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目擊者:影像創作中的情感時差

|   專   |   題   |

記憶目擊者:韓倩創作中的情感時差
撰文:任越
我們熟悉這樣的體驗:對記憶的感知來自純粹的陌生人,或已難得時常團聚和親暱的家人。帶著某種私密的固執、對註定半掩的歷史真實的模糊感受,韓倩的工作可以被概括為為這種記憶重新尋求棲身之所。她所慣用的工作方式,則是重訪、拼貼、構築和延展。
從《消失的路線》(2022)開始,直至新作《一日距離》(2024),韓倩的近期作品大體發展出兩條線索:視覺明線是當下景觀和檔案影像的穿插、交疊和並置,意識暗線則是個體記憶的代際傳遞和社會性彌散,以及煥發自記憶的情感生命力在此間的轉化與分型。很自然地,藝術家的家鄉武漢及其周邊的城鄉風景、武鋼建設和發展時期的歷史影像、拾得文字,構成了重訪的主要目的地和拼貼的核心素材,貫穿其間的,還有藝術家對祖輩生活細節滿溢溫情的追憶與眷戀。
我想要指出,藝術家的創作和真正的過去之間存在的時空差異,並不完全是一段不可捉摸、無從復原的靜態歷史,而恰是一個積極的行動空間;如果說,當下是某種預設的標準時間、是往昔與未來藉以參照的動態原點,韓倩在近作中致力於處理的,則正是她自身的情感時差。早期作品《她他她他》(2020)可以在此意義上被視作一枚楔子——片中的女聲旁白略帶憂鬱,娓娓說出以作為主語的短句;如果略知藝術家祖父母作為武鋼工人的生命經驗,影片中純粹以言語表述的日常瑣屑就似乎隱隱指向劇變中的歷史(她聽見房屋在半夜崩塌他聽見轟鳴從午夜傳來),但從風景片段或影片特寫(房間的牆紙、插座、窗格,老人的腳掌、眉眼和小腿)中,我們無法推演出任何連貫的情節。我們猜測,作為敘述者的藝術家對祖母的記憶進行了輕微構造;對祖父的囈語般的講述,則是女性的代際記憶在傳遞中演化出的、對缺席之的情念形式。
對缺席的感知是一個起點,真正的創作則要在對零落記憶的初步記錄和呈現基礎上再邁進一步。我在這裡想提出的是情感時差的必然性和它拋給藝術家的難題:它造成無法彌補的、對獲取真實在場和一手經驗的缺憾,這意味著廣義上的時差承載者其實是人所共有的身份。而作為藝術家、家族的年輕一代、歷史中的普通人,面對記憶的線頭時,韓倩所做的選擇是讓它在自己手中重新纏繞。我想這是為什麼韓倩執著於追求具身感受,而重訪正是獲取這種感受的重要手段;作為記憶目擊者,韓倩在作品中的重訪有兩層意涵,即對檔案影像和歷史文字(私密如日記、公開如地誌)的細察,以及身體力行的、對某一特定地點的再度抵達。因此,無論是新作《一日距離》(2024)中帶有展演性質的、重走祖母出嫁時的舊路(藝術家特意穿上了屬於祖母的高跟鞋,在疼痛不適中完成了二十八公里的漫長路程),或是《消失的路線》(2022)中以雙機位拍攝的再訪祖輩舊宅的行走,這種沉浸在情感時差中對外部風景的真聽真看,難免讓藝術家的當下身份帶有歷史的克重。
