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遞|北清交大擴招AI本科生,大廠已開始本土AI人才的搶人大戰

近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中國頂尖高校紛紛宣佈擴大人工智慧方向本科生招生規模。
據悉,清華大學2025年將新增多個AI相關專業方向,擬增加150名左右本科生招生名額,同時將成立新的本科通識書院,新增本科生將進入新書院學習。北京大學2025年擬增加150名左右本科生招生名額,新增計劃將重點圍繞國家戰略急需、基礎學科和新興前沿領域。與此同時,上海交通大學在2025年將繼續增加150名本科招生名額,重點面向國家急需的前沿技術和新興業態,擴大人工智慧、積體電路、生物醫藥、醫療健康、新能源等學科領域的招生規模。
除上述三所高校外,中國人民大學雲南大學中國農業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多所高校也釋出了今年的擴招計劃。
可以說,頂尖高校這一波操作,直指未來科技人才“內卷”戰場的C位。
擴招並不罕見,但如此大規模且具有方向性的擴招是第一次。
早在1999年,中國全面實施高校擴招政策,清華、北大、交大等頂尖高校的本科招生規模都迎來了歷史性的增長,旨在推動高等教育大眾化。2006年,面對國家對高階製造業和資訊科技的戰略佈局,清華大學首次大幅擴招工科專業人才,力求培養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工程精英”。而在2017年,北大針對人工智慧、資料科學等前沿學科進行了小規模試點擴招,探索多學科融合背景下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如今,AI方向的擴招,既是歷史延續,也是一種全新的戰略應對。
擴招政策的出臺,首先是為了響應國家對於高質量AI人才的迫切需求。當前,人工智慧已成為推動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國家多次強調'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AI技術在製造業、醫療、金融、教育等領域的深度融合。然而,人才缺口問題始終是制約AI技術發展的關鍵瓶頸。據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釋出的報告顯示,國內AI領域人才缺口預計在未來五年內將超過百萬,尤其是在基礎演算法、AI晶片、智慧機器人等方向,專業人才極為緊缺。
不僅如此,AI人才的爭奪戰早已在業界打響,尤其是在國產AI大模型崛起的背景下,DeepSeek等頂尖團隊的迅速崛起更是讓這一戰場火藥味十足。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的核心成員幾乎全部來自本土,充分展示了中國AI人才自主培養的強大潛力。這也正是為什麼大廠和獨角獸企業爭相在AI領域“搶人”,不惜開出百萬年薪和豐厚股權,只為挖到真正的技術大牛。
據業內人士透露,某頭部網際網路企業在今年年初,專門為AI核心演算法崗位開出了'百萬年薪+期權+科研基金'的高配待遇,甚至承諾給予人才5年內獨立專案主導權。此外,一家AI領域的獨角獸公司,更是在技術大會現場“現場簽約”,僅憑一場學術演講,就向一位演算法工程師丟擲了千萬簽約金。這場“搶人大戰”甚至已經延伸到高校畢業季,獵頭和HR們在高校宣講會上頻頻出沒,提前佈局。
高校的擴招政策,亦是對教育結構最佳化和人才培養機制改革的有力推動。一方面,AI專業的擴招將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專業認知和技術能力,促進AI基礎研究和應用創新;另一方面,隨著更多的AI人才進入職場,相關產業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將顯著提升。此外,擴招也為不同背景、不同學科的學生提供了更多跨學科學習和發展的機會,推動AI與人文學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融合,為AI技術的倫理、社會治理等問題提供多元視角。
然而,擴招背後也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AI作為高度專業化的學科,對師資力量、科研設施、實踐平臺的要求極高,單純的擴招如果缺乏相應的教育資源配套,可能會影響教育質量。此外,人才培養的質量保障、課程體系的科學設計、產學研的有效銜接等,都是高校在實施擴招過程中必須關注的重要問題。畢竟,培養AI人才,遠不只是讓學生“會寫程式碼”那麼簡單,如何錘鍊出既懂技術又有戰略眼光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挑戰。
來源:

[1] AI frenzy leads US venture capital to biggest splurge in three years, https://www.ft.com/content/321cd530-477d-45b5-80f6-16404b7201fb

歡迎掃碼加群參與討論
———END——–
極思 TopMinds 相信認知能夠跨越階層,
致力於為年輕人提供高質量的科技、資本和商業內容。
極思 TopMinds,新型科創產業服務平臺,以科技、人才、資本為核心,透過內容出版、資料支援、產業諮詢、科技轉化等業務,為科技人才創業專案提供孵化及加速賦能服務,助力國家科技興國計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