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豆市場扛住了美國關稅“壓力測試”

2025.05.05
本文字數:2779,閱讀時長大約4.5分鐘
作者 | 第一財經 馬晨晨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美國曾是主要的供應國之一。受本輪加徵關稅影響,中國從美國進口的大豆數量銳減,但中國大豆市場始終保持穩定。
近日美國農業部公佈的資料顯示,我國大豆採購量從4月10日當週的7.28萬噸驟降至4月17日當週的僅1800噸,降幅超97%。反觀中國大豆市場則表現出較高的韌性。4月上旬,國內豆粕價格出現一輪明顯上漲行情,出廠均價累計漲幅達三成,此後在下旬從高點回落。農業農村部的最新監測資料顯示,4月的第四周,全國豆粕平均價格3.70元/公斤,同比下跌1.1%。預計今年中國大豆進口量為9460萬噸,較3月預測一致,整體市場價格仍在合理區間執行。
為何對外依存度較高的大豆市場能扛住這波“壓力測試”?政策工具箱裡又有哪些頗有成效的法寶?
中華糧網易達研究院院長張智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替代、減量和增產是中國大豆市場維持健康發展的三個核心思路。儘管美國大豆進口基本停滯,但南美大豆產量卻再創新高,大量訂單由此發生轉移,同時,許多頭部飼料企業正在尋求豆粕減量的飼養方案,既可降本增效又能防範供應風險。此外,透過鼓勵套種、育種等方式也可以實現國產大豆的穩產增產,逐步提升大豆自給率。
大豆糧倉南移
海關總署資料顯示,2025年3月我國進口糧食534.6萬噸,同比減少54.1%。其中大豆進口量350.3萬噸,同比減少36.8%,創下中國大豆進口量十七年來的最低值。
上海鋼聯農產品事業部進口大豆分析師陳義娟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巴西大豆裝運延遲,以及油廠因關稅而避開美國大豆共同造成了單月進口量大幅下降。
她表示,一方面,今年一季度盤面榨利表現較差,油廠買船進度較慢,本身大豆到港預估偏低,同時年初巴西大豆受天氣影響收割進度偏慢,致使進口大豆存在延遲到港。另一方面,中美貿易關係也是影響一季度大豆到港量偏少的原因。
“我們觀察到,目前國內的大豆貿易商與壓榨企業正在加速轉向巴西採購。僅4月的一週就預訂40船(約240萬噸)巴西大豆,集中在5到7月交付。還有一部分企業因為進口成本上升壓榨利潤縮窄,轉向國產大豆壓榨。最近黑龍江等地國產大豆與進口價差已經縮窄至627元/噸,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替代需求。”陳義娟分析稱。
事實上,根據海關總署資料,2024年中國進口2213萬噸美國大豆,同比降低5.7%;同期進口7465萬噸巴西大豆,同比增長6.7%。這意味著去年美國大豆所佔份額已經降至21%,而巴西大豆的份額上升至71%。對比2016年高峰時期美國大豆40%的所佔份額,轉換明顯。
從美國到巴西,中國大豆糧倉的南移,對於中國大豆市場有哪些潛在影響?
