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距離高考不足100天,傳來了升學的好訊息。全國兩會一錘定音:
優質本科擴容,進一步增加“雙一流”建設高校本科招生規模
去年優質本科擴招了1.6萬人,今年力爭再增加2萬人
一時間,“頂流”高校紛紛下場官宣招生計劃,卯足了勁要把尖子生攬到自己的碗裡。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官宣名單越拉越長。
不過,這絕不是簡單的擴容。智谷趨勢仔細梳理發現,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重點押注一個方向:
新工科
清華大學宣佈擬增加約150名本科生招生名額,著力培養人工智慧與多學科交叉的複合型人才,提升創新人才自主培養能力;
北京大學新增招生計劃將重點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基礎學科和新興前沿領域,緊密結合學校規劃發展方向;
上海交通大學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擴大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醫療健康、新能源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
……
為什麼“雙一流”高校開始“搶跑”,更強調服務國家戰略需求與社會發展需要?
國家推動優質本科擴招背後,大有深意。
中國,正在瘋狂押注新工科。

此輪本科擴招主要圍繞著兩方面展開,一是招生人數,二是培養方向。
擴招數量,都是百人起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都將增加150人,湖南大學、雲南大學計劃增加300人,中國農業大學將擴招500人,西安交通大學將增加200人。
擴招的專業,則主要集中在人工智慧、積體電路、新能源等新工科,這些都是國家戰略急需的“硬核領域”,也是國際科技競爭的“必爭之地”。
清華北大的動向已經很清晰了。就連以一批以文理基礎學科見長的頂級名校,也全部轉向新工科。
迫切感十足,訊號極為強烈。
兩會期間,復旦大學校長金力提到,近兩年來,復旦大學深度調整學科專業結構,按“文科做精、理科做尖、工科做強、醫科做新、交叉做活”的方針,實現本科招生人數文、理、醫、新工科、交叉學科各佔20%。
這項改革頗有爭議,作為傳統的文科強校,復旦文科原來佔比為百分之三四十。
其力度之大,甚至引發了“改革會不會丟掉‘文脈’”的討論。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在學校春季工作會議上特地提到:有同志擔心:對於復旦這樣以基礎學科見長的高校,去搞工科,會不會工科沒搞好,文理醫也沒搞好,丟掉了復旦的“文脈”?
裘新說,要有能夠建好新工科的強大信心。金校長把新工科定義為:直接孕育培植新質生產力的交叉學科。與傳統工科強校相比,我們發展新工科有短板,也有後發的比較優勢。
一是理工交融的需要。……新工科的“新”,新在充分利用基礎學科優勢,從發達根系中長出新的樹幹。
二是輕裝上陣的便利。傳統工科同樣面臨挑戰,需要轉型調整的力度可能更大。與很多學校相比,我們在學科專業上關停並轉減的任務小很多,主要是謀求高質量的發展。
三是創新文化的孕育。新工科的文化本質是創新文化,發展新工科最需要構建的是創新生態,最寶貴的是基於“四個面向”激發解決前沿和實際問題的創造力。
這幾段話,很能代表文理綜合類高校的心態。復旦也正式提出,從文理醫三足鼎立的格局,走向文理醫工“四輪驅動”,加速向創新型大學轉型。
而且,新工科6個創新學院建設“一步到位,漸次完善”,在本學期齊裝滿員地推進建設。
這樣的改革措施魄力十足,校長金力甚至稱之為“大手術”式高校改革,引起震撼反響。

另一所以文科見長的頂級名校中國人民大學,戰略動向也相當明確,大力發展新質理工學科。
人大正強化新文科、新理科、新工科、新農科、新醫科“五新”學科有機融合、有機交叉。
這樣的佈局,更具有代表性。
今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張東剛專程帶隊拜訪清華大學,就推進新工科建設、開放辦學等領域深入合作進行交流。
這顯然是要藉助清華的工科優勢,加快發展的步伐。張東剛表示,希望兩校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在推進新工科建設規劃與發展,開展學生課程互選、學分互認等方面加強合作,乘勢而上推進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教育力量。
連文科頂流中國人民大學都在開始“拼”新工科了,其他學校還不奮力跟上?
擴招、調整,這場“新工科”爭奪戰中,任何一所“雙一流”大學都不想掉隊。
比如老牌的綜合性強校南京大學,文科實力強、理科發展也不錯,但工科稍遜一籌。因此,當新一波浪潮來襲時,南京大學早早開始佈局,在2022至2024年,新增新工科專業及方向累計擴招1730人。2025年繼續擴招,新增本科招生名額不低於100人。
原本工科見長的大學,有著天然的優勢,而綜合性大學、文科大學則有點“背水一戰”的意味。

優質本科擴容,為什麼突然變得更加迫切?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
中國的本科生開始“不夠用”了,尤其是在“雙一流”高校
從2013年到2023年,中國的本科生數量從381萬提高到478萬,十年增長近百萬。按說數量也不少了。
但是,隨著碩士擴招、博士擴招,實際上,許多高校研究生的數量早已超過了本科生。
軟科對“雙一流”高校(不含軍事類院校)研本比進行了統計,發現有近20所985高校的研究生數量超越本科生,出現了“本研倒掛”。
最誇張的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生人數是本科生人數的37倍多,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研究生數量也至少是本科生數量的兩倍之多。
這種現象在2024年新生中,也相當明顯。據不完全統計,僅在“雙一流”高校中,至少有49所高校,2024級研究生數量超過了本科生。

有研究指出,學術研究型高校研究生與本科生的比例約為0.7∶1,現在已有65所“雙一流”高校不低於這一比例,31所的研究生數量已經等於或大於本科生。
研究生擴招已完成任務,而本科生是研究生培養的基礎,也必將隨之擴大。
此外,“雙一流”擴招本科生,也透露出中國高校發展方向的新思路:更加獨立自主,少受國際排名的干擾。
要知道,在QS等國際高校排行榜中,師生比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以往,中國頂尖大學為了躋身世界前列,在招生規模上也有所剋制。
現在,隨著綜合國力的發展,不少高校開始從實際出發,注重培養學生而不是提升排名。
2022年,南京大學表示學校發展和學科建設不再使用國際排名作為重要建設目標,中國人民大學更是決定,不再參加國際排名。
這些“退出”國際排名的高校,不與排名機構合作、不向排名機構提供資料,即使最終排行榜上還會有名字,但已然不是主動參與的結果。
西方人做排行榜,中國人爭奪排行榜。這樣的情況正在逆轉,中國大學也開始轉向新的遊戲規則。

本科大擴招後,學歷會不會更加貶值?對這一點,不必擔心。
事實上,近年來中國本科錄取率反而是在下降的,優質本科更是稀缺資源。
近5年來,我國高考錄取人數已從2020年的967.45萬人,增長至2025年的1050萬人。然而,本科錄取率卻從2020年41.4%降至2024年33.5%。

此外,頂尖學府的擴招向來非常謹慎。以北京大學為例,2020年在內地錄取了3673名本科生,到2024年,只擴招到3872人。四年平均下來,每年只擴招了不到50人。
2025年,清華、北大都官宣擴招150人,可見其含金量不低。
“雙一流”高校大擴招,對接下來的高考考生,無疑是巨大的利好,上個好大學的機會,將會有明顯提升。
在中國瘋狂押注新工科的背景下,能否踩準時代的風口,將改變無數年輕人的命運。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
參考資料:
澎湃新聞:言短意長|本科招生文宣戰提前開打
軟科:本科擴招潮,要來了?
軟科:985擴招潮,來了!
正解局:北大清華帶頭擴招,國家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