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ayings:
汪順臉上總是帶著笑意。他提前一晚準備好了採訪提綱中的問題。新世相和他合作多次,無一例外,每個同事都說,汪順幾乎從不拒絕需求,也很少提什麼要求。只有一次拍攝前,他建議我們,把泳池的水燒熱點。原來前一天他有另一場拍攝,水溫有點低。但他沒有喊中止。
汪順的故事,更多被聚焦在他的奪冠之路。16 歲的葉詩文在倫敦奪冠,以一個頂峰姿態開啟與泳池交手之旅。18 歲的汪順去了倫敦,“只是遊了個泳”就回來了。
競速運動員對時間最敏感。他在東京奧運會奪冠的成績是,1 分 55 秒 00 。另一個數字的對照是,年齡。大多數游泳運動員出成績的年齡在 16 – 24 歲,而汪順那年 27 歲。他的朋友圈簽名是,“循此苦旅,以達天際”。
他把那塊金牌放在枕頭底下,覺得應該可以做個美夢了,可以睡個好覺了。但他也怕,這是不是美夢一場。這個心理或許就像我在巴黎奧運會上看到的一場羽毛球的奪冠,那位運動員讓隊友掐了自己一把,確認,這不是夢。
“美夢成真”是一個結局,沒有人能對它進行準確的翻譯。所以它迷人。不過更迷人的是,故事之後的走向。
泳池是有盡頭的,但時間沒有。一個運動員第一次上場,對手是泳道旁的強者,十年後還在上場,對手就變成了時間。
從十年前的菲爾普斯、萩野公介,到如今的馬爾尚、斯科特,汪順身旁的泳道換了一批又一批的人。
他的身體在發生變化,不是付出足夠的努力就可以得到原來的成績。必須要接受這件事。
一些新的關鍵詞浮出故事的“水面”。他在巴黎奧運會之後接受我們的採訪,很開心地說,“今天我技術修改了一些,我手上抓得到水,我就非常開心,也非常享受。”
在水中,他能看到旁人看不到的色彩。遊得慢時,他耳邊會響起熟悉音樂的旋律。他還會給自己講故事,把隊裡好玩的事編成故事講給自己聽。他可以吐出一個完美弧度的泡泡。
水下的世界很安靜。不是水可以過濾掉質疑與痛苦,而是你需要安靜。不是被動逃入水中,而是你主動躍入水中。
於是回到這個故事的起點——
5 歲的汪順跟著父親,縱身一躍,“啪”地水花濺起,周圍全是笑聲。小朋友們的,他自己的。他不會游泳,但奇妙地不恐懼,那是他學游泳的前一年。他享受那個時刻,他仍記得耳邊的笑聲。
這個細節十分打動我。於是我們將常規的訪談,變成了一場獨特的策劃。31歲的汪順,回答了過往許多個瞬間,汪順對汪順的疑問。
和汪順同為浙江籍的作家餘華分享過一個故事,他小時候看到的大海是黃色的,但課本上說,大海是藍色的。他眼裡裝下的,是近海的顏色。他想往前遊,一直遊,游到海水變藍。
對岸上的人來說,藍色只是一種想象。對水中的人來說,藍色則是一種獎賞。
為什麼我們要將汪順的故事介紹給你?我想分享我們遞給汪順策劃方案裡的最後一段話——
影星李小龍曾有段廣為流傳的話:
“Empty your minds,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Now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You put it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Be water, my friend.”
清空你的思想,不要限制自己的框,可以在不同時候,都作出相應的變化,只有這樣,你才可以在不同的時候,作出流動或攻擊。既柔且剛的特性,就是水的形態。
某些時刻,我們都是站在岸上,想尋求人生想象中藍色大海的人。
汪順故事的意義就在於,當他又一次躍入水中時,我們收穫了同樣的答案:“Be water,my friend.”