在對這種情感時差的消化過程中,藝術家向前回溯的行動即是建立新的具體——這構成對記憶的再度延展。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兩部作品中,藝術家對自己的演員身份應當是有所覺知的。歷經變遷的城市中唯有印象裡的路線充當了行動指南,這尤其構成回憶或歷史的晦暗部分:當下之人追尋記憶,同時也被記錄乃至留下影像見證;然而這種巢狀,並非是對普通意義上註定流逝的過去進行確鑿的雙保險”——即追尋記憶同時保留追尋的當下;而是提示著歲歲年年人不同,記憶的本質或許正是相似的景物之中總有人缺席,新的時差正被製造出來。
記憶在時間向度延展,也透過藝術家的經驗或偶發事件構造其外部寓所,抵達更廣闊的知識和社會場景。在這一維度上,首先是某種觸發物充當了藝術家處理情感時差的中介。譬如生長在藝術家祖母舊宅旁的藍色小花,阿拉伯婆婆納,便成為了韓倩在回憶祖母人生歷程時的瑪德萊娜點心”——透過作品影像(2024)中身體區域性和城市影貌的閃回,藝術家祖母因工作而遷移居所的歷程恰與旁白所陳說的、阿拉伯婆婆納的植物學譜系同構。
那麼,如果我們能輕易找到這樣的觸發物,記憶在成為記憶(進入時差)之前是否是可識別的?如果我們能夠意識到日常事件的顯著,歷史的走向會否有些微改觀?雙屏影像《聽到,隱隱約約地聽到》(2023)中以字幕形式呈現了一名年輕武鋼女工的日記片段。日記記錄了這名女性與其伴侶從結識到婚嫁的三年,文字中,細密的情事、聽聞的變故、廠區的日常和對人性的思考——尤其是對的思考,無聲交織在雙屏影像對江水波濤和歷史舊照同時往復的呈現中;但對於這名女性而言,工作變動、情感起伏,乃至更深刻的、勾連著經濟和歷史變遷的生活變革,不過是在一天的閒暇時段記下的幾行文字。
以後見之明看到的歷史程序是無法對當事者顯示其意義的。借用學者方慧容對“無事件境”概念的討論,我們透過日記主人的視角看到的恰是作為日常的歷史,在那裡,事件通常是混雜的,哪怕是他人死亡這樣的人生轉折,亦混融在記錄者對自身即時情感和具體經歷的回溯中。而那勾連起記憶的“重要”事件,只能在“作為當下的歷史”中互涵、交迭,“如同水中的水滴”[1]
向日葵結滿瓜子但無人採摘是《她他她他》中的一句旁白,倒似乎很巧妙地在無意間喻示了個體在面對歷史發生時的茫然狀態。現代性行至今日,愈發強烈的無力感和深刻的倦怠時常讓人恓惶,以至於個人只能是結構中的困獸、歷史的一葉漂萍,似乎已成為無法撬動的事實。但面對恆久存在的情感時差記憶目擊者是否註定束手無策或只能甘於徒勞?我們看到韓倩的創作對共有歷史或私密往事的轉譯——由於藝術家持續的向內建構,這些作品傳達出的歷史觀無意清晰宏偉,而是剋制中有繾綣。或許,我們可以由此嘗試將個體困於結構的結論顛倒過來,認為社會和歷史的無限可能性正蘊含在個體對記憶的豐富創造當中。
[1]劉亞秋. (2022). 中國社會學早期口述記憶研究的特徵. 社會建設, 9(1), 74–85.
上下翻閱
[ 點選進入 ]

