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的嚴謹
青年的闖勁
沉澱在寧夏鄉村的實踐裡
奔走市場
讓寂寂無名的西紅柿貼上品牌的標籤
俯身傾聽
一本手繪地圖連起家家戶戶
他用行動刻畫出一個基層幹部
最樸素也最動人的形象
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2021級碩士校友田佳軒
做了一名與村民並肩奮鬥的“務農者”
初到和順新村,田佳軒還是個略顯“白淨”的書生,村民們打趣地叫他“那個白白胖胖的小夥子”。村口的西紅柿交易市場3月份再度開張,他蹲在收購商旁,看著一筐筐沒有品牌的西紅柿被低價拉走,心裡很不是滋味:“同樣的果子,貼個牌子就能翻倍賣。我們的西紅柿這麼好,為什麼不能有自己的名字?”這個問題,像一顆種子,在他心中悄然萌發。
在村民的心中,早有一個充滿鄉土情感的名字——“柿柿和順”。這四個字不僅巧妙地嵌入了“西紅柿”的“柿”字,更寄託了“事事和順”的美好祝願,叫起來朗朗上口,充滿了地方的溫情和期盼,彷彿它就是為和順新村的西紅柿量身定做的。然而,現實很快潑來一盆冷水。當田佳軒和村幹部興致勃勃地去查詢時,才發現“柿柿和順”這塊他們心中的金字招牌,早已被他人搶先註冊。於是,他抱著筆記本,在嘈雜的市場邊思考、查閱,最終,經過反覆篩選和斟酌,“百柿和順”——既諧音“百事和順”,又寓意豐收百業——這個名字應運而生。
註冊商標,對村民來說是陌生的領域:怎麼註冊?找誰註冊?村裡沒人懂。田佳軒帶著村“兩委”硬是啃下了這塊“硬骨頭”。他與駐村書記一家家地對比商標代理機構的資質、經驗和報價,像做學問一樣嚴謹,同時還去請教其他村有經驗的幹部,最終確定了一家寧夏本地具有代理商標註冊資質的機構,詳細提供了村裡的要求和各類資訊,並向國家商標局提出了新鮮果蔬、番茄醬、醫療保健、醫用營養食物、市場銷售等5類商標申請,均已獲得批覆,屬於和順新村自己的品牌終於誕生。

田佳軒與村幹部、村民代表考察學習產業發展經驗
田佳軒深知,商標只是敲門磚,品牌要闖市場才算真本事。他帶著團隊爭取政府背書,讓村裡的番茄產品入選銀川市“妙選銀川”區域公共品牌名錄,成為22家企業中唯一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還搭上了鄉鎮“大美良田”的品牌順風車。這對一個剛剛起步的鄉村品牌來說,意義非凡。它們如同兩塊金字招牌,為“百柿和順”提供了強大的信任代理。
解決了“名分”和“背書”,接下來是“形象”。過去用塑膠筐裝箱的西紅柿,如今也有了定製禮盒。田佳軒和村“兩委”把品牌包裝和果蔬分揀中心的交易結合起來,專門設計了“百柿和順”“和順吊瓜”等農產品精美包裝盒,改變了過去隨意裝箱、缺乏辨識度的情況,讓西紅柿也有了“高定禮盒”。從田間地頭沾滿泥土的果實,到進入印製精美的禮盒,西紅柿彷彿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的“升級”。這不僅僅是包裝的改變,更是價值感的提升。只要有農產品展銷會,他就帶著產品和村幹部去參加。一次次地介紹、發名片。慢慢地,“百柿和順”的名氣傳出去了,番茄原漿也開始有了訂單,還認識了不少想來採購的客商。品牌的生命力,正是在這樣一次次的市場互動中,逐漸被激發和壯大起來。

田佳軒(左)與村幹部參加展銷會推介“百柿和順”番茄原漿
有了品牌加持,外地大型收購商對村裡的西紅柿更加信賴,採購量不斷增長,這些都化作了老鄉口袋裡的叮噹響。2024全年,從和順新村果蔬分揀中心運往全國各地的西紅柿已超過7萬餘噸,交易額高達2.7億元。這塊剛剛打響的“百柿和順”金字招牌,承載的不僅僅是一筐筐西紅柿的新生,它更承載著和順新村關於產業升級、共同富裕以及鄉村全面振興的更大夢想。

和順新村西紅柿交易市場繁忙景象
當然,和順村的西紅柿產業也面臨著收益模式單一、品牌效益不夠明顯等發展瓶頸……田佳軒不斷學習產業發展知識,和村主任一起與外地客商進行洽談,準備透過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吸引更多農戶參與其中,讓和順新村西紅柿經濟的更多利潤留在農戶手中,留在村集體當中。
田佳軒的人生座標,始於寧夏的西海固地區——這是一個被聯合國認定為“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曾經貧瘠的土地磨礪了他的韌性:從海原縣的初中,到銀川市具有教育扶貧性質的示範高中,再到北京大學未名湖畔,他一步步走出大山,眼界愈發開闊,心卻始終繫著故鄉。
在銀川,我看到了小縣城與外界發展的落差;在北京,我看到了自己與同學視野的鴻溝。
這種雙重差距,像兩股力量,將他推向了一個堅定的方向:回家鄉去,做點有意義的事。
在北大的日子裡,“基層”二字,透過閱讀、調研與實踐,在他心中逐漸清晰。
2016年,進入北大的第一個學期,田佳軒就參加了一次週末到河北的支教活動。那堂課,他本來準備講一些知識,但是在和孩子們深入的交流之後他猛然發現,從山區、從貧困地區成長起來的學生,大多已經不缺乏明亮的教室,缺少的是一個目標,缺少的是努力的方向,缺少的是眼裡的光。臨近本科畢業之際,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報名研究生支教團,體驗一把長期的、地地道道的鄉村支教生活。

