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藍莓除了花青素豐富、升糖指數低這些健康指標之外,“零食化”特徵越發凸顯,不用剝皮、不用吐籽,清水一衝就可以像嗑瓜子那樣輕鬆地吃一盒。因此,它正越來越受到都市人的喜愛。
藍莓曾經種植於北方,這幾年卻成了雲南水果的新代表。雲南不同產區不同產季的藍莓都有所差異,這樣就可以提供給市場持續一年的藍莓,超市的貨架上,隨時都有不同品種的新鮮藍莓供應。隨著供應量越來越大,價格越來越低,“藍莓自由”之後,不要重走陽光玫瑰葡萄衰落的老路成了未來中國藍莓市場的新課題。
攝影|蔡小川
為了趕上第二天一早的採訪,我們連夜從昆明趕到蒙自。車開過彌勒,已是午夜,突然窗外一大片亮燈晃過,整齊地排列在田地上,光照很強,四周很暗,彷彿在曠野裡抬頭望到銀河。我連忙問小巴車司機那是什麼,師傅告訴我是種植的紅火龍果,夜間要開強光燈照射,才能保證紅得豔麗,燈的熱度還可以擊退蟲害。閒聊起來,得知司機曾從蒙自到北京新發地賣過水果。北方冰天雪地凍得夠嗆,他們賣香蕉,“蓋好被子是最重要的”,因為一旦保溫沒做好,香蕉很快就會凍壞,不但一根賣不出去,把一車爛香蕉當作垃圾處理掉還得花800多塊錢。
夜晚照燈的火龍果和蓋被子的香蕉,勾起了我對雲南水果種植和供應鏈的好奇,也由此開啟了此次探訪藍莓產地的旅程。

雲南省紅河州是目前中國藍莓生產最集中的區域
在中國人的水果清單上,藍莓從來都不是主角,價格昂貴且不易存放,過去把藍莓作為日常水果食用的人只佔極少數。然而,從去年到今年各大商超和電商平臺上,各式各樣的藍莓紛紛湧現,有風味獨特的花香藍莓、主打口感脆爽的“脆脆莓”,又或是個頭越做越大的直徑超過24毫米的超大果。藍莓正在變得好吃且多樣,開始佔領越來越多人茶餘飯後的水果時間。
為什麼人們開始追捧藍莓?為什麼現在能吃到個頭這麼大且風味各異的藍莓?要弄清這些問題,就要先去雲南紅河州看看。這裡是目前中國藍莓種植最集中的區域。前沿的品種、先進的技術和標準化的種植模式,讓藍莓正在成為這裡的新特產。來到紅河州探訪藍莓,第一站自然是州府蒙自。
車開在蒙自郊外的田間地頭,不時就會看見“××藍莓”的指示牌,大多是這兩年興起的小型種植散戶,或是供人體驗的採摘園。真正成規模的大型種植基地,不會有那麼多標識,甚至在手機地圖上也不易搜到。
探訪藍莓園的第一天,蒙自氣溫回升。3月底的這天,白天最高已是三十四五攝氏度,這樣的氣溫放在蒙自全年來看都是偏高的。而僅僅在兩天前,還是需要穿薄羽絨服的氣溫。當地人告訴我,紅河州氣溫差異大,不僅表現在晝夜之間,像這樣連續幾天的溫度起伏也是常有的。當氣溫迅速升高,果實的成熟速度就會加快,採摘的人手也就需要多派一些。上午九、十點,陽光照射在藍莓大棚裡,體感的溫度更高,待一會兒就悶得出汗,這是採摘農民春天的日常。

