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布語
中國經濟第一大省,正在發力未來賽道。
2月18日下午,廣州省就召開企業家、科學家的座談會,核心議題是研究廣東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
而就在前一天,廣東省長在廣州調研了多家科技企業,指出廣州要聚焦人工智慧、機器人等領域攻堅突破,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還和廣州裡工實業有限公司一名人形機器人來了次“親切的握手交流”。
如今看來,一個非常明確的訊號是,在廣東面向未來產業的科技創新佈局中,作為一線城市和省會的廣州,再次被委以重任。
在AI和機器人產業為代表的科技浪潮中,深圳、杭州等城市相繼“出圈”。但事實上,廣州也從未缺席。千年商都已經悄然走出了屬於自己的特色之路,打造AI場景應用的“全要素試驗場”,諸多明星企業初露崢嶸。
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這場影響深遠的關鍵產業競賽,才剛剛開始。

春節期間,DeepSeek橫空出世。就在上週,又一家中國的科技公司引爆了美股市場,引發全球矚目,甚至被媒體形容為“廣州版DeepSeek”。
來自廣州的智慧駕駛企業文遠知行,被曝獲得全球晶片巨頭英偉達的投資。訊息一齣,文遠知行的美股股價開盤後一路衝高至146%,觸發熔斷機制,震驚了華爾街。

圖源:文遠知行官網
英偉達押注文遠知行,絕非簡單的投資行為,而是出於更深層次的產業邏輯:文遠知行的自動駕駛系統搭載了英偉達GPU、DRIVE Xavier晶片及最新的Blackwell架構晶片。
晶片巨頭牽手智駕新星,在技術上實現深度繫結,顯示出後者巨大的發展前景。對於英偉達來說,文遠知行補齊了自動駕駛晶片在應用層面的短板。
事實上,作為全球唯一同時擁有中國、阿聯酋、新加坡、美國四地自動駕駛牌照的科技公司,文遠知行已在全球7個國家和地區的30個城市開展自動駕駛研發、測試及運營,運營天數超1700天。
僅僅在廣州,文遠知行部署的自動駕駛車輛就已達300輛,累計路測里程超3000萬公里。這些穿梭於CBD與城中村之間的車輛,每分、每秒都在為英偉達晶片輸送真實路況資料。
除了文遠知行外,廣州還有同樣在美股上市的小馬智行。廣州培育出的“智駕雙璧”,讓這座城市成為了Robotaxi的前沿之地、自動駕駛模型的絕佳試驗場。
事實上,在這場席捲全球的AI浪潮裡,比起北京、上海更加偏向底層技術的突破,廣州的AI企業早已跑通“技術-場景-商業”閉環,呈現出獨特的“應用層爆發”特徵:
例如以人機協同操作為核心方向的雲從科技,身為強認知AI引領者的暗物智慧,專注於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應用場景落地、幫助國貨在海外打造品牌的鈦動科技,等等。廣州孵化出的AI獨角獸企業,自身都帶有鮮明獨特的應用場景。
如果你生活在廣州,就會發現:AI在這裡並非遙不可及的尖端科技,而是已經深度融合到這座城市的“衣食住行”之中。
——如果你開車出行,佳都知行的交通大模型在珠江新城區域的16個路口,已經實現了智慧交通訊號最佳化,透過提供更合理的交通訊號配時,有效減少了擁堵的發生。
——對於老廣們最鐘意的吃飯環節,自2020年起,黃埔已在全區學校食堂、部分大型社會餐飲單位植入“網際網路+明廚亮灶”系統,平臺運用 AI 技術監管,預設廚師帽、口罩、吸菸、區域入侵、鼠患識別等多場景的演算法識別。
廣州對於AI的全方位擁抱,既是這座城市開放包容特質的表現,也讓其成為一片AI創業的沃土。

