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更多精彩故事請關注影片號【藝非凡的禮物】

我是非凡君(feifanjun0001)
關注我,看更多有故事的人物文章

演戲輸過,愛情也輸過,
但她從沒輸給命運。
宋丹丹在小品裡有這樣一句經典臺詞:“做人難,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
可偏偏有這麼一個女人,身處魚龍混雜的娛樂圈,依舊能夠瀟灑自在。
演員、導演、編劇、歌手……縱使她有無數身份,卻始終活成了自己。
她做慈善多年,即便兒子被綁架險些喪命,也能平靜以對。

▲ 張艾嘉
她是張艾嘉——一個敢與命運對賭的人。
她的一生,跌宕又動人。
01
出道即叛逆
有些人,生來是被時光溫柔以待的。
但張艾嘉不是。
她是自己撕開了命運的束縛,乘風破浪,一路走到今天的。
1953年,張艾嘉出生在中國臺灣省嘉義市。
父親是空軍飛行員,母親出身名門,外祖父魏景蒙曾任國民黨高官。

▲ 張艾嘉一家
如果人生可以預設軌道,她應該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個溫室裡的千金小姐。
可命運從一開始就改了劇本。
1歲那年,父親空難去世,母親改嫁,她被送去祖父母家生活。

祖父是個性情嚴厲的人,動輒鞭打。小小的張艾嘉學會了提前察言觀色,學會了在縫隙裡呼吸。
13歲,母親把她送去美國留學,想讓她學點規矩。
沒想到,正撞上美國嬉皮士運動最狂熱的年代。

▲ 張艾嘉
她頭戴花環,穿著迷你裙,赤腳踩在中央公園的大草坪上,高喊著:“Make love, not war(創造愛,而非戰爭)!”
從小被壓抑的叛逆,在異國他鄉瘋狂地生長開來。
沒錢買裙子?沒關係,她白天上學,晚上給鄰居遛狗、帶孩子攢錢。
“想穿什麼,就自己賺。”
這份自由與倔強,從那時起就深深刻進了她的人生。

16歲回到臺灣,叛逆未減。
寄宿學校的老師頭疼不已,母親氣得抓狂,最後乾脆放棄:“隨她吧!”
張艾嘉也清楚,自己不是讀書的料,心思早就飛到了電視臺和錄音棚。
02
不當花瓶,只做自己
1970年,18歲的張艾嘉被大導演羅維相中,籤進嘉禾公司,成了同門師姐——成龍的同門師姐。

她主演了電影《龍虎金剛》,正式踏入娛樂圈。

▲ 《龍虎金剛》劇照
初出茅廬,張艾嘉就一身傲骨。
嘉禾規定女明星不得談戀愛,她偏不聽。
公司一怒之下雪藏她。
朋友勸她服個軟,求求情,她一笑置之:“生活裡沒有戀愛,像不像人?”

於是,張艾嘉頭也不回地解約,成了無業遊民。
在那個年代,沒有後臺、沒有資源的女明星,幾乎註定要沉沒。
但張艾嘉硬是憑著一股不服輸的狠勁,一點點磨鍊演技,在龍套和邊角料角色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1976年,憑藉《碧雲天》拿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 《碧雲天》劇照
隨後又主演《金玉良緣紅樓夢》,雖然自己吐槽“演林黛玉太健康”,但她的努力,業內看在眼裡。

▲ 《金玉良緣紅樓夢》劇照,林青霞飾賈寶玉
“美不過林青霞,演不過張曼玉。”
在那個群芳爭豔的年代,張艾嘉憑的是倔勁兒、狠勁兒,硬生生闖出一條血路。

03
影后封神,文藝先驅
80年代,張艾嘉迎來了演藝生涯的黃金期。
她主演的《我的爺爺》《阿郎的故事》《茉莉花》,次次入圍金馬、金像,獎盃拿到手軟。

▲ 《阿郎的故事》劇照,張艾嘉與周潤發
但張艾嘉沒有停在舒適區。
1981年,剛拿下金馬獎最佳女主角的她,突然宣佈:“我要當導演。”
沒人看好。
女人?當導演?在那個連女演員都被壓一頭的年代,簡直天方夜譚。
第一部自編自導電影《舊夢不須記》,票房慘烈。
公司氣得要死,她卻哈哈大笑:“第一次嘛,輸得起。”
輸了又怎樣?重頭再來。
她聚集了一批新導演,拍出了劃時代的單元劇《十一個女人》。
許鞍華、楊德昌,都是她挖掘出來的名字。

