現貪汙腐敗等等問題。
好吧,印尼人管不好,那就派中國人去。但是不斷派人,不斷被架空。蜜雪急了,要求重組公司,搬到雅加達去。
所以,在印尼做生意,就像是在陌生雨林裡探險。沒有嚮導,很容易踩到泥潭,迷了路。
雖然很多“坑”,但是印尼這個市場依然值得做。龍老師給了兩個原因:
1、印尼人有足夠旺盛的消費需求。
2.78億人。第四人口大國。人口偏年輕。這些基本情況,就決定了基礎的需求量是有的。
和我們喜歡存錢不同,根據艾瑞網資料,印尼人有強烈的消費意願。他們的人均消費支出是2608美元,相當於11600左右人民幣,佔可支配收入的9成,每年還在以4%左右的複合增速增長。
什麼概念?這比起新加坡的7成都還高多了。
人多。願意花。但是,花去哪?
2、但是印尼非常“缺品”。
尤其是在消費電子、美妝個護、家居用品等細分品類中,可供印尼人選擇的品類,並不多。
在以前,印尼處於“缺品”時代。印尼的BCA銀行的母公司針記集團(Djarum Group),是印尼最大的丁香菸生產商之一,年底賺了錢就開始買買買,除了菸草,房地產、電子、通訊甚至麵店,都是他一家在做了。
這樣說可能還有點抽象。就拿麵店來說。龍老師和我們分享了一組資料:
根據去年12月的一則報道,印尼針記集團計劃收購一家公司85%的股份,價值預計是2到2.4萬億盾,相當於人民幣88.8萬到106萬人民幣左右。
而這家公司,是印尼老牌面店Bakmi GM的母公司。
Bakmi GM麵店1959年就成立了,如今也被針記集團這樣的巨無霸收入麾下。可見印尼,非常缺品。
(圖片來自網路)
缺品,中國的連鎖品牌就有大量機會。
值得做。明白了。但是具體怎麼做?
之前寫出海的文章,後臺總有讀者朋友留言說:我們拿中國已經驗證好的先進模式,去印尼創業,可不就是降維打擊?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直接從中國照搬不行,不足夠了解當地不行。最後都要麼被坑,要麼被印尼人佔了去。
所以如果你想出海去印尼,一定需要先找到一個東西做抓手。

中國企業在印尼,有3種連鎖店模式
抓手,就是你首先得想明白,你到底打算做什麼模式。以及,有哪些熟悉本地的顧問,可以幫你去做這件事。
接著,再根據這個抓手,去找合適的專才、本地化適配的產品等等後續的工作。
那麼,有了抓手後,問題就來了。中國企業出海在印尼,什麼才能成呢?
龍老師的觀點是,像是餐飲、零售這樣的,必須做成有供應鏈和管理公司的連鎖經營模式。
具體什麼模式?龍老師說,這樣做連鎖店的,現在有三幫人。
第一幫人,是我們比較常見的,中大型公司外派出去的管理者。
比如去印尼開八家海底撈連鎖,就是這樣的模式下的人。這種情況,需要派中國人過去,得是能常駐印尼的。
現在印尼人有和中資做合作的,有商會理事保薦也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商會了。這就促進了第二幫人的發展。
這第二幫人,是大加盟商。
比如初期的名創優品、蜜雪冰城。這樣的模式下,很多會開放選擇印尼本地人去做加盟商,因為本地人更瞭解當地文化和營商環境,也有稅收等成本優勢。
第三種,則是龍老師重點做的事情,資本化連鎖。
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中國的企業去印尼創業,做個新東西出來,再透過融資等等資本力量,推動業務擴張和品牌提升。
就比如,龍老師他曾顧問的,TOMORO咖啡店。
龍老師和一起打算投資的夥伴在調研的時候,瞭解到蜜雪冰城在印尼找的是VIVO手機國代。
蜜雪做出來了。嗯。既然他們能做,那我們也能做啊。
所以,如果選擇和另一個代理合作,是不是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呢?這是當時的第一個考慮。
這其實就是所謂的,資本化連鎖。
好,現在你有“地陪”了。有熟人帶你探路了。但問題是,當地人為什麼選你?
為什麼不選印尼本地人的品牌,不選別的外國人的品牌?
首先,因為你懂他們。