廣州為何會在AI的應用領域上,展現出如此百花齊放的場景?
或許與這座城市的務實氣質有關。

圖源:廣州海珠釋出
廣州本土的人工智慧企業,無論是以視覺識別技術起家、還是從網際網路公司轉型的科技企業,都無一例外地將應用場景視作企業的生命線。
在人工智慧領域,實現從0到1的技術突破,終究只能由極少數的人去完成。如何將技術用好,讓AI賦能更多的行業,才是大多數企業關心的商業藍海。
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人工智慧學域主任熊輝看來,如ChatGPT般的通用大模型,具備通識能力,但不能解決特定行業特定場景的專業問題。
也正因如此,在國內一眾通用語言大模型還在探索商業前景的時候,廣州的AI企業早就在人工智慧的應用層面,賺到了第一桶金。
同時,廣州作為千年商都、製造強市,包羅永珍的城市特性讓其成為AI應用量身定製的發展沃土。
在智慧駕駛領域,廣州作為中國重要的“汽車之城”,擁有7家整車企業。近年來,廣州在新能源和智慧網聯汽車領域進展迅猛,成為全國首個進行自動駕駛混行試點的超大城市。廣州目前開放的自動駕駛單向里程,已經相當於北京到廣州的往返。
作為“場景提供者”,廣州還在不斷地拓寬自動駕駛的物理空間,讓“雙手離開方向盤”的夢想有了棲息之所。
在製造業方面,在粵港澳大灣區41個工業門類中,廣州坐擁35個,在全球189家大規模應用數字化製造的“燈塔工廠”中,廣州就擁有有廣汽埃安、寶潔和美的空調三個。
廣州雄厚的工業家底為工業AI“餵養”了源源不斷的資料,讓工業模型的迭代能夠時刻跟上製造業的腳步,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同時,作為廣交會的所在地、世界聞名的商貿之都,廣州千年傳承的商業基因,同樣也為AI應用提供了嶄新的可能。
在跨境電商巨頭SHEIN的供應商平臺上,有多達上千個數字化工具。透過平臺的AI選款系統,可以將一件新品從設計到上架週期壓縮至7天。
在AI的賦能下,廣州的服裝行業正從過去的“技術窪地”,成長為一片頗具規模的數字化生態群,讓AI技術撬動起跨境電商萬億級的賽道,直接賦能於商業場景。
廣州AI生態的繁榮,也在於當地敢於想象,搶先佈局,主動為企業開放更多的場景。
2021年,廣州率先發布《人工智慧應用場景開放清單》,首度釋放交通、醫療、教育等10大領域合計102個場景,允許企業“帶方案競標”。
因此,網上曾有這麼一個說法:
在杭州孵化 AI 技術,到廣州尋找落地場景,再去香港對接資本。這是國內 AI 創業的黃金路徑,也說明廣州是AI產業鏈上不可或缺的環節。

廣州,從來沒有錯過這場AI的浪潮。對於未來技術的佈局,廣州的思路一直相當清晰。
2021年,廣州市在《廣州市人工智慧產業鏈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中,提出了廣州在人工智慧領域的“造車健城”4條優勢賽道:
“造”—AI+ 先進製造
“車”—AI+車輛交通
“健”—AI+健康醫療
“城”—AI+ 城市治理
如今看來,這四大賽道不僅包含了當前AI應用領域最有前景的部分,也和廣州市的產業生態、城市定位相當契合。
這是政策制定者務實的一面:不盲目追求AI技術的“王冠”,而是側重於解決眼下的問題。既要“詩與遠方”,也要腳踏實地進行耕耘收穫。
當然,在被認為是“短板”的AI技術領域,廣州這兩年也在進行低調的突破。
資料顯示,2023年廣州AI相關專利申請量同比激增68%,其中70%集中在應用層面。目前廣州共有14個備案的大模型,雲從科技的“從容”、佳都科技的“佳都之行”都是目前國內大模型領域的佼佼者。
為了儘快實現在大模型領域的突破,廣州拿出了真金白銀,是第一個對大模型備案進行現金獎勵的城市:
2024年5月,海珠區釋出通告,對於首次完成國家級生成式人工智慧備案的企業,給予最高100萬元的獎勵。
而位於海珠區的琶洲,正是當前國內第一個人工智慧大模型應用示範區,目前已經集聚泛人工智慧企業近2000家。

琶洲人工智慧大模型應用示範區(圖源:廣州海珠釋出)
在宣佈競逐AI的城市中,廣州所選擇的路徑也許不是最搶眼的,但步伐卻走得相當堅定:
就在前不久,廣州宣佈接入DeepSeek,透過融合海量資料,重寫整個城市的作業系統。
用AI賦能讓民生服務更加便捷,這同樣是技術“以人為本”的體現。
讓絕大多數人享受到科技進步的成果,讓技術革新與城市、產業共同奔赴,這樣的AI革命才更有價值,也才能擁有長久可持續的蓬勃生命力。

原創不易,感謝有你!
一起轉發出去,讓更多人看到。
☞智谷趨勢為中產階級的資本覺醒服務,幫助更多人獲得財富。據宏觀經濟、商業邏輯、企業興衰、產業轉型……這裡有最真實的中國,有許多人難以察覺到的趨勢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