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這兩天,自從九月赴紐約讀書後,許久未出現在公共視線裡的黃多多,罕見地更新了ins,曬出了自己的近照。


照片中19歲的多多瘦了很多,鎖骨線條分明,手臂十分纖細,臉頰的輪廓也變得愈發清晰,從長相到氣質,方方面面都和媽媽孫莉越來越像。

這也讓不少留子直呼:都是去美國讀書,怎麼人家越來越瘦,我卻越來越胖??

都說出國之後,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們各種各樣的體型、多姿多彩的審美,哪怕被國內無良商家pua慣了的減肥er們,也會放下身材焦慮和容貌焦慮。
實際上,社交學習的壓力、飲食的不習慣、加上食物配料表上黑底白字的脂肪含量和卡路里含量,都是讓身材焦慮瘋狂滋長的沃土。
越想變得又瘦又健美,越控制不住自己;越控制不住自己,就越討厭自己……

開學後,愛好吃吃吃的小A,很快發現了食堂裡免費無限續杯的可樂,從不會缺席任何一餐的披薩、漢堡和甜點,簡直是肥宅快樂天堂!小A毫不留情地開炫了,此刻她還沒開始在意體重秤上的數字。
小A的另一個發現是,身邊的留學生朋友,除了學業和social之外,好像就是去健身房擼鐵了。連下飯時看的留學vlog博主,也開局就是“起床先來一杯黑咖啡”,緊接著“空腹有氧”。
小A戳了戳小肚子上的肥肉,思考著,自己是不是也應該開始自律?

她先是上了個秤,出國起來第一次。嗯,漲了5斤吧,不算什麼。但,把自己的體重數字敲進小紅書,彈出來的都是一個個膘肥體壯的形象,以及,如何從她這個體重數字減下來的攻略。
小A再查了自己的BMI指數,嗯,23,還在健康範圍內嘛。可當她在小紅書裡搜BMI的時候,跳出來的都是“一年從BMI30掉到17怎麼做到的”、“BMI13,我的飲食運動指南”……小A越刷越焦慮:難道,在別人眼裡的我,其實是個大胖子?
於是,小A開始了減脂之路。

先下載了計算卡路里的APP,每天卡在1100之內;
開始頻繁地去健身房,先從最簡單的跑跑步做起。
可是,當她在跑步機上喘得像狗一樣的時候,一抬頭,卻看見邊上只穿著運動文胸和legging、金髮碧眼的辣妹們輕鬆刷完6公里。

你太弱啦,而且不僅胖,還醜!小A聽見大腦對自己說。
沒錯,自己身邊的白人美女們,不是肌肉線條分明好看得像超模,就是哪怕胖了,也是珠圓玉潤,活像歐洲古典畫裡跑出來的公主。她們高高的鼻樑、深深的眉眼,漂亮的瞳色,讓他們不管是胖是瘦,都很好看。
而自己呢?平平的五官,肉肉的身材,要是再圓一點,活脫脫一個地裡剛刨出來的、皺皺巴巴的土豆。這樣的自己,不管在party聚會,還只是在課堂上,都顯得格格不入。

臉難看也就算了,畢竟自己改變不了什麼;連瘦都瘦不下去,那不是單純的懶嗎?
小A下定決心,一個月內減掉20斤!


思念到了極致,小A甚至能幻想出這些富含肥美脂肪的食物,在嘴裡咀嚼時散發出來的味道,已經掉進空空的胃裡的享受。
可是小A決心要斬斷這些想法。每當餓得受不了得時候,她就捏捏腰間的肥肉,或者看一眼身邊坐著的身材姣好的白人姐姐。
自從開始減肥之後,小A似乎對其他人的身材變得格外敏感。這個姐的腰比我細,那邊兒那個姐連坐下來都沒有小肚子。哇,這個人好肥好難看,看到了嗎?你現在就是這個樣子,還想吃?

食物在小A眼裡已經不是食物,而只是一個個標著熱量的炸彈。走進食堂裡,她會有意無意地看一眼那些只拿沙拉的美國同學們,然後淺淺往盤子裡放了幾片菜葉子,心裡的聲音說,“卷死你們”;
吃完東西的第一件事,就是往卡路里計算APP裡錄熱量,精準到克為止。這也導致小A逛超市買食物時花的時間大大增長:小A反覆研究著配料表,在自己愛吃的食物和熱量低的食物之間苦苦的糾結,然後默默放下愛吃的食物,心裡知道接下來,想象中這個愛吃食物的味道,會騷擾她的腦子一整天。
另一方面,小A繼續雷打不動地天天運動,有時連月經期也不放過自己,一邊疼得滿臉冒汗,一邊繼續跟著帕姐高抬腿。

這樣的努力的確讓小A輕了幾斤,和一群剛交的女伴出去時英語都順嘴了很多,有了valley girl那種自信的內味兒。
事情開始失控是一次學校舉辦的event,有DJ有樂隊,最重要的是,有free food。
當時小A體重”卡瓶頸”,總是在105上下徘徊。眼看著一個月20斤的目標不能達到,本就有點焦慮的小A,一天沒吃東西。

