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旭,科學探險家、極地未來創始人、安踏冠軍極地大使。
極地是地球的冷驅動器,因為有了極地的冷和赤道的熱,才有了穩定的大氣環流和洋流。但是現在尤其是北極地區,冰川消融非常劇烈,所以製冷機制開始減弱,就會影響穩定的大氣環流,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
穿越南極
2025.1.19 北京
大家好,我是科學探險家溫旭,也是公益組織極地未來的創始人和安踏冠軍的極地大使。
幾天前我剛剛完成了一次穿越南極大陸的挑戰,從南極點行進1200公里抵達大力神灣,我選擇的挑戰方式是風箏滑雪。
▲ 溫旭在南極風箏滑雪
南極是地球上的風極,使用風箏可以行進得更快,最高速度可以達到50公里每小時。這也是我選擇風箏滑雪的最主要的原因。
五年前,在2019年到2020年中間這段時間,我曾經採用越野滑雪穿越了南極大陸,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從海岸抵達南極點。在那次挑戰中,風是最大的阻力。風一直吹著我,我的身體幾乎傾斜到了45度,我的手指、腳趾都有凍傷的風險。
正因為那一次風給我帶來這麼多阻力,所以這次重返南極,我希望把曾經的阻力變成動力,所以選擇了風箏滑雪。
上一次挑戰的終點是南極點,這次我從南極點出發,曾經的終點變成新的起點。可是沒想到,我出發之後,南極點附近完全沒有風,連續幾天每天只能走一兩公里。
我非常地擔憂,因為攜帶著 150 公斤的物資,我也無法透過越野滑雪前進,只能依靠風力。沒有風成了我這次挑戰最大的困難。
為什麼南極會發生這樣的變化?我最終是怎樣克服沒有風的困難的?為什麼我能夠完成這兩次極致的探險?
登山科考
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接觸雪山和冰川、接觸探險。我在15歲時就參加了中國登協舉辦的登山基礎技能培訓,在那裡認識了很多登山的朋友。
16歲時我成功登頂海拔7546米的慕士塔格峰,在那時還是登頂該峰年紀最小的紀錄。至今我已經攀登過五十多次雪山,光珠峰就攀登了三次。我還是國家登山隊的成員,可以說對雪山和冰川非常熟悉也非常熱愛。

▲ 左:登頂慕士塔格峰;右:登頂珠峰
但是到我本科畢業那段時間,我開始非常迷茫。難道登山就是為了追求高度和難度嗎?我曾經的愛好,登山技能在我步入社會後還有什麼用?
還好我的母校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啟發了我,因為她有悠久的登山科考傳統。也是在慕士塔格峰,我意外參與了一次科考隊的救援活動。之後我成功拜入了中國首屈一指的冰川學家門下,學習第四紀地質冰川方向,把我曾經的愛好和科研事業結合到了一起。
2011年開始,每年我幾乎有半年的時間都在青藏高原大大小小的冰川上進行野外工作。
2017 年5月,我們在長江源頭龍匣宰隴巴冰川計劃進行一次高海拔的冰芯鑽取工作。就在運輸的過程中,走在正常的攀登線路上,我突然踩破了腳下的冰層,掉到了一個冰川融水形成的冰湖裡。我的身高有一米八幾,但在那個冰湖裡完全踩不到底,身上揹著20公斤的科研儀器正在把我往下墜。
還好剛掉進水裡時衣服裡還有一些空氣,給我帶來一些浮力。我趁機抓緊冰鎬探出水面,敲擊周圍的冰層,敲碎了很多冰層之後,終於找到了一個牢固的支點。我翻身上岸,成功自救。
其實從落水到成功自救不到20秒鐘的時間,但是它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讓我的命運和氣候危機第一次產生了連線。
回到安全的地方後,我才感到後怕,如果我當時沒上來,那對我的家人將是沉重的打擊。更讓我感到恐懼的是,我曾經那麼熟悉的冰川,因為氣候變化已經開始變得陌生了。
那次落水之後,我們帶著無人機飛了一下整條冰川,發現除了我落水的位置,周圍大大小小的冰湖還有很多。冰湖之間有冰面河連線,在不停地對冰川產生切割作用。
最後那次科研任務被迫放棄了,連我們的首席科學家都沒想到,冰川竟然因為全球升溫會有如此劇烈的改變。
其實這不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冰川融化,但之前就像看新聞一樣,沒有特別在意。這次落水之後我回想起很多我看到的現象,比如我攀登過十三次的穆士塔格峰,雪線和冰塔林都在退縮;曾經我越野滑雪過的北極,後來已經可以開船了。
氣候變化和冰川融化,未來可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影響?從那一刻開始,我覺得一定要做些什麼。
根據經歷和能力的不同,每個人的氣候行動都是不同的。我結合自己的探險和科研經歷,發起了“<2℃計劃”。這個名字來自於《巴黎協定》的目標,在本世紀末將全球升溫控制在2度以內,努力控制在1.5度以內。
我發起的這次計劃,具體內容是一次穿越地球三極的科學探險。希望透過這樣的科學探險,讓更多人看到極地的冰川在氣候變化背景下發生了哪些改變,也向世界展現中國青年面對氣候變化的勇氣和決心。
越野滑雪獨步南極
2018年5月,我成為第一個成功登頂珠峰的科研工作者,並且歷史上第一次成功測量了珠峰頂峰的冰層厚度。
同年的8月份,我又帶著中國第一支極地探險隊成功穿越了格陵蘭島。之後就迎來了<2℃計劃中最大的挑戰——單人無助力無補給穿越南極大陸。