田佳軒與支教學校同學們的合照
他所支教的廟爾溝中學位於烏魯木齊市烏魯木齊縣水西溝鎮的南山山麓,也是縣上的唯一一所高中,學校學生大多來自於周邊鄉鎮的哈薩克族農牧民家庭。這裡遠離城市的喧囂,沒有大型商超,更沒有車水馬龍,但學校依舊竭盡所能給予師生最好的物質條件。田佳軒擔任高一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師。學生大都十五六歲,與田佳軒相差不算很大,所以剛來,他就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學生們都喜歡稱呼他為“軒哥”或者“軒老師”。面對語言不通、基礎薄弱的哈薩克族學生,他用自己“從大山走進北大”的故事點燃課堂。“老師,我以後也要去北京!”孩子眼中閃爍的光芒,讓他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更真切地觸控到鄉村發展的深層肌理。
“如果我回到家鄉,是不是也能像在這裡一樣,點亮一些東西?”這個問題,在支教結束後,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他選擇回到家鄉,扎進基層這片“沃土”。

為黨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
品牌攻堅之外,是日復一日、瑣碎而真實的基層治理。
為了儘快熟悉村莊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戶人家,他不辭辛勞地頻繁開展入戶走訪工作。他把整個村子走了個遍,挨家挨戶敲門問候,在走訪過程中認真傾聽村民們的心聲,詳細瞭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和需求,每到一戶,他都用心記錄相關資訊,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田佳軒用他走出來的路,親手繪製了一份詳盡的村莊地圖。這份地圖,不僅是他對村莊地理環境的熟悉成果,更是拉近與村民距離的重要工具。慢慢地,村民逐漸感受到了他的真誠與務實,開始主動向他反映問題,邀請他進屋喝口熱水,和他聊聊家裡的情況。


田佳軒手繪的和順新村分佈圖與網格化管理責任區域示意圖
工作中,田佳軒總是衝在最前面。他帶頭爭取資金修繕道路、建設籃球場,為村民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幫助困難家庭處理醫療保險問題,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事情不算大,卻事事都關係著民生。有一次農貿市場公廁堵塞,汙水倒灌,他和村主任二話不說,扛起工具就去處理。“書記咋還幹這個?”有人在旁邊竊竊私語。他一邊清理一邊回頭笑道:“只要能把問題解決,誰幹都一樣。”


村中道路修繕前後比對
村裡有諸多因突發疾病而導致經濟暫時困難的家庭。為了解決村民需求,他與村“兩委”一次次往返鎮政府,把醫保報銷的條條框框吃透,再掰開了揉碎了講給村民聽,幫著整理發票,提醒注意事項。“哪個醫院報銷比例高”“哪些材料得留好”,他講得仔細,村民聽得明白。繁瑣的流程在他這裡變得清晰,政策的溫暖也因此抵達了最需要的人。

為村裡殘疾兒童聯絡安裝電動輪椅
村裡人過日子,難免有磕磕碰碰。田佳軒常常要應對村裡突如其來的各種小矛盾。初到村裡不久,村民微信群裡,有人因為頻發轉發“水滴籌”的資訊和隊長起了爭執,言辭激烈。田佳軒和村主任放下手頭的事,匆匆趕到當事人家中。他沒急著評判對錯,而是先耐心聽雙方傾訴,然後拿出紙筆,一邊解釋政策,一邊幫著算賬、核對發票,把能申請的救助一項項列出來,清清楚楚交到村民手裡。一番推心置腹,原本激動的情緒慢慢平復,矛盾在理解和具體的解決方案中悄然化解。
老鄉們願意找你,信得過你,這比啥都強。
田佳軒偶爾會這樣感慨。這種被需要、被信任的感覺,讓他覺得踏實。高考結束,他又忙著給村裡的考生和家長講解報考政策,分析學校和專業。看著孩子們收到錄取通知書時的笑臉,他覺得自己的辛苦有了最甜的回報。

田佳軒給和順新村高考應屆生指導填報志願
稱呼的變化是微妙的。從一開始略帶生分的“田書記”,到後來熟稔親切的“小田書記”,這簡單的幾個字背後,是無數次走訪、無數次傾聽、無數次問題解決的積累。“要讓群眾接受你,首先要融入他們的生活。”日子一天天過去,田佳軒的身影出現在村裡的每一個角落,出現在清晨的田埂上,出現在傍晚的農家院裡,出現在村委會調解矛盾的桌前,出現在孩子們升學的諮詢會上。他不再僅僅是一個被組織派來鍛鍊的年輕幹部,而更像是一個被這片土地接納的親人,一個可以隨時被麻煩、被依賴的“家裡人”。
無論是在新疆的講臺,還是在寧夏的田野,田佳軒始終用行動踐行“我在祖國基層”的誓言。他覺得,基層是鍛鍊人的好課堂。他也承認,自己經驗還不夠,有時候想法還不夠活,幫大家增收的法子還得多想。但他沒停下,一直在學,在琢磨,在嘗試。在和順新村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田佳軒正用他的青春與汗水,和村民們一起,澆灌著屬於他們的“百事和順”,也書寫著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篇章。


統籌 | 邱放
編輯|邱放、李思璇
圖片|校友本人提供
責編|張張
稽核|李存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