▲ 許鞍華導演《瘋劫》,張艾嘉主演
後來香港新浪潮電影興起,臺灣文藝片爆發,張艾嘉都是幕後重要推手。
1986年,張艾嘉自編自導自演的《最愛》橫掃金馬金像。

▲ 《最愛》劇照
這部電影探討了女性情感的複雜與脆弱,一舉斬獲金馬獎與金像獎的雙料影后,同時提名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
張艾嘉的導演生涯,迎來了高光時刻。

04
愛的代價
外界說張艾嘉是“才子收割機”,因為她的戀人名單上,出現過羅大佑、李宗盛這樣的名字。
但她從來不是誰的附庸。
羅大佑為她寫下了《童年》《小妹》,李宗盛為她寫下了《愛的代價》。

他們為她動心,為她創作,為她沉淪。
但張艾嘉始終知道,愛情再美好,也不能失去自己。
與羅大佑熱戀時,她並沒有停下自己的事業;
和李宗盛緋聞四起時,她依然瀟灑自如。

▲ 張艾嘉與李宗盛
她說:“人家只看到我和才子在一起,但沒有看到我被才子折騰死的時候。”
1983年,張艾嘉告別了與羅大佑交織的過往,轉身成了香港新藝城電影公司臺灣分公司的總監。
那年,她推著一部文藝片《搭錯車》上路。
外界滿是質疑:唱片公司的人拍文藝片?能行嗎?
結果,《搭錯車》票房大爆,橫掃金馬獎四項大獎,主題曲《酒幹倘賣無》也唱進了每個華人心裡。

張艾嘉用行動告訴世界:我可以,不止可以,還要做得漂亮。
在新藝城當總監時,張艾嘉遇到了一個叫楊德昌的年輕人。
彼時,楊德昌正為自己的第一部電影《海灘的一天》四處奔走,預算緊張,投資人猶豫不決。
新藝城高層也有顧慮,畢竟,文藝片賣座風險大。

▲ 《海灘的一天》劇照
但張艾嘉不管,她認定了楊德昌的才華,親自去說服中影總經理:“支援年輕人,不然以後沒有電影人了。”
靠著她的堅持,《海灘的一天》最終順利開拍。
電影上映,楊德昌一舉拿下金馬獎最佳導演提名,從此走上了屬於自己的光輝道路。

▲ 《海灘的一天》幕後,張艾嘉與楊德昌
然而,因為屢屢力挺文藝片、幫扶新人,張艾嘉也遭遇了大量投訴。
有人說她“徇私幫朋友”,有人說她“不顧票房”,還有人說她“太任性”。
1984年,面對這些流言蜚語,張艾嘉沒有爭辯,只是悄悄辭去了總監職位。
她知道,有些堅持,是要自己扛下所有代價的。

▲ 張艾嘉與張國榮
05
明天會更好
辭職後,張艾嘉沒有閒著。
1985年,臺灣結束日本殖民統治40週年,她想到要做一首屬於整個時代的歌。
於是,她輾轉找到羅大佑,請他譜曲。
又親自出面,邀請了蔡琴、蘇芮、潘越雲、費玉清等60多位歌手共同合唱。
這首歌叫《明天會更好》。
一經推出,席捲整個華人世界,成為那個時代最動人的群體記憶。
在排練現場最後一排,張艾嘉注意到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年輕人——李宗盛。
那一年,李宗盛還只能在《明天會更好》裡唱合聲。
不久後,他為張艾嘉製作了專輯《忙與盲》,專輯封面上,張艾嘉用大段文字感謝了“小李”。
兩人還一同主演了電影《最想念的季節》,飾演一對夫妻。