自述:汪順
01
我名字叫汪順,但其實並不是一帆風順。
像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其實就是去逛了一逛,看了一看,預賽游完以後就結束了,什麼也沒有獲得。
但如果人生是一帆風順,我覺得也不太好,哈哈。你總要經歷一些東西的。
像小葉,葉詩文,她可能 16 歲的時候拿到奧運會金牌了,她可能就是年少成名,拿到了以後現在也還在練,這段過程她經歷了很多很多,我的話就跟她反一下,我是先經歷了很多很多,最後在 27 歲,在我的第三屆奧運會拿到這個奧運會金牌。
每個人都不一樣,我覺得有時候啊,人生就是由一些挫折組成的。
如果非要說兩個難忘的時刻,我覺得就是一個低谷,一個高峰吧。
對於運動員來說,奧運會一定是我們的最高殿堂跟舞臺。像我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其實就是去逛了一逛,看了一看,什麼也沒有獲得,預賽游完以後就結束了的。
後面反過來,在我的第三屆奧運會,我在東京站上了最高領獎臺。當時稍微會有一點眼淚想要奪眶而出的感覺吧,因為確實夢想和目標是從小一直紮根在那裡的,原來我都是比較接近,或者說快要觸碰了,這次是完全觸碰到了,已經徹徹底底地站上了領獎臺,當時現場的氣氛一下就上來了。
包括這一次的巴黎奧運會,我也是拼盡全力了,心態反而又回到了第一屆,很純粹,很享受,在 30 歲又回到了 17 歲的心情,又契合了。
我其實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說,中國游泳運動員不單單在 20 幾歲可以有非常好的表現,在 27 歲,甚至在 30 多歲的時候,依然能夠在奧運會的賽場上去拼搏。
如果能夠對 17 歲的自己講什麼,我會說,希望你能夠堅持自己的夢想,享受在水裡的一切,勇往直前,繼續走下去,不要被其他東西所影響。

02
我們競速運動員對時間特別敏感。
看到《時間規劃局》這部電影的時候,不管是它的內容還是名字,我都覺得非常有共鳴。每一分,每一秒,甚至是十分之一秒,千分之一秒,對於我們來說都至關重要。
別人會覺得,你可能是一名老運動員了。
一方面確實不得不承認,隨著年紀上去,自己在恢復上面確實沒有年輕的時候或者別的年輕運動員那麼快,但是我同樣能夠在年輕運動員身上學到很多東西,相互學習,相互促進,相互鼓勵。
像潘展樂,小潘,他在一些訓練上的表現其實也很鼓舞我們。能夠在這個游泳池裡前進的,其實都是相互促進的。
作為運動員,在平時的訓練中進步了,這個樂趣也是很大的。
我今天可能技術修改了一點,我手上抓得到水,我今天的這個 50 米進步了 0.5 秒,透過自己對時間更細緻地規劃,能夠讓自己提升 0.1 秒甚至 0.01 秒,這樣的東西日積月累下來,是一個非常大的愉悅的進步空間。
在這樣一次一次的刺激下,你會在枯燥的訓練中感受到無窮的樂趣。在孤獨的這個訓練中,感覺非常非常開心。

我讀過作家餘華的一個故事。他說,小時候他看大海是黃色的。但那是近海的顏色,但課本上說大海是藍色的。
他說他想一直遊,游到海水變藍。這就是我還在繼續的原因。
對岸上的人來說,藍色是一種想象。對於水中的人來說,藍色是一種獎勵。

03
游泳運動員都想成為游泳池裡的飛魚,我也是。
想在水中獲得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成績,“飛魚”確實是對游泳運動員最高的評價之一了。
但現在,我也願意成為水的一部分。
我離不開水。我每天在游泳池中,游泳已經融入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了,我非常享受每天在水中的時光。
放假一歇下來沒什麼事情,我反而還會去游泳池裡溜達溜達,心情又放鬆下來了。在遊得慢的時候,我可能會想一些天馬行空的東西。我在水裡能吐出一個完美的泡泡。
其實多多少少會聽到一些外界的聲音。但是在水裡時,我的耳邊只有水流劃過的聲音。
作為運動員,我覺得還是要純粹一點,做純粹的自己,在游泳池裡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老話說,年輕運動員“初生牛犢不怕虎”,就是因為他們是非常純粹的,越純粹,那你的這個成績可能會越好。
朝著一個方向走下去,會讓游泳,乃至任何一件自己所做的事情,在長度、寬度和深度上都更好。

我第一次接觸水是在差不多五歲的時候,也是在我學游泳的前一年。
我父親帶我第一次去到了游泳池,他第一次入水之後,我就感覺很好奇,完全沒有概念說我是不會游泳的這麼一個人,就跟著躍入水中了。
一個小朋友“啪”跳下來,周圍有很多歡笑聲。很開心,很自由,雖然喝了很大一口水,但並不害怕。
從那天開始,水就成為了我的夥伴。
拿到金牌之後,當時確實有過迷茫期,也是經歷了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再去尋找那個目標。
然後我發現,在水裡,我依舊是熱愛的,依舊是喜歡的,依舊是享受的。
像我之前說的,在 24 年的時候,我逐漸感覺像是回到了第一屆參加奧運會的心情。
我又開始享受了。我依然還是不願意跟游泳池說再見。
我是汪順,我喜歡待在水裡,我還不想上岸。





去找到屬於你的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