▲ 2018 年越野滑雪穿越北極格陵蘭島
但是在那個時候我完全沒去過南極,也不瞭解極地探險的技能。南極是平均海拔最高的大陸,所以攀登珠峰的過程也是在為南極挑戰做準備,努力適應高海拔的狀況。穿越格陵蘭島更是我跟著探險家,學習和實踐極地探險技能最好的方式。
圖片上這條藍色線路就是我的行進路線,從南極海岸出發穿過伯克納島來到隆尼冰架,再翻過橫貫山脈來到南極內陸,一直走到南極極點,全程1500公里。我總共用了58天的時間,這也創造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但其中的困難只有親歷後才能充分了解。

從南極出發時,我帶著185公斤的物資,其中120公斤是食物,單單物資的重量已經是南極探險的一個新紀錄了。這些物資給我的探險帶來了非常大的阻礙,因為東西太重,拉起來太累,每一天都要經歷體能的極限。

出發的第二天,我就迎來了強烈的暴風雪和南極特有的乳白天空,就在這樣的天氣下,我唯一的羽絨服被大風吹走了。
在休息的時候,我脫掉羽絨服放在旁邊,一陣大風把它掀了起來,我下意識地去追,眼看就要追到了,一陣風又把它吹走幾米。
其實很多時候我只要飛身撲倒就可以抓住它,但我總覺得我可以踩住它,然後輕輕鬆鬆地撿起來。但是南極的風好像跟我開玩笑一樣,總在我就要抓住它的時候又離我而去。

在這個時候我一回頭,發現我的雪橇不見了。在乳白天空下,天是白色,地是白色,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到,能見度基本為零。而我所有的物資都在雪橇裡,吃的、穿的、住的、用的,安全裝置、通訊裝置等等。如果找不到雪橇,我必死無疑。
所以當時我果斷地決定放棄羽絨服,回去找雪橇。但那時我已經完全看不到雪橇在哪裡了,最後我是沿著依稀可見的馬上就要被淹沒的腳印,才找到了雪橇。
那一刻我心裡既放鬆又非常懊悔。放鬆的是我終於找到了雪橇,暫時不至於有生命危險。懊悔的是我在剛剛出發的第二天,居然丟失了這麼重要的保暖裝備,而且是我攜帶的唯一保暖裝備,後邊我怎麼前進呢?
其實當時我有很多選擇,比如我可以叫飛機空投一件羽絨服,但這樣的話我就沒辦法挑戰無補給的世界紀錄了。我和團隊為了這次探險整整準備了兩年,所有人都在為此努力,我不想這麼輕易地放棄,我堅持著繼續向前走。
在行進過程中,我突然想到我的備用羽絨睡袋可以保溫,但它的面積更大,更容易被風吹走。所以我思考,能不能把它改制成一件羽絨服呢?
想到就做,我在本子上畫出圖紙,把睡袋腿部的位置剪開,做成兩個袖子,又在睡袋肩膀處挖了兩個洞,一件羽絨服就做成了。當時沒有拉鍊,所以我就模仿中國長衫做了一排紐扣在側面。就這樣,這件羽絨服陪著我走完了後面56天的探險路程。