韓倩《

她 他 她 他

》,2020,25分鐘

Han Qian, Elle Il Elle Il, 2020, 25'
Click the link🔗 to watch
[ 點選進入 ]
韓倩

消失的路線

》,2022,14分19秒

Han Qian, Missing Paths  , 2022,14'19"
Click the link🔗 to watch
[ 點選進入 ]
韓倩《聽到,隱隱約約地聽到》,2023,13分47秒
Han Qian, But Heard, Half-Heard , 2022, 13'47"
Click the link🔗 to watch
[ 點選進入 ]
韓倩

《阿拉伯婆婆納》,2023,15分38秒

Han QianVeronica persica, 2023, 15'38"
Click the link🔗 to watch
[ 點選進入 ]
韓倩 《一日距離》,2024,34分
Han QianOne day distance, 2024,34'
Click the link🔗 to watch
 |藝|術|家|
韓倩 | Han Qian
韓倩
藝術家,寫作者 (b.1993)
2016年獲得義大利羅馬美術學院藝術版畫學士學位,2021年獲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高等藝術造型本碩雙學位。
韓倩的創作結合了錄影、裝置、行為、版畫與寫作等多種媒介,透過對多重時空和歷史線索的重組,關注其間隱匿的微妙感知和身份記憶。她將創作作為不斷往返於過去與現在的旅程,未被言說的記憶和離散的身份的尋找始終牽引她的書寫。
近年來,她的工作圍繞著個人家庭與工業遷移的線索展開,關注數代人的遷徙與定居,以及伴隨於此的特定歷史和諸物變遷,並對其中不斷改變的地景、身份政治和地緣認同展開重新想象及感知。
HAN QIAN
Artist, Writer (b.1993)
Han Qian received her Bachelor's degree from the 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Roma, Italy, and a dual Master's degree from the 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s Beaux-Arts de Paris, France.
Han Qian's creative practice combines various media such as video, installation, performance, printmaking, and writing, and focuses on the subtle perceptions and identity memories hidden in the reorganization of multiple space-time and historical threads. She attempts to present her works as a constant journey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with the search for unspoken memories and diaspora identity always pulling her writing.
In recent years, her work has revolved around the threads of personal family and industrial migration, focusing on the migration and settlement of generations, and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material changes that accompany them, as well as re-imagining and re-perceiving the changing landscapes, identity politics, and geo-identities within them.
 |特|邀|選|片|撰|稿|人|
任越 | Ren Yue
任越,藝術評論與詩歌寫作者、資深藝術編輯,目前工作、生活於北京,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博士候選人。201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法學與文學雙學士學位;2019年畢業於芝加哥藝術學院藝術史系,獲文學碩士學位。2021—2024年,任LEAP《藝術界》及ArtReview中文版雜誌資深編輯。她關注社會參與性藝術的第一現場及其延伸,探討歷史社會學視閾下作為社會運動及其要素的藝術形式與行為、不同職能群體在單一具體事件和同類連續事件中基於條件和語境構造的互動圖景。此外,她致力於探索藝術評論和學術類公共寫作可被有條件試探與塑造的邊界。她的藝術與評論寫作見於“TightBelt”公眾號、ArtReview中文版、LEAP《藝術界》、《藝術當代》、artnow、artnet、numero、ARTBBS、Art-Ba-Ba、ArtReview、798藝術、V-ART等出版物和線上平臺,學術寫作收錄於“城市設計”線上平臺及佛羅里達州立大學學刊ATHANOR。
任越亦擔任策展人與展覽學術支援,曾策劃多次展覽和學術對談,包括“焯雄個展:入輿問津”(獅語畫廊,上海,2023)、“家在成立之時”(Third Street Gallery,上海,2023)、MAKE UP FOR EVER「浮生·若夢」彩妝藝術展(張園,上海,2023)、“約翰內斯·博西西奧:無以歸塵“(Brownie Project,上海,2024)、“丘隴軟霧”(Brownie Project,上海,2024)等。
實驗影像中心(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簡稱CEF),是一個致力於影像展映與研究的平臺,也是一個專注影像實驗的資料館。透過線上電影院,實驗影像中心定期上映藝術影片,邀約策展人策劃和梳理展映專題,併為影像作品建立數字化的檔案。與此同時,實驗影像中心積極聯動線下電影院,連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影像活動及各大電影節,促進影像展映的多重渠道交流,構建影像研究的多元文化生態。
除此之外,實驗影像中心還將長期支援影像的創作、出品、製作等,包括繼續對“未來未來——青年實驗影像計劃”、“藝術家的電影”的支援。
The Centre for Experimental Film (CEF) is a platform dedicated to art film screening and study, with an archive focusing on digital image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Through the section Online Cinema, CEF programs art film and video screenings periodically, inviting professionals to curate screening series and documenting works in the digital archive. CEF collaborates with offline cinemas and has an active presence in regional and global film festivals, promoting a multichannel exchange on film and constructing a multicultural hub in experimental film study. 
In addition, CEF is committed to supporting the production of artistic films and videos, including on-going projects such as “Future, Future – Young Artists’ Experimental Film Project” and "Film by Artist" programme.
/ 出品贊助/
線上文化藝術(深圳)有限公司
北京藝述家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 Presented by & Lead Sponsor /

Art Films Online [Shenzhen]
Art Films Production [Beijing]
Weibo:CEF實驗影像中心
Instagram:centre_for_experimental_film
瞭解更多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