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底部閱讀原文直達天河大賭場↓↓
https://www.skyriver.com/promotions
↑↑點選獲取超值折扣↑↑
在一束溫潤的聚光燈下,絲綢輕拂,繡線閃耀,旗袍不再只是衣物,而是一段流動的歷史。2025年5月10日晚,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悄然展開一場文化的深呼吸——第十屆舊金山國際旗袍文化月正式啟幕。一場以綾羅綢緞書寫東方美學的盛典,在舊金山的春夜中驚豔綻放。
這是一場用衣袂對話百年的展覽,也是一段跨越地域、語言與時空的文化旅程。

一襲華裳訴千年第十屆舊金山旗袍文化月盛放亞洲藝術博物館 主辦方提供
一件旗袍一段文明的迴音
在本屆活動中,最讓人駐足凝視的,是兩組極具歷史分量的藏品。一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工藝美術大師唐光豔典藏的晚清與民國時期的老旗袍原件。它們曾屬於宮廷貴胄與民國名媛,見證了從龍袍到洋裁的時代變遷,也承載了海派風尚對東方審美的現代詮釋。
從東方宮廷的龍袍復刻,到上世紀海派風韻的館藏老旗袍,再到當代設計師們以非遺工藝打造的現代新中式,百年風華,於一夜之間在舊金山盛放。
“這些老旗袍,每一針每一線,都是時代的語言。”旗風堂創始人沈籽蘇說。
另一組,則是已故著名設計師莊彥軍生前留下的孤品。那是無法複製的藝術遺產。每一寸綾羅綢緞、每一道盤扣走線,皆彷彿在訴說一個民族與美同行的故事。
沈籽蘇說自己是帶著莊老師的未完的夢想一起飛,將有敦煌造景、北魏鳳凰盤扣的手繡旗袍展示在國際大都市的舊金山,是自己的歷史責任。將中國優雅的衣食住行和生活方式呈現給現代中美的都市人是上天的揀選和她的使命。

“旗袍+”:東方審美的現代重構
展覽之外,舞臺之上,旗袍的對話邊界正在被重新定義。
從《似水流年》的舞蹈表演,到“雲裳雅集”的時尚品牌釋出;從華裳領導力大秀,到書法題扇儀式,一系列“旗袍+文化”的融合實踐,喚醒觀眾對傳統美的再感知。在一場走秀中,不同族裔、不同年齡的模特共同演繹現代新中式旗袍,“旗袍”從服飾躍升為身份的象徵、文化的容器。
“每一個環節都在詮釋“旗袍+文化”、“旗袍+設計”、“旗袍+對話”的跨界之美。不同膚色、不同年齡的模特身著改良旗袍,共同演繹一場多元融合的時尚對話。”活動發起人沈籽蘇如是說。
她還在當晚與都柏林市首位華裔女市長鬍欣共同宣佈,“非遺進校園”計劃正式啟動,旨在將中華傳統工藝帶入灣區學區課堂。這一倡議,標誌著旗袍文化從展覽走向教育,從審美走向社群根植。

一襲華裳訴千年第十屆舊金山旗袍文化月盛放亞洲藝術博物館 僑報記者田霞攝
文化的使者:點燈的人
典禮現場也迎來了一場文化的加冕。臺灣設計師袁念華獲“華裳匠心終身成就獎”;旗袍傳播者陳上春獲“卓越貢獻獎”;北京青年品牌主理人唐慧獲“新銳之光獎”。她們是旗袍文化的火炬手,也是新時代“文化出海”的點燈人。
晚會尾聲,一部沉浸式原創劇目《穿著旗袍看世界》將整晚情緒推向高潮。該劇取材於旗袍文化交流團走訪英倫的真實經歷,講述新時代女性以一襲華裳走入世界舞臺、表達自信與優雅的故事。
而當“2025國際旗袍文化大使”加冕儀式登場,幾十位來自灣區及臺灣的女性代表身披華裳共同亮相,成為“讓世界看見中國之美”的象徵時,觀眾席上響起了最熱烈也最感動的掌聲。
十年錦夢遠航未央
從社群到劇場,從學校到國際舞臺,這屆旗袍文化月用十年織就的錦夢,回應當代人對文化歸屬與身份認同的深切渴望。旗袍,也不再只是回憶的符號,而是中華文化在全球舞臺上的弄潮兒。
文化,不在故紙堆裡,而在行動中生花。在這個中美交流緊張、全球文化變局不斷的當下,一場舊金山的旗袍盛典,用東方溫柔回答了世界的躁動。
讓旗袍被看見,被聽到,被記住——正是這群行動者的信念與堅持,讓文化,不再只是展櫃裡的展品,而成為現代三餐四季、衣食住行的日常。


格律傳媒
做有格調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