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困擾我很久的一個反應,現在徹底想開了!

姐妹們,借開頭說兩件事。
第一件事,下週我請來了賽先生科學課創始人,為咱們讀者專門開一場乾貨直播聊聊STEM科學素養乾貨拉平科創競賽的“資訊差”,家有3-15歲娃,無論報不報課都歡迎來聽聽。
第二件事,咱們8月播的WMF廚具滿贈登記9月20日即將截止,符合滿贈的姐妹別忘了找咱們店鋪客服登記哦。

文|黛西

德國的秋天有點兒神金,前一分鐘還嫌曬呢,後一分鐘澆一身雨。
一場太陽雨過後,天上有時候會掛一道彩虹🌈。

每次看到彩虹,餅餅都會問我一遍,彩虹到底是怎麼回事?從哪來的?
過一會兒彩虹消失了,她又問我,彩虹去哪兒了?
這讓我想到了小區保安哲學三問:你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去?
孩子果然是天生的哲學家。
不過她經常話音剛落,還沒等我組織好語言呢,就跑去炫酸奶了。
終於有一次,我抓住了機會給她解釋。
平時咱們看到的光啊,你看著是白的,其實它是紅橙黃綠青藍紫的,混在一起變成了白光。
下雨以後呢,天上飄著很多小水珠,光照進去就會被折射,然後出來時候再折射……
不同顏色的光折射角度不一樣,所以就被分開了,就有了彩虹。
餅餅聽罷,沉默了幾秒說,我不信。
。。。為啥不信?
她說你跟我來。
她帶我到桌子跟前,抽出了一張白紙,拿五顏六色的彩筆,在上面塗了個烏漆嘛黑。
她說你看,好多顏色混在一起,應該變成黑的才對,怎麼會變成白的?
。。。。。
我竟無法反駁。
類似的場景發生過太多次了,她問我一個問題,要麼沒耐心聽我解釋,要麼不相信我的解釋,要麼舉反例反駁我的解釋。
這孩子到底還是隨了她爹!
她這種反應困擾了我很久,總感覺錯過了很多科學啟蒙的的機會。
但現在我的心態完全變了。
面對她的“不信”和“抬槓”,我徹底想開了,而且還很開心。
她沒有聽啥信啥,而是根據生活經驗和日常觀察,對我的說法提出質疑,這不就是科學精神嗎。
科學精神就是要敢懷疑,敢不信,敢推翻,這樣科學才有可能進步。
後來有一次她又問我,我沒有追著解釋,發過來問她,你覺得彩虹是怎麼回事?
她說我覺得吧,彩虹是太陽光和水混一起,調出來的顏色,運氣好就會看到!
理由是有一次,她看到噴泉上出現了彩虹,噴泉落下去的時候,彩虹就跟著消失了。
▼ 使勁看藍色箭頭指的地方,隱約可見一道彩虹
我說那不對啊!那我在陽光下潑一杯水,怎麼看不到彩虹呢?
她說你運氣不好。
。。。。。
我竟無言以對。

後來我就沒再提這事兒了。
直到她在科學課的道具包裡,扒拉出了一個三稜鏡,在牆上做出來了一道人造彩虹。
沒有太陽光,沒有水,似乎也沒有運氣成分在裡面,但彩虹還是出現了。
打臉來得如此快!
我說你看,這說明啥?說明彩虹顏色不是“調出來”的。
白光裡本來就藏著很多顏色,進去三稜鏡一折,出來再一折,不同顏色的光折的角度不同,然後就現原形了。。。。
她說可是天上沒有三稜鏡!
嗯。。。那你在天上看到彩虹,一般都是在啥時候?
下雨的時候。
那你覺得下雨的時候,空氣中會有啥?
有云彩?
。。。。還有啥?
有閃電?
。。。。還有嗎?
有蚯蚓?
。。。。。空氣中!
有雨?
是呀,有小水珠!
她說我知道了,太陽光本來直著走的,透過小水珠就拐彎了,有的顏色拐大彎,有的顏色拐小彎,所以出來就分開走了。
等天上的小水珠曬乾了,太陽光沒法拐彎,彩虹就消失了。
我說恭喜你都會搶答了,我先去炫酸奶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孩子向你提出一個問題,經常不是在等你的答案。
他們只是想表達,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我有一個疑惑。
所以當孩子提出一個問題,但又沒耐心聽你解答,還自己推演出了一堆“歪理邪說”,其實完全不用介意,也不是必須糾正。
因為答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提出問題的能力,和尋找答案的過程。

在今天這個人工智慧崛起的時代,答案是最”廉價“的東西。
在搜尋引擎輸入關鍵詞,你可以得到上千萬個結果。
問ChatGPT一個問題,它可以用一百種方式回答你。
答案唾手可得,所以“知道答案”並沒有太多意義,“提出問題”和“探索問題”才是意義所在。
有時候餅餅放學回家,從口袋裡掏出一塊石頭問我,這個石頭是從哪來的?
我說這不是你從外面撿回來的麼。。。
她說不是,我意思是問,這個石頭最早是從哪來的?地球剛出現的時候就有石頭嗎?地球上最早的一塊石頭是從哪來的?