“每個中國人必須交5個印尼人朋友”
我去過的幾乎所有承接產業轉移的國家,如果外國人想在當地做生意,就必須滿足一定的“本地化率”。以前專門在一篇文章裡寫過,你可以在參考資料裡點選連結檢視。
有蜜雪冰城勇敢地幫大家“避雷”在先,TOMORO咖啡達到本地化率這個標準後,高管團隊必須都是中國人。
但是,中國人總一起抱團玩,也要不得。為什麼呢?這樣大家都容易在舒適區裡,不走出去真正融入當地。
而你作為一個外國企業,想要做好,除了融入當地,還必須優於當地。你連本地人真正的需求都不瞭解,哪裡去談“優”?
比如,印尼的廣告牌,是收稅的。
去印尼玩過的朋友,回憶一下。你們走在印尼街頭,是不是都看不到多少大的廣告燈箱,取而代之的,是一面面破舊的條幅?
這是因為,條幅免費。但是廣告牌要收很高的廣告稅,根據平方米來算的。
龍老師舉了個例子,正面立牌和側面還不一樣,一塊TOMORO門面燈箱那麼大的廣告牌,有些能收到店租金的三分之一左右。一年一收,歸政府管。
的確,你可以透過做案頭研究來了解中印異同。但是這些內容都是公開的。你能查到,你的競爭對手也能查到。本地人更是清楚。
還不夠。遠遠不夠。
於是,為了讓中資管理者需要真的“懂”印尼人,建議去印尼的中國人,每個人交5個印尼朋友。
因為,有的差異明明很重要。但你作為外國人,太容易忽略這些內容,還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事。
具體到做咖啡店生意上,龍老師還分享了兩個關鍵方面的不同,認知和產品。
我們一個個來看。
1、認知不同。
作為世界第四大咖啡生豆出口國,印尼對於咖啡豆,是長期種植、長期消費的,接受程度遠大於國內。根據36kr報道,印尼的咖啡滲透率高達84%,且各線城市差不多。
所以你會看到,印尼路邊到處都是咖啡小店,還有咖啡推車。做法多樣,杯量也不同。
比如,印尼傳統的本地人習慣喝的咖啡,是直接把咖啡粉加熱水沖泡,再加冰塊。
又比如,在國內的杯子普遍偏大,16盎司(473ml)一杯,喝到最後都涼了。但印尼不行,大杯的就太貴了,10-12盎司正好。就連便利店礦泉水瓶都是比中國小一號。
(圖片來自網路。超大杯、大杯、中杯分別對應20、16、12盎司)
不僅如此,就連咖啡店的選址和裝修邏輯,也很不一樣。
比如,如果是在國內,你會發現很多新開的咖啡店,都在往寫字樓、辦公樓裡面開。最好能快快買到,打工人買了就上樓開工。就不需要椅子。
但是印尼人不是。這個國家的人,特別喜歡咖啡,也享受喝咖啡的時間。他要在咖啡店裡面休息一下。就連保潔阿姨,也會專門抽出時間去路邊小攤喝咖啡。
所以,必須有座位和吸菸區。另外吧檯的長度和高度也要調整。因為印尼人個子偏矮。
還比如,印尼人有一半愛用現金。又比如,國內司空見慣的買一送一的營銷打法,在印尼人看來覺得是“不能接受的”。
這些點,如果每天只是坐在中國的辦公室裡面,是無法理解到位的。
2、產品不同。
舉個例子,中國人買飲料,喜歡“控糖”。所以你點奶茶的時候,一般都會有規格選擇,無糖、半糖、少糖、七分糖。
印尼人呢?他們喜歡“加糖”。
中國人喝一份糖已經覺得齁得慌,印尼人一喝,不夠不夠,來兩份,兩份是他們的標準量。
他們經濟水平還處於尚未溫飽階段,糖本身能給他們帶來初級的幸福感。椰糖、棕櫚糖,或煉乳,必須多放。
所以印尼店的選單,都要重新設計品類。
但是,但是。中國人過去了,就算再懂,始終也不會比本地人更深刻地懂本地人。
你真正的“核武器”,是價效比。
這就要說到,成本結構的不同了。

