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俐張震20年後再同框,怎麼長這樣了?

活久見系列又添一。
前幾日,鞏俐和張震在卡地亞晚宴同框,兩個人狀態好到直叫網友驚呼:
「這花期也太長了吧!」
「男神女神怎麼長這樣了?」
「歲月不是殺豬刀嗎,怎麼失靈了……」
要知道,兩人上一次合作電影,已經是20年前王家衛導演拍攝的《愛神·手》了。
晚宴上兩人還重現了當年的經典名場面,小裁縫給華小姐量衣,引發一眾影迷的懷念。
20年的光陰,似乎不曾在兩人的臉上留下印記,反倒為他們的氣質增添了歷久彌香的韻味。
為什麼過去了這麼多年,兩人的氣質依然如此奪目?
當年的人物形象依舊如此經典?

看完他倆才明白,如今全球的「審美降級」真不是開玩笑的。
在「極瘦審美」統治的今天,或許很多人都忘了,中式審美最經典的身材,是珠圓玉潤,豐腴有力量感。
諸多中式審美的服飾,也因此頗具味道。
單說這部電影中,鞏俐就貢獻了極其精彩的「旗袍大秀」。
深藍色旗袍恰到好處地勾勒出她的身形,腰間的亮片則為這份美點綴頗多。
影片中有很多紗材質的旗袍,為的也不是突出什麼直角肩,而是展現絕佳體態下的肩頸美感。
除服飾外,鞏俐的飾品搭配也很有講究。
晦暗的光影中,耳環和戒指成為畫面的中心,僅是一個點就足以點亮氛圍。
在這些裝扮中,含蓄與大方這兩種矛盾的氛圍感卻融合得極好,主角風情氣質中又飽含古典韻味。
這幾乎是鞏俐最拿手的裝扮,她也是記憶中最愛穿旗袍的女明星之一。
當年電影節,一席白色旗袍優雅至極,驚豔不少西方媒體。
而綠色,則把她襯托得像是一顆華美的翡翠。
最簡單剪裁的旗袍,搭配沒有什麼裝飾的大光明發型,明明看起來如此「低調簡約」,氣場卻驚人。
縱使在一眾時尚大牌禮服的襯托下,穿著旗袍的鞏俐依然佔據著絕對視覺中心。
富含力量感的臂膀從來不是「美」的對立面,而是女性力量的展現。
鞏俐這種具有生命力和力量感的美,與中式審美相得益彰,是「地母系美人」,是大氣感的代言人。
這種韻味,是專屬於東方文化下孕育出的魅力。
所以你能看到,她可以盡情演繹不怒自威的皇后,也可以變成最接地氣的農村婦女,或者風情萬種的風塵美人。

就像張藝謀的文學策劃老搭檔曾在書裡描寫鞏俐的那句:
有人把鞏俐形容為「乾淨的性感」。
也許正因她天性上依然有種坦誠和天真的東西,這種魅惑讓人難以抵抗。
《愛神之手》記錄了鞏俐最美的一面,也留下了張震名震影壇的一瞬。
如果說鞏俐是東方美人的代表,那張震則可以稱得上獨一份的東方美學「男色」代表。
在這部電影中,他跟隨著角色的成長,展現了兩種完全不同的氣質。
一面是帶著莽撞的青澀,一面是歷經世事的成熟。
靜默、平和、內斂的外表下,是反差感極強的、猛烈而濃重的情感色彩,難怪有人說他的長相是「於無聲中聽驚雷」。
怎麼概括這種氣質呢?
大概就是人們會被各種酒香迷醉,但最沁心脾的,還得是一杯濃茶。
明明稜角分明的一張臉,淡漠沒有過多表情,但只要開口,卻是一副極為溫和、柔軟的面孔。
這種強烈的反差感、獨特的外形特質,會被各大導演青睞,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了。
畢竟,看著擅長剋制的人情緒「崩潰」,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最愛的情節設定。
曾經網上流傳過他抽菸的一張圖,簡單的一個動作卻已經看出角色的萬千愁緒,直把觀眾掠進畫面中。
後來網上把這種氣質常常稱之為「蠱」,其實不就是因為核心太吸引人。
從楊德昌、王家衛、侯孝賢,到李安,無數華人名導看中這張臉,將其作為電影的核心。
然而,縱使已經得到了旁人難以得到的「肯定」,他依然過著慢悠悠的日子,在每一個作品拍攝期間,做最普通的生活人。
這種性子自帶的波瀾不驚,正是張震氣質的最好概括,也是中式審美中最吸引人的男性特點。
無論是20年前兩人合作的《愛神之手》,還是20年後在卡地亞晚宴的同框。
兩人的美感從不單薄,而是厚重的、豐盈的,彷彿能容納浩瀚天地的包容。
這種外形上的美感,並不全都來自於五官和身材,還來自強大的核心和靈動的審美標準。
沒有白瘦幼審美荼毒久了的單一、畸形,也不是大牌奢物堆砌可以造就的。
誠如當年的陳紅,沒有尖下巴、大臥蠶,每個眼神都如此顧盼生輝,不是停留在照片裡的絕色,而是動態的、富有生命力的美。
還有周韻,每次都只是做一個最簡單不過的髮型、淡淡的妝容,那股子云淡風輕的勁兒卻太吸引人。
就算是少女感,也不會虛弱無力,《金粉世家》裡的劉亦菲,沒有過度追求瘦和幼,而是圓潤飽滿的少女感。
這是中式審美獨有的特質,往外了說是氣血感充盈,往內裡看是鬆弛感拉滿。
男演員亦是如此,就說曾經的黎明,溫文儒雅的氣質簡直是中式審美的完美詮釋。
如今終於明白,為什麼看這些人同框,會如此欣喜。
所謂的「審美降級」,從不是為了貶低如今明星的長相。
我們所遺憾的,不單單是老一輩演技長相俱佳的演員不再常出現在大熒幕;
更多的,是可惜在如今的畸形審美規訓下,我們逐漸失去了對健康審美、對力量感的追求。
單一的審美標準禁錮了大眾的想象力,外在於內裡的矛盾感在審美領域內難尋,這也是為什麼近來宋佳常受關注。
稜角分明的臉,和一雙看淡一切的眼睛,不就是華語電影裡最珍貴的故事感。
多年後才發現,我們以前「吃的是真好」。
期待著更多中式審美的迴歸,重現那些年最珍貴的畫面記憶。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撰文丨姜姜
編輯qko
主編丨眠去
出品丨麥子熟了工作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