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擴招潮,正式來了

中國產業變遷。
作者 I 王露
報道 I 投資界PEdaily
最新一幕:考上“985”的機會變多了。
近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罕見接連宣佈,2025年均將增加150個本科招生名額。短短一週時間內,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超過15所知名高校密集宣佈本科擴招。
梳理下來,大部分高校擴招本科的學科範圍多為人工智慧、資訊科技等戰略新興領域。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新興理工科擴招,隨之而來,則是傳統文科出現不同程度縮減。
一場關乎國運的科技人才戰,才剛剛開始。
本科擴招潮
今年“雙一流”增招20000人
追溯起來,“雙一流”大學擴招計劃2024年就已開始。而在今年兩會上,國家發改委負責人表示,去年優質本科擴招了1.6萬人,今年力爭再增加2萬人。
這一次,清華北大帶頭擴招。3月初,清華大學率先表示,2025年擬增加約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額,同時將成立新的本科通識書院,著力培養具備AI思維、勝任AI技術、具有AI與不同學科深度交叉知識素養的複合型人才,新增本科生將進入該書院學習。
北京大學也於3月8日宣佈,今年將增加150個本科招生名額,新增招生計劃將重點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基礎學科和新興前沿領域,主要依託元培學院、資訊科學技術學院、工學院以及臨床醫學專業進行培養。
很快,一週時間內至少有15所“985”、“211”大學宣佈擴招,具體來看——
上海交通大學宣佈,今年將繼續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額,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擴大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醫療健康、新能源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
四川大學今年將再度擴大招生規模101人,新增招生指標主要用於學校基礎學科、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優質特色本科專業。
電子科技大學2025年將繼續擴大本科招生規模100人,擴招重點針對電子資訊科技和人工智慧等關鍵核心領域人才需求。
西安交通大學已連續十年擴招,今年將繼續擴招200人,集中在人工智慧、資訊科技、儲能技術、電氣能源、醫工交叉等學科領域。
擴招力度驚人的還有中國農業大學,今年將增加500名本科招生名額。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緊緊圍繞糧食安全、生物智造、人工智慧與裝備製造、綠色能源與可持續發展、食品安全與人類健康等學科領域。
陸續加入擴招陣營的還有中山大學、蘭州大學、香港大學等高校。這是2025年罕見的一幕。
專業大洗牌
理工科狂飆,文科縮招
本科不牢,地動山搖。中國大學專業大洗牌還在繼續。並不意外,理工科再次迎來春天。
細細看來,這次擴招方向非常明確: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基礎學科和新興前沿領域。清華、武大、上海交大等高校都在擴招計劃中強調了這些重點,均以理工科及交叉學科為主。
“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的含金量還在上升。加碼理工科的另一面,是文科大幅縮減。
最新一幕是以文科見長的復旦大學,揮起改革利刃。日前,復旦大學校長金力表示,今年文科招生的比例,從原來的百分之三四十降到百分之二十
這意味著將文科招生直接壓縮近一半,同時復旦向新工科進行轉型。
金力稱,將圍繞積體電路、智慧機器人與先進製造等領域,跳出現有學科概念,將原來的工科學院拆分為6個新工科創新學院,強調從基礎研究到成果轉化,構建“從0到10”的系統創新能力。
此外,不少老牌文科名校也瞄準了人工智慧,打破傳統專業的壁壘,培養“AI+”等學科交叉人才。如與復旦南北輝映的文科名校北大,今年擴招的專業同樣不是傳統文科,而是新興前沿領域。中國人民大學擴招計劃將在“AI+”前沿領域前瞻佈局交叉複合型人才儲備。
文科專業正在消失,已不是新鮮事。回到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普通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定調整最佳化改革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最佳化調整高校20%左右學科專業布點。
很快,2024年增設了國家戰略急需專業布點1673個,撤銷了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專業布點1670個,調整力度空前。其中文科專業成為裁撤“重災區”:
四川大學一次性撤銷31個本科專業點,包括公共事業管理、電子商務、保險學、音樂學、廣播電視學等;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直接撤銷了英語、傳播學、考古學三個人文學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撤銷了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
一增一刪,一破一立。增的是什麼?上述方案清晰指出要服務國家發展。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建好建強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
國運走向,就業所需,決定了一個專業的興衰。最為突出的莫過於人工智慧。自2018年國內首批35所高校開設以來,人工智慧專業開始扎堆出現。截至2024年,國內超過530所高校獲批開設人工智慧專業。短短6年時間,專業數量增加了15倍。
這還遠遠不夠。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曾在兩年前表示,“國內人工智慧領域人才總缺口達500萬。上海市2025年需求40萬,而本地高校相關專業在校生規模為4萬。”
當今世界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教育競爭,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換言之,全國高校進入科技人才培養的“軍備競賽”階段。
中國科技學霸創業者
集體登場
與之相輝映的是,2025年中國科技力量正在爆發,新一代年輕科技創業者勇挑大樑。
當中不得不提到開年爆火的DeepSeek,在全世界大殺四方,成為今年第一個現象級中國企業。創始人梁文鋒早年間成長於廣東,後來考入浙江大學。碩士畢業後,梁文鋒與幾位浙大同學開始創業之路。2023年,他帶領團隊成立DeepSeek。
還有春晚“一戰成名”的宇樹科技,嚴重偏科的王興興本科考入了浙江理工大學,大一那年便獨自做出一個雙足人形機器人。2016年從上海大學碩士畢業後曾短暫入職大疆,很快選擇辭職創業,成立宇樹科技。
最近Manus AI也一夜爆火。釋出4小時後,官網訪問量突破了千萬量級。創始人肖弘於2015年從華中科技大學畢業後開始創業,2022年抓住AI風口,創辦蝴蝶效應。公司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季逸超,同樣是位90後,本碩畢業於北京資訊科技大學。
另一位映入眼簾的則是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彭志輝。本碩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他也是坐擁250萬粉絲的B站up主,所創立的智元機器人瞄準具身智慧領域。自2023年2月成立以來,智元機器人已馬不停蹄拿下數輪融資,堪稱VC圈最火爆專案之一。
這裡還有一份長長的名單,月之暗面楊植麟、Rokid祝明銘、百川智慧王小川、MiniMax閆俊傑、面壁智慧劉知遠、矽基流動袁進輝……
如此一幕幕,正是年輕新一代的創始人們堅信技術改變世界,開始闖出一片天。
而他們大多擁有理工科的高學歷背景,對標前沿技術,擅長原始創新,並崇尚創業,充滿著永不停歇的激情和創造力,乘著人工智慧東風成為時代的寵兒。
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波創業者當中不少都是根植於本土,在中國土生土長,甚至從未有過海外留學經歷,一齣手卻是世界第一等。
毋庸置疑,全球創新重心已轉向底層技術革命,中國的年輕創業者們正在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書寫新的規則。
亦如王興興在參加民營企業座談會中,得到的勉勵那般:“你是這裡面最年輕的。國家的創新需要年輕一代貢獻力量。”
翻滾吧,年輕人。中國工程師紅利正在爆發,這是一支任何國家都難以抵擋的前進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