▲ 《最想念的季節》劇照
緋聞四起,但多年後,張艾嘉在李宗盛演唱會上笑著說:“關於我們的事,大家都猜錯了。”
26歲那年,她嫁給了大她16歲的美聯社記者劉幼林。

▲ 劉幼林與張艾嘉
婚後不久,她發現,婚姻不是她想要的牢籠。
三年後,離婚,瀟灑轉身。
37歲,未婚生下兒子王令塵。
她給孩子取英文名“奧斯卡”,因為她想得一個屬於自己的奧斯卡獎盃。
“對我來講,他就是我的奧斯卡。”

▲ 張艾嘉與王令塵
當時,母親和朋友都勸她不要生下來。
她想了很多天,最後咬牙決定:就算只有自己,也要把這個孩子帶大。
媒體一片諷刺,說她是“最出位的女星”。
孩子的生父是誰,她始終守口如瓶。
直到1991年,她和香港商人王靖雄低調完婚,外界才猜到答案。

▲ 張艾嘉和丈夫王靖雄、兒子王令塵
06
走吧,走吧
張艾嘉婚後不久,李宗盛為她寫了一首歌,《愛的代價》。
寫到一半,他哭了。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歷苦痛掙扎。”
“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張艾嘉一開始嫌棄這個名字太俗氣。
李宗盛笑著說:“大姐,這個歌名放在你身上很合適,大家會好奇你經歷過那麼多的事情。”
這首歌,後來成為華語樂壇的經典。
每一個走過風雨的人,聽到《愛的代價》,都會忍不住紅了眼眶。

許多年後,李宗盛解釋:
“《愛的代價》是我寫給我姐姐的,卻被大家誤認為是情歌。我不敢教人家怎麼去戀愛,因為每一段戀愛都是獨特的案例。但我想對大家說,所有愛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可對所有經歷過愛與痛的人來說,每一句,都像是寫給自己的。
07
不止是電影,更是信仰
1994年,李安忙於《飲食男女》的宣傳,將《少女小漁》電影交給張艾嘉執導,自己擔任監製。
選角時,張艾嘉看中了一個沒說兩句話就會臉紅的女孩,覺得她就是少女小漁。

李安和電影公司老總都反對,覺得這個女孩“沒有星味兒”。
張艾嘉堅持,“小漁不是一個明星站在那裡走路”。
這個剛出道的女孩叫劉若英,這部電影成為劉若英職業生涯的轉折,讓她拿下生命中第一個最佳女主角。

人人皆知一名導演要學會對資方妥協,要不斷與市場求和,可張艾嘉卻只顧自己拍得高興痛快。
由她編劇的自傳電影《心動》,她認定了金城武是心中男主,就非他不可。
無論檔期問題,還是資方壓力,都不能讓她妥協:
“金城武什麼時候有檔期,我就什麼時候拍,他老了,我也就不拍了。”

▲ 《心動》片段
別人說她太自我,她卻眉頭一皺:“我做我熱愛的事業,關別人什麼事?”

08
人生最痛的七天
2000年,張艾嘉的人生遭遇了最黑暗的一夜。
9歲的王令塵在放學路上被綁架。

歹徒索要2000萬贖金,威脅:“報警,就撕票。”
三年前,臺灣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綁架案曾經轟動港臺。
歹徒透過媒體報道,得知白冰冰報警,將女孩餓了三天三夜,拳打腳踢,最終內臟破裂身亡。
張艾嘉思考了整整一個夜晚。
最後,她決定:報警。

▲ 張艾嘉與王令塵
七天六夜,她幾乎滴水未進,每天裝作若無其事,按警察指示與歹徒周旋。
第七天,警方突襲解救,才從一個密閉行李箱裡救出兒子。
孩子活下來了,但遭受了極大驚嚇,患上了自閉症。
張艾嘉放下全部事業,陪伴兒子三年,直到他一點點走出陰影。