剛採摘出的藍莓,即將被送到分篩包裝車間
摘藍莓有一定講究,最重要的是看果實顏色,往往一株藍莓上,青澀的生果、偏紅的半熟果和成熟的藍紫色果實都有,採摘時自然是挑藍紫色的,輕輕地旋轉下來,儘量不要讓指紋過多地破壞了表面那層白色的果粉。有些果實具有迷惑性,連線枝蒂的果實“屁股”還沒有完全轉色,尚留有一些紅紫色,如果採下來吃,口感就會偏酸。
是不是一定要挑大果吃?不是。“往往超大果的香味會淡一些,反而14到18毫米的中果是口味最好的,香氣更加集中,果肉也更加緊實。”工作人員告訴我。走在大棚裡,我不時地隨手採幾顆藍莓吃,大果不再是首選,而是挑選轉色完全的中果食用。然而白天大棚裡氣溫高,現採的新鮮藍莓口感有些偏軟,藍莓的最佳賞味期其實是從樹上採下來,經過幾個小時冷鮮後,這時再拿出來食用,口感爽脆,果肉緊實,甜味也更加飽滿,抓一小把塞進口中,顆顆爆汁。
基地的不同大棚內,分別種著四五個品種。從每年10月底到次年5月是雲南藍莓的產季,不同品種會持續不斷地出果。“到了3月底、4月初,雖然仍是紅河藍莓的產季,但已經過了出品最好、價格最高的時候,如果你要想吃到最好吃的藍莓得在12月到次年春節期間,那是產季的頭一茬,那時的藍莓比現在更好吃。”佳沃集團藍莓業務群總裁姜惠鐵告訴我。

什麼是好吃的藍莓?這是我此行之前一個很大的困惑。在商超裡看到的各式藍莓,對於普通消費者來說,除了明顯的大小差異,它們在口味上的差異並不鮮明。但是在專業種植者眼中,它們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佳沃藍莓的技術總監方揚給我們拿了五個不同的品種,它們目前在市場上都有售賣,只不過大多數藍莓尚沒有屬於自己的市場名稱,它們被統稱為“優質藍莓”或是“精選藍莓”。
五個盒子依次擺開,除了大小不同,我很難用肉眼看出它們的區別。方揚依次向我介紹:在種植者的眼中,每個品種有自己的編號。最小是L1,它是佳沃在蒙自種植的第一代。下一種是前幾年市場上主流的品種,編號L4。方揚說:“這叫彩虹果,其實就是在果實轉色的過程中沒有完成得那麼好,沒有完全變到藍黑色的狀態,還帶有一些暗紅,像彩虹一樣。這個品種果實比L1略大,且產量高,但它最大的弊端是這樣的彩虹果含量比較高,這兩個品種今年都是最後一個產季,都會被新品種替換掉。”

從小果到大果,接下來分別是L10、L25、L28。L10是種植者的心頭好,因為它產量高、易管理,又成熟得早,從10月底就開始出果,讓消費者在深秋初冬之時就能吃到一個產季中最早的藍莓,大果率也表現不錯。L25是這兩年的市場寵兒花香藍莓,至於最大的則是L28,這個品種最大的特點就是個頭大,普通果能達到直徑20到24毫米,最小的果也在18毫米以上。
從L1到L28,這個編號並不是按照果實大小來定的,而是代表著這個系列中的每一個代際,“其實在它們之間,還有L15、L16、L17、L18等,只是它們在反覆試種中被淘汰了,要麼口感不佳,要麼產量低,總是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在水果的世界裡,每一個品種都面臨著優勝劣汰,競爭遠比想象中殘酷。

佳沃集團的包裝車間內,工人們正在分裝藍莓
這五個品種,都是不同時代市場上的勝出者。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品種不斷進化,早期的L1和L4已經不再受種植者和市場的青睞。而如今風頭正盛的L10、L25,以及未在其中的L11都是目前市場上的主流,也是這幾年在雲南大面積種植的品種,甜與脆是它們在口感上的共同特點。但由於擴種過快,市場會迅速飽和,果品質量也參差不齊,再受歡迎的品種也會面臨淘汰危機,“藍莓的迭代是很快的,即便是最受歡迎的品種,往往三到五年就會被迭代掉,但一個品種的藍莓走向市場的測試階段往往是超過三五年的。”姜惠鐵說道。
走進藍莓大棚,與想象中最大的差別是,這些藍莓樹並不直接種植在土壤裡,而是每一株都種在盆中,一盆挨著一盆排列開來,每一株如盆中花一樣,讓人彷彿忘了這是一片水果園地。盆栽,正是藍莓可以進入3.0時代一個重要技術變革。