這些超綱問題,我回答不了。
但我覺得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看到一塊石頭會提出這些問題。
大人們不會去思考這些“沒用的問題”,大人只會說煩死了,這路上怎麼那麼多破石頭。
我不擔心她得不到一個“好答案”,我只擔心她不再提出一個好問題。

由於科技強國的大趨勢,STEM教育近幾年特別火熱。
但是我發現,市面上很多STEM科學課、科學實驗盒子,完全曲解了STEM教育的本質。
把科學探索變成了一場純純的“炫酷實驗秀”。
小🍠上隨便搜幾個關鍵詞,就可以找到一堆高顏值的STEM遊戲創意,教你怎麼手把手做STEM實驗。
把泡騰片放進可樂瓶裡,然後開啟蓋子,噴出一大堆泡沫。
把白菜葉子插在顏料水裡,第二天變成了彩色白菜葉子。
把mm豆泡在盤子裡,做成了一個漂亮的彩虹盤。

這些實驗我也帶餅餅做過,但做完發現不對勁。
效果確實很漂亮,然後呢?

它解釋了孩子生活中發現的什麼現象?又解決了日常遇到的什麼問題?
沒有,只是為了效果而做效果,為了實驗而做實驗。
頂多算一個親子手工活動,和STEM並不沾邊。
當然實驗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做實驗是一個非常好的科學探索方式。
問題在於,很多人把炫酷哇塞的實驗效果,當成了實驗的目的。
完全本末倒置了,失去了科學探索的本質。
什麼是科學探索的本質?
是服務於“問題”和“好奇心”的探索。

在進行實驗之前,首先要提出一個問題。
可以是生活中遇到的難題,你可以透過實驗找到解決方案,或者推翻一個假設。
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個現象,你希望透過實驗找到解釋,或者接近那個解釋。

科學探索不在於呈現效果多麼酷,而在於透過實驗過程,你是否理解了一個現象,是否證實了一個猜測,是否推翻了一個假設,是否解開了一個疑惑,是否解決了一個問題,或者是否學會了一種探索方式。
這是我理解的STEM科學思維。

科學思維的培養,經常被忽視的一點是獨立思考能力
我特別喜歡《三傻大鬧寶萊塢》裡的一個細節,多少年了印象還特別深。
電影一開始,在新生入學大會上,校長給學生們秀了一支“太空筆”。

由於在太空失重條件下,普通鋼筆和圓珠筆沒法正常用,所以科學家花了多少年時間,耗資幾百萬美元,才研發出了這種太空筆。
“不漏油,不揮發,可以從任何角度,在任何溫度書和零重力下書寫,筆尖經過27道工序精製而成,以斜切承座滾珠筆腔精密配合超硬炭化鎢筆珠,確保不會脫落,解決了太空寫字的難題… …”
校長說,他會把這支筆送給全校最傑出的學生。
就在這時候,男主蘭徹提出一個讓校長下頭的問題:為什麼不用鉛筆?

儘管校長後來解釋了原因,但蘭徹的“抬槓”還是讓校長很生氣,從此跟他結下了樑子。
電影的最後,蘭徹把科學思維運用在一系列“土辦法”上,救了校長的家人。
校長哭著把這支太空筆送給了蘭徹,當時雨下得比依萍找他爸要錢那天還大。
他向蘭徹解釋了太空為什麼不能用鉛筆,也終於願意承認,這個在課堂上背不出“機械定義”的學生,才是真正具有科學思維的人。

所以如果孩子跟你討論問題的時候,總喜歡“抬槓”,你應該覺得高興。
“抬槓”說明他在用腦子聽,而不只是用耳朵聽。
主動思考探求,敢於懷疑質疑,而不只是被動接受答案,這是很可貴的科學精神。
答案不是科學探索的終點,也不是教育的目的,更不是我們這一生的目標。
與你們共勉。(不知道怎麼結尾就共勉!)
黛西
黛西的小紙條
姐妹們,容我再囉嗦幾句下禮拜的大計劃。
暑假回國,我考察評測市面上好幾家STEM科學素養課。
不僅是因為很多姐妹關心的科創賽事,更是因為科技是未來趨勢,科學素養是可以讓孩子受益一生的素養。

實地考察拜訪後,我給餅餅選了賽先生STEM科學課,和創始人大盧老師聊了以後,我更堅定要推薦給你們了,課程理念簡直就是在詮釋張雪峰說的“進則科技特長,退則物化生強”。

雖然我總說科學素養培養不要太“功利”,但我知道科創競賽是你們非常關心的話題,我自己也是80後科創競賽的受益人,特別理解父母希望瞭解這些,給孩子多一條選擇的路。
所以我特意把大盧老師搖來了德國,下禮拜二(9月24日)和我一起,為咱們讀者專門做一場乾貨直播,聊聊STEM科學素養乾貨,拉平科創競賽的“資訊差”,家有3-15歲娃,無論報不報課都歡迎來聽聽。
為了保證乾貨直播的資訊濃度,賽先生科學課的直播計劃在第二天(9月25日)單獨安排,強烈建議乾貨帶貨兩場都預約上,內容完全不一樣的。
不能一直蹲直播擔心錯過乾貨的姐妹們,來姐妹大本營吧👇,到時候也會整理重點內容,在群裡文字轉播的。

關於科學素養和科技特長,有啥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我先收集下,到時候在直播間和大盧老師一起現場解答。
又能雲見面了,真好!
晚安🌛
黛西
📍📖 你可能還喜歡讀
📍📹 你可能還喜歡看
來影片號圍觀真人黛西
謝謝你們點的小紅心❤️
📍🛒 西好物推薦
不開打賞,喜歡請轉發+在看+點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