把價格打下來
能不能和我算一筆成本賬,更直觀?
沒問題。
為了統一一點,就拿一杯10-12盎司的印尼本地連鎖咖啡店的美式咖啡來說,它的總成本在8元左右。我們來拆解一下:
原料成本,也就是杯子、咖啡豆、水在一起,是1.8元。這個各家咖啡店其實相差不多。
租金攤下來大概是2.5元。相比之下,星巴克是4元左右。
人工1元。印尼星巴克模式的連鎖店,大概會貴幾毛。
其他比如裝置、裝置維修、裝修等成本,攤下來大概是2.7元左右。也遠比其他咖啡連鎖低。
另外,生產效率方面,就拿咖啡機來說。選全自動的,還是半自動的,還是人工的?TOMORO答,全自動。
雖然做一杯咖啡出品的時間相差不大,但是全自動的,培養咖啡師簡單。全自動的,40個工時就能培養一個人。但是半自動咖啡機,得20多天才能培養一個咖啡師。效率上,相差4倍。
這樣一來,人少且要求不高,那麼咖啡師的人工費,也能比其他連鎖便宜。
另外,TOMORO的杯量也偏小。他們選擇做10到12盎司。大了的話,印尼人可能就嫌貴了。
10盎司,什麼概念?
星巴克的中杯是12盎司。其他連鎖店普遍是16盎司,也就是星巴克大杯的大小。TOMORO的杯量,比星巴克的中杯還要小一點。
再說說大頭。比如,租金。比起其他連鎖,TOMORO店面都普遍偏小。一般只設置4到8個椅子。能省掉一些租金,也能減少人員收拾清潔成本。
又比如,裝修。另外,他們的吧檯都是單動線。不像星巴克,是雙動線,前面吧檯一條,後面還有廚房一條。一家店的裝修和設計費,能便宜不少。
除了和其他競爭對手相比,跟國內營商環境相比,在印尼開店也有一些成本優勢。比如,印尼的人工是中國的1/4到1/3。又比如,它的街邊租金也是中國的1/3以下,商場租金是中國的2/3了。
成本,就從這一層層裡,不斷降低、再降低。
所以,同樣一杯咖啡,別人賣16塊、19塊,他能賣11塊。
不過,全自動咖啡機、店型、杯量……透過這些方面來降本增效,難道本地人很難想到嗎?
換句話說,難道本地人不去做“價效比”這個事情嗎?
還真沒人做。
因為,不願改變。
不僅印尼人沒什麼改變的動力,那些有先發優勢的企業,也不想改變。
就拿把星巴克場景印尼化的Fore品牌來說吧。星巴克和Fore來說,他們壓根就不去研究價效比的邏輯。他們只研究“第三空間”、“品質裝修”的邏輯,利潤也夠了。
你可能很難想象,TOMORO甚至是唯一一個,連鎖店在印尼采用全自動咖啡機的。
所以,邏輯上,是先決定了走“價效比”的打法,接著才是圍繞著這個抓手,去選擇的全自動咖啡機、小杯子的杯量、較小的店面等等。
把價格打下來,是許多中國企業想要在印尼發展起來的“核武器”。短短2年,TOMORO咖啡透過價效比競爭,成為印尼第三大連鎖品牌。這就不奇怪了。
但,當你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有一些疑問:
便宜,難道就是中國人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嗎?聽上去,似乎不是那麼性感。