“現在的藍莓種植是有高科技含量的。比如大棚,看起來是普通大棚,其實用的是散射膜,紫外線照射到膜布上都會均勻地散射下來,因此站在棚裡是沒有陰影的。”姜惠鐵說。用散射膜是要讓光線最大限度地均勻分佈在植物上,在每一個環節做到標準化。此外,大棚是可自動開合的,在遇到下雨或冰雹天氣時,棚膜會自動關合,並且安裝有更智慧化的監測裝置。
“因為是盆栽,就無需再像曾經種植作物那樣依賴各地的土壤土質。即便是在雲南種植,更依賴的是雲南的氣候而非土壤,這樣就能更好地做到標準化種植。”姜惠鐵說。現在的盆中所用的“土”也並不是土壤,這種種植方式被稱為基質栽培,是一種無土栽培的方式。工作人員抓了一把盆中的“土”攤在手上,是專門種植藍莓的配方,有一些椰殼、泥炭、珍珠岩,實現水肥一體化。
直到之後採訪的幾天,在山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行”)位於箇舊的藍莓基地裡,我第一次真正瞭解到種植盆的奧秘。山行的藍莓種植負責人馬小龍給我拿了兩個種植盆,就是現在藍莓園普遍使用的,他說這種盆的底部不是平的,而是中間凸起,四周凹下,並且有滲水的漏洞。由於藍莓的根系容易腐爛,這種滲水更好的盆就很適合種植藍莓,澆灌的水更易滲漏,而不會停留在基質中導致根系腐爛。如果用平底盆,盆底就會積水。
如今看來這樣的設計並不複雜,但在10多年前,中國沒有人用這樣的盆種藍莓,它最早出現在英國種植園內,曾經購買這種種植盆的成本在十七八元,這是很貴的價格,後來盆也經過中國人的改良才批次生產。馬小龍還補充說,藍莓的種植難度比較高,既怕澇又怕旱,還害怕養分少,對土壤的酸度要求很高,通常需要控制在pH值4.5至5.5,所以新的種植技術可以讓這些資料都實現標準化,產量自然就上去了。這對於整個中國藍莓產業來說,算得上是一場巨大變革。
姜惠鐵從事藍莓生產已經有20多年的時間了,是中國最早一批“藍莓人”。他將藍莓在中國的種植總結為三個階段:1.0時代是早期的北方種植階段,北方的藍莓品種小又酸澀,再加上天氣不可控因素太多,藍莓出品很不穩定。在那個時候,中國已經開始了最早的育苗,但北方品種始終表現一般,因此沒有大規模面向市場,渠道商不願意承擔風險去賣藍莓。姜惠鐵告訴我,中國很早就有野生藍莓,多在東北,雲南也有,“野生藍莓中的花青素含量是種植果的20倍之多,不過由於常年的野蠻採收,量越來越少。以前有做紅酒的企業會用野生藍莓調色,稍微新增一點野生藍莓汁,紅酒的色澤就會鮮亮”。
2015年,姜惠鐵所在的公司選擇在曲靖種植,這時進入了2.0時代。由於雲南溫暖的氣候,原本在北方夏天才是產季的藍莓,到了雲南成熟期大致在每年11月到次年5月,正好錯開了北方的產季,成了“反季出品”,又隨著雲南產量越來越大,超過了北方產量,讓曾經的“反季”成為藍莓出品的“正季”,對於藍莓這種水果在中國的發展,雲南做出了將反季變為正季的推動貢獻。
同在2015年,“怡顆莓”進入中國市場,開始在雲南西雙版納種植藍莓並銷售。在曲靖發展兩年之後,2017年佳沃來到紅河州。北迴歸線從蒙自穿過,無論是氣候還是地理條件,蒙自都是藍莓種植的優選之地,無基質栽培開始大規模發展,直到現在藍莓種植的面貌基本穩定下來,也就是3.0的時代。