南極這樣極致的自然環境,給我帶來的困難還有很多。零下35度的低溫,12級的大風,我只要摘下手套不到一分鐘,我的手指就會變得冰冷。在行進過程中,風打在臉上生疼。這樣的低溫和大風也讓我在休息時非常擔憂,我需要建起雪牆保護我的帳篷不被吹跑。
另外,我每天都在挑戰體能的極限,我當時的感受是“上午靠體力,下午靠毅力,紮營靠生存本能。”我每天要行進12個小時,大概要走30公里,停下來時脫下雪板,我感覺腳已經站不住了。很多時候我要跪著爬著紮起帳篷,一頭鑽進去就再也不想動了。但是第二天我還要照常起床,繼續前進。
南極漫長的極晝和無盡的孤獨感也讓我非常煎熬。太陽在頭頂上轉一圈不落下,雖然很神奇,但是給我的生物鐘帶來了摧毀性的打擊,我只能慢慢地適應。
孤獨感從始至終伴隨著我,每天只能看到茫茫的白色,能聞到的味道只有我的食物的味道,這種孤獨感會讓人感到極度的壓抑。
那時候我就在想,只要旁邊有一個人,不管這個人對我是友好還是跟我吵架,總比我一個人要好得多。所以從南極回來之後,我更愛身邊的每一個人,甚至愛花花草草。
最終我用了58天的時間成功抵達了南極極點,創造了單人無助力無補給抵達南極點最遠距離的世界紀錄。這樣一個世界紀錄的誕生,也要感謝我的團隊的努力,同時也是祖國的富強讓我們勇於去做這樣的挑戰。

▲ 2020 年抵達南極點
<2℃計劃在那一刻告一段落,這次探險是一個呼籲性的行動,希望大家能看到冰川在氣候變化下的改變。
回來後我希望再做一些實打實的能夠保護冰川的工作。我們成立了公益組織極地未來,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我覺得最務實的是“冰川記憶”專案。
冰川記憶專案的主要內容是,在低緯度地區搶救性地鑽取冰芯。冰芯是什麼呢?它可以說是地球氣候的歷史書。
冰川其實是每年降水被積累擠壓形成的,每年的降水會帶著空氣中可以看到的、測量到的物質沉積到冰川表面。這時候我們向下鑽取的一根連續的冰柱子,其實就是一個時間隧道,從中可以瞭解過去萬年甚至百萬年中氣候的歷史。

所以我們現在搶救性地鑽取冰芯,並建立一個長期儲存的冰芯庫,希望能夠把這些冰芯儲存50年到100年。讓我們的子孫後代在科技比現在更發達的時候,還有冰芯樣本可以使用,從中發現更多也許現在我們發現不了的氣候秘密。
風箏滑雪穿越南極
這五年中,除了冰川記憶這樣的專案以外,我們還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我們和世界上其他機構組織一起推動下,聯合國在2022年正式宣佈,將2025年作為首個冰川保護年,把每年的3月21日定為冰川保護日。

藉著這樣一個時機,我又開始了重返南極的挑戰,希望用風箏滑雪穿越南極,迎接2025冰川保護年。
風箏滑雪比起越野滑雪要面對更多的困難和挑戰,也會有更多的危險。速度起來之後,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
這次南極挑戰我帶了四個不同尺寸的風箏和四種不同長度的風箏線,以應對高空風和低空風。

我也帶了很多保護裝備,比如這件極地未來和安踏冠軍一起共創的極地冰鋒人熊服。大家看,它是不是跟剛才那件用睡袋做的羽絨服很像?沒錯,它的靈感就源於那件救了我的睡袋羽絨服。

另外還有這件極地冰鋒3L衝鋒衣,安踏冠軍提供了非常優質的面料,可以達到很好的保暖效果。同時我們還一起設計了很多小細節,比如這件衣服會更長,可以蓋住臀部,這樣可以有效地防風;帽子周邊有一圈毛,在行進時,即使是頂風的情況下也可以擋風。這些設計都可以讓我們在地球最極致的環境下更好地保護自己。

這次挑戰遇到的最大困難是從南極點一齣發就沒有風,第一天只走了1公里,第二天走了2公里,第三天又走了2公里。我採用風箏滑雪是希望能夠日行百里,沒想到剛一齣發就只能原地不動。
還有幾次完全沒有風的時候,我只能待在帳篷裡。那時真是煎熬,我對之後完全沒有希望。

▲ 等風來
還好等了幾天之後,開始有了一些微風。在微風中我一直搖著風箏,希望能讓它給我帶來一點點前進的動力。就這樣我一天也只能走十幾二十公里,還不如越野滑雪一天30公里的距離遠。

