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衛生部長小羅伯特·肯尼迪(Robert F. Kennedy Jr.)計劃裁減包括疾控中心(CDC)、國立衛生研究院(NIH)以及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在內的關鍵機構共計2萬個職位。目前已有約1萬人被解僱,其中包括大量主管癌症研究、疫苗與藥物審批、公共衛生和菸草監管的科學家。
隨著美國國內政治緊張局勢持續升溫、醫療預算大幅削減,越來越多的美國醫生正將目光投向北方,考慮前往加拿大工作——而這波“醫療人才外流”中,不乏經驗豐富的資深醫生。
有在多倫多出生長大的醫生,曾經去美國尋求職業夢想,但現在也因為大形勢而考慮“迴流”。
兒科醫生凱琳·金斯伯格(Dr. Karyn Ginsberg)就是其中之一。她在美國從業超過25年,最近卻開始認真考慮搬回她成長的故鄉——加拿大。

“這簡直像是一張黃金門票,”她說。“我身邊的同行們,一個個都在盤算著早日退休或者乾脆搬去加拿大。”
金斯伯格在多倫多出生長大,高中畢業後前往美國讀大學。由於母親是美國人,加上有機會進入紐約的康奈爾大學,她毫不猶豫地選擇南下發展。她的父親當時也從多倫多被聘為曼哈頓的癌症外科醫生,全家人便定居紐約。
過去這些年,她主要在洛杉磯內城區行醫,為弱勢青少年提供兒科服務,深愛著這份職業。
但近年來,美國醫療環境的急劇變化讓她感到心灰意冷:從醫療資金的嚴重削減,到對生育和性別確認醫療的限制,再到疫苗猶疑和科學懷疑主義的蔓延——她說,“美國的醫學正在被政治綁架”。

醫療人才外流:加拿大是“希望之地”
“政治干預早幾年就開始了,但這兩年尤其糟糕。我對科學和醫生在社會中的地位深感憂慮,”她說。
在加拿大各省醫療系統持續人手短缺的背景下,不少省政府和機構正在抓住這波“美國醫生逃亡潮”,加大吸引力度。
金斯伯格表示,她已經聯絡了一家加拿大的醫生招聘機構,對方表示她只要辦妥執照,“明天就能開始工作”。
金斯伯格並不孤單。另一位來自美國東南部、從業18年的內科醫生也向Global News匿名錶示,他也在準備搬來加拿大。
這位醫生透露,在新冠疫情期間,他和同事因支援疫苗接種而遭到死亡威脅,多年來還要與洶湧的虛假資訊作鬥爭,而現在這種情況在特朗普再次上臺後更加嚴重。
“政府停掉了很多醫療資金,連衛生部門官網(如NIH和CDC)上的權威資訊都被刪改過,很多我們需要的資料都找不到了,”他說。
“禽流感、麻疹正在捲土重來,我真的很擔心現政府會繼續讓科學噤聲。如果我倡導循證醫療,是不是下一個就輪到我被查?”
他原計劃搬到另一個州,但如今覺得“美國哪都不能去了”,因此已和加拿大的招聘人員進行了第二輪面試,還收到了移民律師和金融顧問的聯絡方式。

對於金斯伯格來說,回加拿大生活曾是遙不可及的念頭。但現在,她說“這是個真正的選項”。
“我對紐約有很深的感情,有自己的診所,有一群信任我的病人和家屬。但我對現狀實在太失望。”
“幸運的是我沒有太多經濟負擔,可以考慮搬家。但我周圍很多醫生就沒那麼幸運,他們要供孩子上大學,又捨不得病人。”
但加拿大能接住這波“醫療人才潮”嗎?
雖然加拿大的醫生資源緊張早已不是新聞,但要讓這批美國醫生順利落地執業,還面臨制度障礙,比如牌照互認和語言要求等。
不過不少省份,如新斯科舍省、安省、BC省,近年都在加快引進“國際培訓醫生”的流程。如果這波醫生“外逃潮”持續,加拿大或許真的能迎來一批高素質的醫學專業人才。
曼尼托巴省衛生廳長烏佐瑪·阿薩瓜拉(Uzoma Asagwara)對CBC表示,曼省正“熱烈歡迎”在美國失業的醫生、護士和科研人員,目前已與十多位美國醫生展開接洽,並計劃在未來數週啟動完整的招募宣傳。
卑詩省衛生廳發言人也表示將密切關注事態發展,並“盡力為美國同行提供支援”,確保他們能在加拿大繼續從事重要工作。
多倫多的大學健康網路(UHN)也將在週一公佈其吸引頂級科學家的招才計劃。
加拿大前CDC通訊總監凱文·格里菲斯(Kevin Griffis)辭職抗議裁員,他表示:“現在如果需要召開一次緊急公共衛生新聞釋出會,甚至沒有人知道該怎麼操作音響裝置——因為整個錄音團隊也被解僱了。”
資訊來源:https://globalnews.ca/news/11113577/us-doctor-considering-moving-canada/
重要通知!!
超級生活啟用新公眾號!
你可能還沒關注!
點下方進新號關注,不錯過加拿大任何新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