大型的藍莓種植基地通常會有一個專門的品種園,用來試驗新品種是否可以市場化。在整片基地中,這裡是“禁地”,不允許任何一個外人進入,我們當然也不例外,只能遠遠地在園外看一眼。
“品種是藍莓行業裡最敏感的一個詞。”在這次的採訪中,幾乎每個行業從業者都跟我們說了這句話。簡單來說,現在市面上流行的藍莓品種都是有版權的,版權屬於研發出這個品種的育種公司,如果有哪個種植戶想要種植某個品種,就要從育種公司購買種植版權,否則就屬於侵權行為。然而,在現在的中國市場,版權之爭是公司與公司之間最敏感的問題,也是散戶對大公司和整個市場帶來衝擊的源頭。
在怡顆莓位於建水狗街的基地,我們再次實現了“花香藍莓自由”。花香藍莓,行業內更習慣叫它L25,“花香”則是市場根據它獨特的鮮花芬芳的清香起的名字,更利於在市場上傳播銷售。記得在品嚐L25時,工作人員讓我捏著鼻子嘗,先不聞氣味,直到下嚥的時候,鬆開鼻腔,濃厚的花香味“噗”地一下釋放出來,“當你吃到一顆特別好吃的果子,口腔裡一上午都會有餘香,這就是好藍莓的魅力”。
L25是一個來自澳大利亞的品種,進入中國後,最早是在怡顆莓種植。與佳沃自己種自己管理的模式不同,怡顆莓並不是一個種植公司,而是更多負責前端育種和後端銷售,做授權和指導,至於中間的種植過程,他們會找合適的種植戶進行合作,來自澳洲的科思達(Costa)便是其中的一家大型種植公司。成為怡顆莓的種植戶之後,只要是怡顆莓擁有的藍莓版權,其種植公司也就都擁有種植權。
從去年到今年,這種藍莓在雲南鋪天蓋地地種植,有公司也有散戶,也因為種植過多,價格被“打”了下來。然而,目前在中國的銷售市場上,只有怡顆莓和佳沃是擁有L25品種版權的公司,而其他公司和散戶幾乎都沒有得到育種公司的授權。
怡顆莓的負責人告訴我們,藍莓的盜種其實非常容易操作,只要掐一小棵嫩枝,幾乎就可以完成複製繁殖。因此,每一個實驗新品種的園區都非常保密,不允許外人進入,甚至連新的編號都是保密的。但這樣的保密很難真正實現,時至今日,花香藍莓的品種已經成為一個公開的秘密。
圍繞藍莓版權的爭議,大致可分為兩個陣營:一方認為版權是藍莓行業發展的根本,應該重視保護,這樣育種公司才能良性地經營並研發出更好的品種;另一方認為版權應該一定程度地公開,或者由區域政府出面購買,惠享當地的種植戶,否則不允許其他人種植的行為也是一種農業的壟斷行為。拋開爭議來看,在中國維護品種版權的確面臨非常困難的局面,正因為如此,藍莓品種的迭代才變得更快,行業變得更“卷”。姜惠鐵就告訴我,未來並不會把更多精力投向L25,而是需要向市場推出新的品種,讓藍莓市場變得更豐富。

盆栽藍莓是雲南藍莓種植發展中的一次重要變革
類似的問題也發生在前幾年爆火的陽光玫瑰葡萄身上,當這個品種成為爆款,無論是大戶還是小戶都開始瘋狂種植陽光玫瑰,產量上漲、品質下降、價格下降,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陽光玫瑰葡萄在短短三年之內迅速跌下神壇。僅僅在紅河地區,就有大量兩年前種植陽光玫瑰葡萄的基地,轉為種植藍莓。在業內人士看來,要想保護藍莓不要重蹈陽光玫瑰葡萄的覆轍,就必須保護品種並研發新品種,讓藍莓不斷有高品質的新面孔出現在市場。
在幾年前的超市裡,藍莓通常只有一兩種,包裝也是統一的125克透明塑膠盒裝的。而今天,藍莓被按照大小清晰地分出了不同等級,最小的果徑是12mm+,在比較高階的超市裡已經很少能見到這個尺寸的了,果徑18mm+是目前比較主流的大小,而果徑22mm+和24mm+則是更好更貴的分級。雖然很多種植藍莓的人表示,並不一定是越大的藍莓越好吃,但在市場上,仍然是越大的藍莓賣得越貴,這是消費者的選擇。