▲ 在微風中前進
從這張圖可以看到我每天行進的距離。我為了儘快走出南極點附近的無風區,只要有風,即使是風向不對我也會出發。可以看到一直到12月21號,我行進的線路跟正確的線路相差了30個經度,目的就是為了快速脫離這個無風區。

離開了南緯89度之後,第一天還好,風稍微大了一點,但之後又是幾個沒有風的天氣。直到2025年的1月1號,新的一年開始了,狀態也不一樣了。我終於迎來了大風,連續五天行進100多公里,最多的時候一天行進了160公里。1月5號,我終於完成了這次風箏滑雪的探險,也創造了一個新的亞洲紀錄。
在這次探險過程中,地形也給我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圖片裡的風蝕雪溝,這裡號稱“魔鬼區域”,而往往這些地方風更大,因為這裡雪面的凹凸不平就是風力不停地侵蝕造成的。

在這些區域滑起來的速度很快,最快時我達到了差不多35公里每小時。但是這導致我的膝蓋非常疼,最後五天我基本是忍著膝蓋的疼痛完成了整個挑戰。
在這個區域行進中的顛簸還導致我丟失了一些東西,我的兩個保溫水壺放在雪橇的睡袋倉裡,就被顛丟了。
雪橇中的一些裝備也會顛壞,我攜帶的用來燒水的燃油就被顛漏了,汙染了我的食物。因為油揮發得很快,我聞起來覺得沒問題了,為了節省我就吃了一包被油浸泡過的麥片。結果導致我的胃非常難受,一直脹氣、打嗝,最後還拉肚子,還好沒有帶來特別嚴重的問題。
南極的風很多變,經常會有陣風,而且會突然變向,導致我失控然後摔倒。在3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下,摔倒的後果還是很嚴重的。
連線我和雪橇的揹帶就在一次摔倒的過程中整個繃斷了,繩子斷開了,卡扣直接斷裂。可想而知,在速度起來之後,摔倒帶來的力量有多大。

▲ 被顛壞的揹帶
還有幾次風箏直接把我帶飛起來,還好後邊的雪橇比較重,我被風箏和雪橇之間的線繃住了。
南極氣候變化
在探險過程中,我也一直在感受,相隔五年之後南極的環境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是南極變暖了。五年前我去南極時用的是同款睡袋,那時感覺溫度正合適,接近極點時還會覺得有點冷。但這一次我用同樣的睡袋,在南極睡覺時卻感覺很熱。
另外,上次只要拿下外面的厚手套,一會兒手就會凍僵。但這一次我戴著薄手套整理風箏線,雖然冷,但完全不至於凍傷。
極地是地球的冷驅動器,因為有了極地的冷和赤道的熱,才有了穩定的大氣環流和洋流。但是現在尤其是北極地區,冰川消融非常劇烈,所以製冷機制開始減弱,就會影響穩定的大氣環流,帶來更多的極端天氣。
遙遠的冰川的改變正在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我們所經歷的高溫、寒潮、暴雨、洪澇等極端天氣,可能都跟冰川的消融有著密切的聯絡。
南極溫度升高,洋流和大氣環流改變,對於南極的生物多樣性又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這是我第一次探險出發時拍的一張照片,因為那裡是一個帝企鵝聚集區,所以可以說那一次是企鵝送我出發的。

這一次我瞭解到南極帝企鵝的生境也發生了改變,因為南極開始下雨了。帝企鵝寶寶還沒有換毛,它們的絨毛會被打溼,無法應對南極的極寒,很有可能就會夭折。
暖流會帶著一些南極從前沒有的物種來到南極海域,造成物種入侵。比如科學家在南極海域觀測到了螃蟹,這些有殼生物在南極完全沒有天敵,它們未來的泛濫會對南極的生物多樣性造成什麼影響,我們還需要進一步地觀測。除了螃蟹之外,也許還有一些我們暫未觀察到的其他入侵物種。
聯合國提出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我們要去尋找基於自然的解決方式。我們極地未來也同樣在尋找這樣的方式,透過公民科學活動和氣候傳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夠走進自然,去體會自然,最終可以熱愛自然,真心地去保護它。也帶領大家轉變觀念,開啟自己的氣候行動。
五年前的探險,我經常會感到孤獨,不光是探險過程中,還有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道路上。
但是現在我們有非常多的夥伴一起行動,我們已經開始規劃下一次的南極挑戰。這一次安踏冠軍和我們一起攜手同行。我相信下次會有更多的組織和朋友們一起,朝著共同的目標不斷努力,共同前進。
謝謝大家。
策劃丨恆宇啊
字幕丨雨萱
剪輯丨Chao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