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
NOTE
小編注
A同學是海狸學院美本申請的學員,來自國內,就讀於英國高中,在早申失利的情況下,穩紮穩打,最終在今年的Ivy Day收穫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的錄取,作為中國身份學生,尤為難得。A同學最終選擇牛津大學法律專業。A同學文理兼修,成績突出,但是缺乏大家公認的大獎,履歷中大家熟知的獎項包括斯坦福人文營和John Locke的Commendation。在一定程度上,A同學的錄取結果得益於她高質量的文書:風趣幽默,深刻又有思想,充分展示了獨特的個人風格和人格魅力,很難不讓人喜歡。
SAT: 1550, A Level: All A*, AP: None
哈佛申請專業:哲學,比較宗教,歷史與科學
普林申請專業:哲學,公共政策
耶魯申請專業:物理與哲學,歷史和科學,人文


問
如果你回顧一下整個申請大學的過程,有哪些心得體會給下一屆學弟學妹們分享的?
答
我覺得最重要的心得就是心態的問題,不要急於在提前階段就下車。我還是挺感謝提前沒有下車的,因為如果下車了,我可能不會花大量精力去研究不同的學校和寫作新的補充文書。RD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鍛鍊。透過提前申請的經驗,我學會了反思和總結問題,還激發了我的鬥志,因為經歷過失敗的一輪後我明白現在沒有選擇,我必須把其他事情做得更好。不管是尋找更多細節,還是修補小文書,甚至尋找新的素材,我寫的關於教堂的那篇完全是全新的。如果沒有經歷RD,我不會這麼深入地思考這些內容,反而可能會草率。我認為RD是一個有效的反思機會。我給25屆學弟學妹的建議是,不要急於在第一輪就下車,心態非常重要。

問
海狸學院是非常重視頭腦風暴的,在整個申請過程中,你認為頭腦風暴對你有什麼幫助嗎?
答
在最開始的頭腦風暴過程中,我發現許多自己未曾注意細節:例如,我在主文書的思路,實際上在頭腦風暴問卷中只出現了兩到三句,11000字的檔案裡面只有2-3句,但是卻被顧問文書老師捕捉到了,認為這些細節非常重要,因此我們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果然發展成了主文書。這讓我意識到到了,在填寫頭腦風暴表格的過程中,可以重新運用一些被忽視的重要元素。這種回顧不僅對大學申請有幫助,也讓我更好地回顧過去十七八年的經歷,所以我覺得這個過程非常有效。頭腦風暴真的非常重要!即使在頭腦風暴中沒有提到的內容,仍然可能在後續的申請過程中發揮作用。

"臭名昭著”的海狸頭腦風暴


問
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重新申請,你會做哪些不同的選擇?
答
我覺得如果有第二次機會,心態一定會比第一次好。第一次申請時很緊張,尤其在RD階段,面對的是一些競爭激烈的學校,還是顯得比較害怕。假設有第二次機會,我會更加平穩,因為我已經經歷過一次。因為提前申請沒有被錄取,導致那時的心態也更不穩定。但經過這段時間的反思,我會更加從容,不再那麼緊張。
在策略上,我對目前的方法很認可。儘管提前申請的結果不理想,但我們沒有大幅度改變思路,只是重新排序活動列表和調整一些保底校的選擇。文書方面也進行了適度的修改,我挺認同這種策略。如果有更多時間,我會考慮寫更多的小文書,為每個題目花3到4天精心打磨,不會這麼趕。這樣才能讓每篇作品更加出色。
在選題時,確實需要考慮時間因素,尤其是在寫作過程中保持反覆修改的動力。有時最初的想法會被調整,但在這一過程中新的靈感和方向也會出現。儘管最終可能還是用回最初的版本,但在寫作過程中能夠探索出為其他學校的申請提供素材或思路,比如why school這些題目。
因此,如果有時間和心態去重新審視,探索不同的題材,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而不僅僅是把每篇文章當作最終提交的作品。

問
在整個文書寫作過程中,有遇到過什麼有趣的花絮給大家分享一下嗎?
答
我覺得文書的成功有時確實也包含運氣成分,比如在我的主文書是寫我對音樂的認知,就有很多真實的個人元素,這讓我非常喜歡這篇文書。比如第一段就提到了,我作為學校樂團的音樂製作人在排練卡夫卡的變形記這個音樂演出時,用不同的樂器來表達主人公變成不同的昆蟲:大號對應一隻巨大的甲殼蟲,用撞音(Disssonant Chord)來表達他的痛苦,然後在半音音階中變成大黃蜂,最後在憂鬱的中提琴的韻律中緩緩降落到地面。這些描述完全是當時的靈感,這讓整篇文書充滿了個性。至今我也覺得這部分特別有趣,尤其是作為第一段開頭,確實很能抓住讀者的眼球。它不僅展現了我對音樂的熱愛,更重要的是傳達了在其中找到樂趣的感覺。