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剛出國時自認為齁得要命的甜甜圈,突然對小A散發出了巨大的吸引力——更別提一摞甜甜圈正作為“free giveaway”在小A面前躺著了。
大腦裡那個一直催著小A自律的聲音,變了:“我要吃,我要吃,我要吃……”
小A鬼使神差地拿了一個。一口咬下去,滿嘴甜香,碳水和脂肪帶來的多巴胺讓小A有些欲罷不能。拿咖啡涮了涮嘴裡的甜味之後,小A拿起了第二個。然後是第三個,第四個……

她聽見大腦發出一聲嘆息,但她已經顧不上了。

自從開始“減脂”後,小A就知道自己腦子裡的聲音越來越多——不只是單純的想瘦,還想要有肌肉線條,想要透出健康的強壯的小麥色皮膚、想要曲線更curvy……畢竟,天天被一群plmm包圍,壓力不是一般的大!

可是現在,小A連第一步,把體重減下來,都做不到。
一定是對自己還不夠狠,小A心裡想。於是,她把每日卡路里攝入限制壓到800,運動時間更是拉到了2小時。有早八的課,鬧鐘就定到5點,起床直奔健身房;下課回來一旦有時間就再練一小時。
但自從卡路里限制進一步減少之後,小A好像更加管不住嘴了。

在食堂吃完減脂餐,會不受控制地飄向甜品區拿一個蛋糕嚐嚐;
半夜趕due餓到失智時,vending machine裡一股人造香精味兒的餅乾都是絕世美味。
但小A吃完了又後悔,最後發展成了嚼一嚼就吐掉,或者索性吃完摳嗓子催吐…….

再接下來,小A發現自己只要有負面情緒,不管是考試掛了一門、情緒受到打擊還是孤單寂寞,小A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吃。
在因為起早鍛鍊上課睡覺導致成績瘋狂下滑的時候,第三個月發現自己月經沒準時來的時候、再也沒有飽腹感的時候,小A終於知道,出問題了。
一開始,明明是為了追求健康才開始減的,怎麼到現在健康也沒了呢?


悶悶不樂的小A,因為身體狀態每況愈下,終於去諮詢了student health center的營養師。
當小A試圖用不太順口的英語,向營養師描述什麼是“16+8”、“液斷”和各大明星減肥法時,第一次感覺自己聽起來有點兒像個神神叨叨的傳教士。

營養師聽完了小A的心路歷程,和氣地給了建議,還和小A約定了接下來每週見面的時間,開了食譜,讓小A把注意力多多放在除了吃的和運動之外的事情上;
後來有一次小A去健身房的時候,看到了一群膚色各異、身材不一的學生們熱熱鬧鬧地組織起了一個advocacy group的活動,專門為曾經有eating disorder歷史、為body shame煩惱和被其他mental health issue所困的同學們開啟一個可以公開交流的平臺。
小A悄悄混進去聽,發現即使是自己眼裡完美身材的辣妹帥哥們,也有自己的煩惱:因為保持身材不走樣付出了太多精力,擔心他人的喜歡都是來自於自己的外貌…….

聽著聽著,小A淺淺有些釋懷了,再想起因為減肥,小紅書給自己推送的不少過度節食而出現進食障礙的帖子。
真的,人幹嘛和自己過不去呢?
小A開始嘗試各種各樣的運動,不再為了刷脂,而單純為了暴汗時的快感,去玩兒了以前未曾嘗試的飛盤、高爾夫、攀巖甚至搏擊。當隊友對自己一個漂亮的走位豎起大拇指的時候,小A第一次有了掌控自己肌肉的感覺;

刪掉了計算卡路里的APP,小A發現,其實捱餓時眼裡那些誘人無比的披薩、漢堡什麼的,只要能放開吃,也沒那麼想象中那麼美味,吃飽了自己就會停;
放下糾結後的小A,第一次發現了許多人所說的美國的“包容性”:只要你稍稍用心打扮了一下,和姐妹見面,就會被瘋狂誇誇;根本沒有人主動來注意你的身材,那個夢魘一樣的體重秤上的數字,只有自己在意而已。

當代年輕人,不管男性女性,似乎多多少少都有被身材/容貌焦慮困擾過的時候。

不夠胖,不夠瘦,不夠壯……似乎每一個形容詞的維度上,都能找個“不夠”出來。
有人說,到了國外,曾經與自己體重過不去的留學生們都會達成和解。其實倒也不一定;從小編自己和身邊朋友親自體會來看,到了國外,大家也會不可避免地會遇見歐美人特有的容貌優勢、語言和社交障礙、來自朋友和親人的不理解,等等。
這些外在的阻礙,被自己內化後會形成很多種形式,而身材焦慮就是其中一種。

大多數人想變瘦變美變好看的最終目的,都其實是想讓周邊人更接受自己。但,要讓他人愛自己的話,自己首先要接受自己呀。
放下內耗,好好愛自己,健康最重要。只要足夠自信,就會發光的~

本文系授權發布, by 枚青,From TD北美留學進化論,微訊號:testdaily。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