陳義娟表示,對比美國大豆,巴西大豆在價格、品質和供應上存在優勢。巴西大豆到岸價約420美元/噸(含運費),低於美國的451美元/噸。其含油量和蛋白質含量略高於美國大豆,雜質更少。今年巴西大豆產量預計達1.69億噸,創歷史新高,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同時貿易策略更靈活,目前巴西與中國正在試點透過本幣結算以降低美元依賴。
不過,其中也存在一些風險需要提前考慮。她提到,一方面,南北半球種植週期差異導致巴西大豆集中上市期為4到9月,單純依賴巴西可能引發階段性短缺。另一方面,巴西大豆產業鏈中美國資本佔比較高,涉及種子、農機等關鍵環節,存在隱性風險。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尋求多元化的供應商可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上述問題。
陳義娟認為,中國大豆市場正在經歷“關稅驅動”的供應鏈重構。國產大豆在政策扶持下有望提升自給率,但短期內仍需依賴進口平衡需求。她建議市場主體應關注巴西裝運進度、國內政策導向及天氣風險,靈活調整採購與庫存策略。
飼企發起“減豆行動”
長期以來,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0%,是所有農產品中自給率最低的一項。這使得國內市場對國際市場的波動更加敏感‌。但是,中國沒有因此盲目擴大耕種面積提升國內大豆產量,而是從多方面發力促進供應增量和需求減量。
4月上旬,國務院印發《加快建設農業強國規劃(2024-2035年)》,提出深入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行動。實施生物育種重大專項,選育高油高產大豆、耐鹽鹼作物等品種,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挖掘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生產潛力,拓展油茶、動物油脂等油源。實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推廣低蛋白日糧技術。
張智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之所以沒有一味擴大耕地面積提高大豆自給率,主要是因為大豆單產低。作為一種“土地密集型”產業,大豆的單產只有水稻、小麥、玉米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國產大豆要達到全部自給自足則需要把大量的耕地拿來種大豆,結果可能是口糧將無法保證。
為此,許多地區靈活地採取了鼓勵套種的方式提高複種指數,在不影響玉米等糧食產量的基礎上提升大豆的年產量。近十年,我國透過政策扶持和種植技術改進,穩步提升大豆產量,如我國大豆2023年產量較2018年(1600萬噸)增長30%,2023年黑龍江等主產區畝產量提高至130公斤(2018年為120公斤)。
不僅是供應方面,大豆的消費結構也有變化。在大豆貿易市場中,大豆、豆油和豆粕是三個關係緊密的商品。大豆經過壓榨處理後,會產生豆油和豆粕。豆油主要用於食用油和食品加工等領域,而豆粕則是動物飼料的重要成分。
張智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目前國內的大豆消費主要分為兩個市場,一是食用大豆,也就是直接食用或者主要用來製作各種豆製品,比如豆腐、豆漿、豆奶等。這部分年需求量大約在1300萬噸,國產大豆完全可以滿足需求。二是油用和飼用市場,也就是壓榨大豆產生的豆油和豆粕產品。這部分年需求量超過1億噸,主要依賴進口。
4月29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印發《養殖業節糧行動實施方案》,提出統籌推進提效節糧、開源節糧、最佳化結構節糧三方面措施。力爭到2030年,標準化規模養殖方式的每公斤動物產品平均飼料消耗量比2023年減少0.2公斤以上(降幅達7%以上);微生物蛋白飼料等非糧飼料資源開發利用產能達1000萬噸以上;全國養殖業消耗的飼料中糧食用量佔比降至60%左右,其中,豆粕用量佔比降至10%左右。
面對國家出臺“豆粕減量”的鼓勵政策,許多飼料企業也同步自發採取措施。
新希望(000876.SZ)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公司在過去多年充分積累了飼料豆粕減量替代的技術與方案。公司參與研發的“豬禽多元化日糧應用技術”,已經入選農業農村部“飼料中豆粕減量替代典型案例”,在行業內推廣應用,將為緩解我國蛋白飼料資源緊缺問題起到助力。
牧原股份(002714.SZ)4月份在易互動答覆投資者時表示,公司在養殖過程中使用的低豆日糧在滿足豬群營養需求的前提下,提升飼料的經濟性。
4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在國務院新聞釋出會上表示,2024年,來自美國的高粱、玉米、大豆等糧食進口量佔我國內糧食消費量的比重很低,而且基本都是飼料糧,這些品種的可替代性較強、國際市場供應充足;同時,國內糧食儲備資源也很充足。即使不採購美國的飼料糧和油料,對我國糧食供應也不會有什麼影響。
微信編輯 | 七三
推薦閱讀

多地宣佈發錢獎勵結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