這些細節可以展示出你不僅是一個努力學習的人,還富有幽默和樂趣的一面,這一點非常重要。許多招生官在評估申請者時,比較關注他們在大學環境中的人際交往能力。他們想看到你在與人相處時展現的幽默感,這能讓你在校園中更容易融入。因此,展現這種比較個性特質,可以讓你的申請更加引人注目,這一點非常重要的。
這種輕鬆隨意的感覺能讓招生官感受到場景的真實和趣味。像關於”室友“題材的文書也存在很多個人真實元素在內。我在寫作過程中也常常借鑑生活中的靈感,也有一部分也是從頭腦風暴裡的靈感提取出來的。比如我提到的我“憨豆先生”爸爸和”鐵娘子“媽媽的故事,以及我吃完披薩餅後還是不是同一個人的哲學思考。這些細節雖然看似小,卻能反映出我的生活經歷。正是這些真實的瞬間,讓我的文書更具個性。
【小編注:在A同學的眼裡,爸爸在家是很幽默的存在,面部表情豐富,有點像英國的喜劇演員憨豆先生,而媽媽則是比較嚴厲,更像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在A同學的輔助文書裡面,她提到了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的樂趣,非常形象生動的傳達了她的多重性Multiplicity】

憨豆先生和鐵娘子

問
你的例子解答了我之前的問題:是否存在“文書細胞”?能解釋一下什麼是文書細胞嗎?
答
平時的積累非常重要,特別是對於高中階段選修文科或理科的學生。喜歡寫作和做研究的學生,往往能培養出一種“文書細胞”。在生活中,他們如果能夠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聯動,就會跳出一個很好的點。
比如,在“Why Yale”部分,我找到了一個獨特的理由,回想起來,那是在去年12月份,學校安排我們一起去了瑞士的粒子對撞機研究所CERN參觀。粒子對撞機的工作原理是將已知的兩種粒子加速並碰撞,從而產生新的粒子。我耶魯報的本科專業是Physics and philosophy,所以我就用兩個粒子的東西碰撞出未知的東西,這種碰撞所產生的波象徵著新的發現和可能性,從這個角度寫的為什麼我喜歡耶魯。招生官應該是印象很深刻,錄取後給我寄來的錄取信上,她還手寫了一句話,歡迎我來耶魯進行“粒子對撞“。

瑞士的CERN粒子對撞機

問
你覺得還有哪些方面需要25屆同學們分享?
答
我覺得學校研究其實很重要。你不能僅僅泛化地談論,不能只是簡單地從官網上看到的一個資訊就去寫。這樣顯然無法體現出你對這個學校的真正興趣。我覺得首先,你需要明確你希望的學校是什麼樣的。你可以先列出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去學校官網上查詢相關資訊。比如,如果你喜歡音樂,就可以查詢學校的音樂演出資訊,看看他們是否有相關的活動。接著,深入挖掘,比如尋找可靠的社團和演出。這樣不僅能體現你對學校的興趣,還能展示你與學校的契合度。還可以關注課程設定和校園文化,甚至一些具體的地方,比如美食。因為有的人特別關注飲食,可以看看學校有哪些受歡迎的餐廳,比如哈佛的Veritaffle,也就是上面有哈佛Veritas Shield的華夫餅Waffle。另外還有“CloverFoodLab”,這個餐廳在外面也很有名。

哈佛的Veritaffle華夫餅
像這種飲食方面的細節挺有趣的。如果你本身對食物很講究,甚至在文書中提到過你研究過飲食,這都是很好的切入點。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地尋找細節,而是要關注你真正喜歡的東西。你可以在這個學校中尋找是否有與你的興趣相契合的方面,甚至在尋找的過程中發現一些你之前未想到的東西,這也能引起招生官的注意。
除了官網的資訊,像學校的校報也是很好的資源,能找到很多有用的資訊。例如,我記得達特茅斯有一個專門供學生反饋的平臺,那些已經錄取的申請者們在就讀後的一兩年中回顧自己的經歷。我認為這個平臺對我是有幫助的,因為這種過來人的經驗可以幫助你理解為何某些選擇是正確的,以及他們對自己申請文書的看法。雖然我不太確定其他學校是否有類似的資源,但達特茅斯確實提供了這樣的平臺。