出海的人不一樣了
不怪你會這麼認為。現在的出海,和早些年的出海,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只不過,“透過便宜搶佔市場,但是質量不好”的事情,的確在早期出海企業裡出現過。而且不少。
比如,以前出海到印尼的摩托車。
問道系列文章曾跟你分享過,在越南、印尼,因為道路狹窄,當地人比起開車,更喜歡騎摩托車上路。
印尼這個僅次於印度和中國的世界第三大摩托車市場,毫無疑問是摩托車企業的必爭之地。而在20年前,中國的摩托車企業,曾經在印尼處於制霸一方的地位。
然而沒過多久,中國摩托車企卻幾乎全線落荒撤退。怎麼回事?
快速搶佔市場,的確是因為便宜。但是便宜是便宜了,質量太不過關。哎,質量差我也就認了,你給我修好對吧?維修也不給力,甚至找不到人修。
這是因為那時候出去,還只是做貿易出口,並非真正的“出海”。
有的老闆甚至捲款跑路,把中國企業的口碑拉低到了地板上。除了質量問題,更可怕的,還有快招騙人,把國人騙去印尼傳銷、虛假高薪承諾等等亂象。
你要說這種現象現在杜絕了嗎?也不是,依然有一小撮人在幹。但現在的主流,依然還是想走長期主義路線的。怎麼走?
現在,中國企業出海,不僅僅是把品牌、產品出口就完事,而是模式出去、精英人才出海、資本出海。是直接去建工廠,派去專門的銷售、經營、售後等等團隊到本地去。
所以你會看到,其實企業出海,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
龍老師還跟我介紹了他跑通的另一套業務,連鎖商用裝置組裝工廠。
維修服務讓本地人來做,零配件由本地廠家直供。那對於印尼人來說,他們就會發現:哎?你增加了我們本地的就業,你給我們提供了價效比更好的產品。你是友善的。
印尼人就對這個組裝工廠有了好感和信心。
這就是,中國效率如今的面貌。踏踏實實透過技術提升、人工成本降低等等,從而讓產品達到價效比的效果。而不是今天開門,騙一個是一個,明天就跑路。
當你去到別的國家,是去幫忙的,不是來搗亂的。那麼,你的生意,才能真正在當地開枝散葉。
可這時候可能就有人說了。你為什麼不往上去找空間?天天想著怎麼往下打低價格呢?

追第一,而不是超第一
龍老師說,對於一個新的中國連鎖品牌,想要做成,其實目標不會是盯著全行業的超級第一。只能是追著第一,努力往前拱。
為什麼?
龍老師說,目前大部分中國企業,和印尼紮根當地很多年的大企業比,不太具備優勢。
那些行業巨無霸,幾乎都是百年長青的企業。他們的根已經遍佈全球,扎得也很深。和他們比肌肉,幾乎無解。
既然出海了,總要找一個對標,是吧?咖啡店的對標,應該是誰呢?星巴克?
星巴克去海外開店,比如開在中國,它有一個成本優勢,那就是租金比別人低少。
商場和星巴克簽訂租賃合同的時候,租金並不是一個固定的數字。比如,可能約定是營業額的8%-10%。那麼當經濟不景氣、營業情況不好的時候,可以有效幫助星巴克降低租金。
星巴克佔的各種金角銀邊的位置的價格,是同類產品不可比擬的“品牌溢價”得來的。比如一個新開的商場,還想著用星巴克咖啡當“引流品”,吸引顧客來。那麼它就會考慮給星巴克的租金,一個更低的價格。
只不過,印尼的星巴克早在2002年進入,到現在也有23年曆史了。他們對於本地人心智的佔領、研究,也是一個2年、3年的新企業,短期超不過的。
光是這一點,又有多少新企業、新品牌能比他們做得還好、還廣?有點難。但是,可以“追”。
就拿印尼的商場租金做例子。龍老師說,對於新進來的企業,印尼幾乎都要求一次性付1-2年的租金。但是能把品牌做好後,可能會是半年到一年。
的確,往上,很難。但是,可以往下沉。
往下沉,做到下沉市場的第一。怎麼做?
不想影響質量,那麼就是極致提高中國效率。

頭小身子大
中國效率的本質,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把1.8元原料成本的咖啡,到零售價賣18元之間的9倍成本,用各種方法壓縮。
成本控制。供應鏈最佳化。快速擴張。
關鍵是,用什麼方法呢?就拿瑞幸的美式來給你舉個例子吧。
星巴克要好位置,那瑞幸先就不要那麼好的位置。然後,縮小店面,只選擇3米乘以6米的吧檯面積。不僅如此,還增加外送。這樣一來,租金成本就能足夠便宜。
星巴克模式的咖啡店,他們注重裝修打造“第三空間”。甚至,要不是因為瑞幸的衝擊,連專星送這個外賣業務都沒動力去開啟。
於是你經常會看到,好像9.9元就能買一杯美式。和星巴克三十元比起,便宜太多了。
不過,瑞幸也不是“真便宜”了。而是給你感覺便宜。
龍老師是瑞幸原創始高管之一。他分享說,美式在國內成本已經可以控制到8元左右。用券經常能變成9.9元的價格。所以,你剛開始買就會覺得,瑞幸很便宜。但它在門店零售價實際上是平均16元一杯左右,沒有那麼誇張的低價。
現在中國企業在印尼做很多品牌連鎖店,供應鏈的管控、IT技術的管控、組織的管控,都還沒到中國的一半水平。
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印尼商業環境在變好
TOMORO專案,只是龍老師第一個在印尼做的顧問專案。現在還做了同程藝龍連鎖酒店,也期望中國模式的連鎖酒店能開遍印尼。
具體來說,如果想做好品牌連鎖,比如去印尼開咖啡店,怎樣才算做成了呢?
一個,是開店數量。另一個,就是產杯數。這些,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市場指標作為標杆,你只需要在合規的基礎上,埋頭不斷追趕。
好在,追趕的路上,環境障礙在逐漸減少。
印尼的商業環境比以前要好一些了。龍老師分享說,中資連鎖起碼還有3年以上的視窗期。
2024年來印尼的企業家調研的多,落地的少。這可能和去年下半年印尼經濟特殊原因造成的階段低靡有關。但是現在入商會的門檻降低了,毫無疑問是一個“利好”。
根據大使館釋出的最新政策通知,印尼以前要求ODI(對外直接投資)商務專案必須先透過審批才能入會,現在不用了。只需要有實體並且經過驗證審批就行。
聊到最後,我問龍老師,作為很早就在海外開疆拓土的勇士,他對後來者有什麼建議呢?