鑫榮懋集團是目前中國最大的藍莓全產業鏈企業之一,在接受本刊採訪時,鑫榮懋集團藍莓產品部總監耿亞雄指出,這些年藍莓的消費習慣是跟著年輕人追求健康的趨勢而逐步培養出來的,因富含花青素、維生素、礦物質及抗氧化成分,又是低GI食品,這些都符合了現代人對健康的追求。
2005年,北方藍莓開始進入中國市場銷售,並逐步形成了一定的客戶群體。2013年,中國開始進口智利藍莓,智利藍莓擁有耐運輸的特點,遠渡重洋抵達中國後仍保留了不錯的品質和口感,讓更多的中國消費者吃到新鮮又飽滿的藍莓,進一步擴充套件了藍莓消費市場。2016年,隨著雲南設施藍莓的出現,中國實現了高品質藍莓全年無間斷供應,藍莓從一種稀缺性的新興水果迅速轉變為家庭常規消費品。如今,在一線城市裡,藍莓開始成為健康生活的代名詞,進入越來越多中產消費者的視線裡。“藍莓的健康概念不斷深入消費者的認知裡,不斷形成一個正向的迴圈,一直髮展到現在。”耿亞雄談到,在這個過程中,中國的藍莓消費習慣正在逐漸形成。

盆栽藍莓是雲南藍莓種植發展中的一次重要變革
藍莓的商業化種植始於美國,很多標準也是美國市場制定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看到的大多數藍莓都是由一個125克的小盒包裝的。耿亞雄解釋到,125克相當於4.4盎司,藍莓最初在美國市場化時,4.4盎司的包裝恰好可以制定出一個合理的價格,既讓銷售方利益最大化,又讓消費者接受這是一個合理的價格。藍莓的個頭又小,這樣一小盒便攜且價格適中,便成為藍莓的標準化包裝。
但是隨著這幾年藍莓個頭越來越大,小盒已經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如果是24+毫米的品種,一小盒往往放不了幾顆,顯得價效比不高,於是180克、250克甚至500克的家庭裝,盒體的形狀從方形的小扁盒發展出長盒裝、小筒裝以及大桶裝,來適應各種場景需求。耿亞雄指出,近幾年藍莓越來越受到都市人群的喜愛,除了健康指標之外,藍莓的“零食化”特徵越發凸顯,不用剝皮、不用吐籽,清水一衝就可以像嗑瓜子那樣輕鬆地吃一盒,藍莓的食用場景變得越來越多。
姜惠鐵也談道,從大果到小果,從一味追求甜度到不那麼甜,更注重口感,是未來藍莓的趨勢。不過今天的藍莓還沒做到這一點,不過行業內走在前端的人正在往這個方向努力,把藍莓的甜度降低,用獨特的香味和風味來取代甜度,讓它吃起來是好吃的,每一個品種都有獨特風味,而不只是在甜度的賽道上比拼。
除了甜和大,藍莓品種的發展方向還要考慮便於運輸。四到五年前,鑫榮懋開始做藍莓出口,面向東南亞市場。從紅河的種植基地到鑫榮懋位於深圳的配送倉,通常需要36至48小時。藍莓到了深圳,通常會用船運送到東南亞國家。以新加坡為例,從深圳出港到新加坡,大概需要六天時間,也就是說,來自紅河州的藍莓自從樹上採摘下來到送到超市售賣,大約需要九天左右的時間。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因為老品種的藍莓儲存期短且冷鏈技術不夠發達,現在經過不斷的更新迭代,藍莓越來越往“硬、大、脆、甜”的方向發展,加上全程冷鏈技術,它的儲存期變長,貨架期也就更長。