問
這個網站是學校設立的嗎?
答
這個網址是達特茅斯學校組織的,叫做People Places Pines。它是達特茅斯的招生辦公室網站,裡面有很多內容,比如針對27屆或26屆學生的介紹。有一篇文章特別有意思,講的是他在達特茅斯的健身房的經歷,還有許多關於他們夏季活動的介紹。這些資訊都很實用。學生會分享他們的個人經歷,分析他們對一些人和事的看法。最有用的是,這些內容會讓你重新審視自己的文書,比較不同版本之間的變化。我覺得這種真實的研究非常有意義。我當初也是打算找它的校報,結果陰差陽錯發現了這個資料,覺得很不錯,於是就繼續往下翻,直到看到很多有趣的內容。


問
這個分享非常有用,還有其他方面可以為學弟學妹們提到些有用的建議嗎?
答
就是時間管理的問題。我不知道許多學弟學妹是否都打算同時申請英美院校,根據我目前瞭解到的情況,英國和美國的申請還是很不一樣的。我們學校兩邊都申請的很好的不多。有些人錄取了很好的美國大學,但在申請英國的學校時,其實第一輪面試就被篩掉了。也有同學英國申請的很好,但是美國就很差。這種情況很常見,因為兩邊的申請材料差異很大,兩邊的文書實在太不一樣了。因為現在英國的招生並不是很看重個人陳述的內容,更多關注的是你的學術背景。與美國的申請相比,英國的申請要求相對簡單,更多是一種簡潔的陳述,因此如果你已經準備好了美國的申請材料,英國的申請會相對容易,就像寫學術論文一樣。另外,時間線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許多英國學校在面試前會有預先的材料提交,這通常與提前第一輪申請的提交時間重疊,時間安排上可能會有重疊,在申請的過程中肯定會遇到這樣的一個時間衝突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先明確自己更側重於哪個申請。比較重要的是,儘量早點把文書寫好,對於在英國念高中的學弟學妹的建議就是,可能需要更多地與顧問保持溝通和聯絡。

問
雖然被哈佛,耶魯和普林斯頓都錄取了,但是你最終選擇了牛津,這個過程很複雜嗎?家長支援你的決定嗎?
答
我父母對我的選擇影響不大,作為家長,他們更關注安全性,以及生活環境的習慣。對於最後選擇哪所學校,我個人確實有些困惑,美國大學給了我很多郵件和指導,裡面的內容讓我猶豫過,還有哈耶普的校友和家長也來和我談話,讓我加入他們。
我在做決定的時候就一個想法:未來最終走向哪裡發展,如果在美國攻讀法律專業的話從時間上來說,至少得7年,不太可能4年本科已讀完做完就可以立馬JD,大部分人可能會先去實習積累一些經驗,還有就是每個國家的法律體系都不一樣,一旦涉及到律師資格的問題,就要考慮地區差異。英國的本科法律課程通常是三年級的,幫助你建立法院體制的理解。英國和美國的法律體系相對自由,但與其他國家的聯絡很少。如果你確定要走法律這條路,英國可能會更好,因為牛津它是法律的發源地,學術氛圍也非常濃厚。所以大家在選擇的時候還要考慮這些因素,當然這意味著要在一些興趣之間需要做出取捨。
其實關於排名的討論很多,我在申請的時候也遇到過這樣的聲音。這些聲音通常不是來自我的家長,而是他們的朋友。有些人會感到疑惑,為什麼選擇牛津而不是哈耶普,甚至有些人提到,覺得牛津不如xxx學校這樣的觀點。我也不知道這些觀點從哪裡來的,但確實存在一些對不同學校和排名的誤解。確實,UCAS的申請系統限制在五所學校,這讓選擇更加嚴謹,如果沒有信心能夠進入某所學校,很多人可能會選擇不將其放入申請名單。這樣一來,第一輪的篩選申請很重要,畢竟一旦被拒絕,就失去了機會。如果你對自己的學術表現和麵試表達沒有特別大的自信的話,就不會去申請。因此,這個情況還是相當複雜的,不能完全依賴錄取率。雖然有些人可能會認為錄取率高的學校就一定不如學校錄取率低的,但實際上這種看法是有問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