從此以後,她的世界徹底改變了。
她不再只為事業拼命,也開始學著慢下來,學著珍惜眼前。
有人說,那之後的張艾嘉,臉上多了歲月的痕跡,卻更溫柔,也更堅韌了。

09
再出發
風浪之後,張艾嘉沒有倒下。
她帶著一顆更堅定的心,繼續往前走。
2004年,她執導《20 30 40》,講述三個不同年齡段女人的掙扎與成長。

她自己演40歲的女人,快步奔跑在生命的另一段旅途上。
2006年,因為兼具“溫柔與專業形象”,張艾嘉被臺灣職場人士票選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母親”。
一年後,李宗盛在人民大會堂舉辦演唱會,羅大佑、李宗盛、張艾嘉罕見同臺。

張艾嘉走上臺時,一向高冷的羅大佑,忽然驕傲地對所有觀眾說:“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去年全臺灣最偉大的媽媽——張艾嘉。”
一曲唱畢,兩人大方擁抱。
那一刻,她笑了,眼裡全是歲月打磨過後的溫柔與堅定。
10
我沒有老,只是相貌變了
60歲之後,張艾嘉依然在演,依然在拍,依然在奔跑。
2015年,在賈樟柯的電影《山河故人》裡,她與小自己40歲的董子健演情侶。

▲ 《山河故人》劇照
面對床戲,她自嘲:“小董看上去不緊張,後來發現,床上那場戲很緊張,但還蠻可愛的。”

那一年,她執導了《念念》,接受採訪時坦然說:“我拍了40年文藝片,我還在這裡。”
票房慘淡?沒關係。

張艾嘉早就明白,選擇了這條路,就註定要比別人更吃苦。
後來,她自導自演了《相愛相親》,再次拿下金像獎最佳編劇。

▲ 《相愛相親》劇照
在金馬獎典禮上,她送給每一位提名者一雙帆布鞋,上面寫著:
“我才不過64歲,跑起來,路仍長。”

別人60歲退休養老,張艾嘉卻依然在鏡頭前發光。
69歲,《燈火闌珊》裡,她以精湛的表演拿下第三座金馬影后。
70歲,她主演的《女兒的女兒》再度提名金馬最佳女主角。

她拍《念念》《相愛相親》《世間有她》,總是用女性最細膩的視角,去關照生活、關照人心。
她說:“只要我還有力氣,我就會一直演下去、拍下去。”
在這個世界裡,有太多女明星靠著標籤活著。
可張艾嘉不是。

不是誰的情人,不是哪個獎項的得主,不是哪種電影的代言人。
她靠的是才情,是膽量,是一次次與命運對賭的勇氣。
她這一生,早就不需要任何定義。
她是張艾嘉。
是風,是浪,是奔湧不止的河流。

《地上看山西》
“中國古代寺觀傳世壁畫”
限量刷邊,典藏級藝術大作
首發100套刷邊,點選搶購▼
這套書有多難得?
主編楊平耗時20年,走訪800多座寺觀,自費100多萬,搶救性拍下了20多萬幅正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珍貴古壁畫,才終於整合此書。
一書彙集山西34座600多幅寺觀壁畫,每一幅都是此生必看的“人類瑰寶”。
從唐代到清代,從晉北到晉南,平時不輕易開放的寺觀壁畫和一手資料,全部收錄其中。
還有專業導讀,將華夏5000年曆史、美學講得清清楚楚。
全書重達15斤,抱在懷裡,兩隻手都握不住,說是書箱都不過分。
像這樣限量發售的壁畫書,炒到1000+元,還有大把人收!
原價998元,
我們爭取到100套首發優惠,
只要399元,搶到坐等升值!
現在下單,額外贈送:
價值600元的5大豐富禮品!
贈品1:
“撕臉明王”限量帆布包
藝術與顏值兼備,回頭率爆棚
贈品2:
《開化寺大雄寶殿西壁全景圖》
2.5米長大拉頁
贈品3:
4張精美壁畫海報
也是超大8開
贈品4:
2張限量藏書票
贈品5:
3張透卡
創意拍照,超實用
首發100套刷邊,點選搶購▼


像這樣限量發售的壁畫書,炒到1000+元,還有大把人收!
原價998元,
我們爭取到100套首發優惠,
只要399元,搶到坐等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