依靠別人100%失敗
龍老師給了三個建議。說來給你聽聽看。
第一,是大家去印尼,一定要放足夠調研的時間。
提到印尼,腦子裡想到的,可能是“落後”、“缺品”。於是想著自己把先進的工藝、豐富的品類帶去,就可以透過資訊差賺錢了。其實不是的。
落後、缺品的原因,必須調研清楚。否則,本地的印尼人比你更有資源,已經去了的中國人比你更瞭解印尼。那憑什麼你會有機會呢?
第二,儘量抱團合作。
和先去的中國企業家會師,與其他中國企業形成合力,可以大大降低風險,減少試錯成本。
但是龍老師額外提醒了一點,得謹防回不了中國的中國人,以及來印尼短期主義的中國人。遇到了,繞道走。
最後,去印尼創業,得躬身入局。
龍老師說,依靠代理或合作伙伴,幾乎是99%失敗。哪怕前期成功了,你收到的也只會是小利。你自己要堅決果斷地親身下場,親自參與運營。
出海,必須是一把手工程。

中國效率
很長一段時間裡,我們曾因憑藉更低的價格、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低的成本成為世界工廠,而倍感自豪。
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進入第二階段,我們對“世界工廠”這一地位,竟產生了一種略帶自嘲的“自卑”。
我們不禁反思:“為什麼我們總是把產品做便宜,難道就不能把東西賣得更貴嗎?我們不能一直這樣,必須做出改變。”
但是到現在,我愈發強烈地意識到,這種“自卑”其實毫無必要。
我們能夠把東西做便宜,並非無奈之舉,而是一種難以被取代的能力。
把東西做得又好又便宜,就是“中國效率”。
你也會看到,海外的人們對中國產品的評價,現在更多是:價格便宜,質量卻好得出奇。甚至比其他國家的同類產品還要出色。
不僅是奶茶咖啡這樣的飲品,中國的電動車、無人機,也是如此。價格實惠的同時,效能也不輸國外品牌。這一系列成就,讓其他國家看得目瞪口呆。
由此可見,中國如今擁有極為強大的核心競爭力,這種優勢足以讓中國產品席捲全球。
所以,面對“低價競爭”的質疑,中國品牌需透過效率和價值證明自身,不斷提供真正的高性價比產品。
我們完全不必妄自菲薄,反而應該為自己感到驕傲。
祝福。

*文章為龍傑、劉潤獨立觀點,僅供參考。

*頭圖素材來源於網路

參考資料

2、《ZWFM Global Insight——愛喝咖啡更愛享受咖啡,走進印尼咖啡市場》,36氪
https://www.36kr.com/p/2107297354219273
3、《2025,星巴克中國迎來大結局?》,虎嗅網
https://www.huxiu.com/article/3925101.html
4、《印尼最古老麵館連鎖店Bakmi GM 據稱將被針記集團收購》,Shangbao Indonesia
https://www.shangbaoindonesia.com/read/2024/12/10/economy-1733842673

觀點/ 龍傑、劉潤 主筆/ 木言聲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524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別再開浪費生命的會了》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