“怡顆莓”的藍莓測評,會從外觀、硬度、風味、疤痕、脆度、香味等維度測評一個新的品種
在佳沃的蒙自基地,姜惠鐵向我介紹,每一顆藍莓從樹上摘下來,要進入第一道兩個小時迅速冷鮮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果實會從外到內迅速降溫到10攝氏度左右,再進入第二道維持在10攝氏度的包裝車間中,從此刻開始,藍莓果實就幾乎不會再出現在10攝氏度以上的環境中。包裝車間內,不同包裝線上是不同的產品,盒裝、筒裝、18+毫米、24+毫米,中文包裝或是英文包裝,產品被一再細分,進入不同的市場。在這些優選的果品之外,還有一部分因為尺寸、品相等問題被淘汰下來,成為次果,它們大多數會進入二次加工的環節,被做成果汁或果乾、果醬。
在蒙自的幾天採訪中,每家公司都談到了雲南全境的藍莓佈局。由於雲南地理和氣候變化複雜,每個地區的自然條件都差異很大,如果種植同一個品種的藍莓,在不同地區的產季都會不同,因此在紅河州之外,也分佈著其他的藍莓產區,比如馬小龍談到山行從去年開始在香格里拉種植藍莓,那裡的海拔高、氣溫低,更適合大面積種植土培藍莓,而非種在盆裡的無基質栽培,且品種也與紅河州不同,這樣的成本會降低很多,出品時間也會和紅河州的產季錯開,更大限度地實現全年的藍莓供應。
我們還去了大理州,分別去到科思達位於大理祥雲縣和佳沃位於大理賓川縣的基地。大理是雲南新興的藍莓種植區域,這兩個基地都是去年才開始種植,今年迎來第一個產季。
“來之前知道大理風大,但遠遠沒想到這麼大,對藍莓的影響是超出我們想象的。”科思達的大理負責人王斌告訴我。佳沃藍莓的大理負責人周雲中也講述過類似的困擾。他們開玩笑說,在大理,“風花雪月”的“風”其實是一個非常具象的詞。

在雲南各區域裡,大理州是新興的藍莓產地
我們來到祥雲這天,風力大約三到四級,坐在臨時搭建的工棚裡與王斌交談時,能明顯聽到窗外風呼呼地吹。王斌告訴我們,五到六級的風是大理的日常,在西雙版納用同樣的大棚,五年都不會有太大的損壞,而在大理,僅僅一年就能比版納的損壞程度大。即便如此,大理優越的種植水果條件還是吸引各家公司前來。“藍莓種植也是需要通風的,在通風條件好的情況下,病害發生的機率會降低。但是大理常年風大,剛種一年的小苗往往會被刮歪,這就要求我們要特別關注小苗的成長,隨時調整,保證它不變形。與紅河相比,大理的晝夜溫差更大,光照時間更強,果實的甜度也就更高,品質會比蒙自更好”。科思達祥雲種植基地的海拔在1900米左右,比蒙自的平均海拔1200到1400米要高出很多。王斌特別指出,他們在大理將大棚做成了尖頂,而不是傳統的圓頂,這是為了下雪做準備,因為大理更容易落雪,在大理,“風花雪月”的“雪”也是一個具象的詞。
目前大理州的藍莓種植面積大約是7000畝,不到紅河州的十分之一。賓川是大理州傳統的水果大縣,周雲中告訴我,賓川屬於乾熱河谷地帶,距離金沙江有六七十公里,前幾年因陽光玫瑰葡萄而聞名,沃柑、石榴也有大面積種植。
來到大理的基地,雖然風很大,但天晴氣爽,空氣顯得比紅河州更加通透,陽光也更明媚。由於都是第一年種植,苗種還很小,只到大腿的位置,卻已經可以產出頭一茬果實。在此前參觀的更加成熟的基地,藍莓樹大約都超過普通人高,採摘的時候,站著伸手就剛好可以夠到最好的位置,而採摘小苗時,農民還需要蹲下彎腰採摘。通常來說,第二年和第三年是一株苗出品巔峰的時候,第三年之後,品質會略有下降,第五年,基本上就到了一株苗的生命尾期。
周雲中說道,因為是第一個產季,大理與紅河的出品時間沒有相差太多,但到了第二年以後,出果時間就會慢慢拉開差距,大理會比紅河晚兩個月。也就是說,到了七八月,我們可以在市面上吃到來自大理的藍莓,與此同時,還可以吃到來自北方的正季藍莓。不過,要想吃到最好吃的雲南藍莓,還得是在過年前後,這時是出果的頭茬,果肉飽滿且風味醇厚。或許是因為這時是最好的產季,也因為這時的市場需求量大,藍莓越來越成為與車釐子類似的過年水果。
(本文選自《三聯生活週刊》2025年15期)

排版:初初 / 稽核:小風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大家都在看


「中國新特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