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大被砍4億美元,特朗普“斷供”高校!抄底進藤校的機會終於來了?

近期,作為藤校之一的哥大,失去了近4億美元的聯邦撥款,引發留學圈熱議。
哥倫比亞大學作為一所自由派院校,只能說特朗普這一刀砍得並沒有太出乎意料。此次事件對其影響並不意外:其他的哈佛耶魯等太顯眼,而哥大作為藤校,足夠有名,實力也強。將這一刀砍向它,也能算得上是“殺雞儆猴”,起到警示作用。
早在幾個月前,很多人就已經預測過,特朗普與常春藤盟校之間的角力可能在這四年都不會消停。
從第一刀科研經費削減,到第二刀DEI(多樣性、公平性和包容性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下文簡稱DEI)調整,從布朗大學財政緊張到耶魯擴大招生規模,這四年之間的風雲變幻決定了很多人的未來走向。在這特殊時期,有人認為此時正是進入頂尖學府的絕佳時機,投資回報更為可觀;也有人說由於院校資金短缺,各個大學將會進行擴招,藤校門檻會隨之降低。那麼這些說法是否屬實呢?
別急,小編這就來和大家細細分析一下!
一、美國大學的資金來源
  • 捐贈資金及其投資收入
  • 附屬醫院營收
  • 政府資金支援
  • 學費收入
  • 橫向資金(主要來自企業的科研經費)
美國各大高校每年都會公開財務資料,自去年以來,多家媒體例如福布斯等,就在持續關注大學的財務狀況,引發了很多大學即將“倒閉”的傳聞。
大約在3個月前,布朗大學在校報上披露,學校目前面臨4600萬美金的財政赤字,雖僅佔年度預算的3%,但如果不能及時調整,預計明年將攀升至逾超9000萬美金,會對學校運營造成重大沖擊。
這時候肯定會有同學想問,美國大學讀本科每年的收費都往10萬+美元奔了,怎麼還會陷入資金困境呢?
我們可以在布朗大學找到答案。
據《先驅報》披露,布朗大學的財政赤字主要原因在於它的戰略轉型。相比起一所傳統的文理學院,布朗大學更想把自己定位為一所全球領先的研究機構。這一戰略調整使它的學術重心與科研機構相似,但財務結構卻仍以本科教育收入為主,沒有及時去最佳化資金運作模式,從而導致了赤字出現。
布朗大學高層指出,對本科的投入沒有減少,同時助學金增長及薪資上調是導致財政赤字的主要原因。
常春藤盟校成員作為非營利組織,對本科教育的投入基本上都是‘’虧錢“的。
縱觀哈佛大學的財政結構,核心收益源於基金投資的回報,過去十年間,這種模式已成為各大藤校的主要經濟支柱,貢獻了校方總收入的近40%。此外,企業資助在各院系中也佔據重要地位。
而在商學院,法學院,設計學院等昂貴學院,學費就成了核心收益,橫向資金(灰色)佔比普遍偏低。
這些高校的捐贈資金池規模都非常大(以下單位為美元):
面對哈佛415億、耶魯405億、斯坦福365億的鉅額資金,年息收益已接近10億美金。
但在眾常春藤中,賓夕法尼亞大學卻是個例外。
賓大的捐贈資金僅有109億,如果僅靠利息的話,絕對是難以維持的。所以他與芝加哥大學的收入主要來源相同,附屬醫院才是他們的收益核心;賓大附屬醫院在2023年,就淨賺87億。
另外,高得離譜賓大學費也貢獻了總收益的10%。
二、財政危機在即
回到我們前文所說的,哥大上週直接被砍了4億美元的預算。而被砍的原因,不是為了削減科研費用或者DEI專案違規,僅僅是因為沒能有效處理針對猶太學生的騷擾問題。
在過去,美國頂尖學府依賴聯邦機構充裕的研究撥款,既促進了世界級科研專案的開展,也維持了院校的整體運作。然而,當前經費的不穩定性迫使這些知名高校縮減開支,實施應急方案。包括斯坦福、MIT、賓夕法尼亞大學及西北大學在內的多所院校紛紛採取暫停招聘、減少支出及重新考量招生策略等措施。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科研預算縮減的影響只限於在實驗室和教授中,但其實這其中的影響遠超大家的認知。經費削減或將引發本科教育資源短缺、助教職位縮水、實驗設施停運,學費攀升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所以說財政緊縮可能重塑頂尖院校的競爭態勢。
那麼此次事件波及哪些院校?對在讀學生會有影響嗎?這場動盪將持續多長時間?心儀學府能否保持其教育資源與教學水準?
三、哪些名校受到了影響?
1、斯坦福大學
斯坦福校方近期公佈了暫停職員招聘的決定。校領導Jonathan Levin與副教務長Jenny Martinez於2月26日釋出宣告,指出受NSF與NIH經費波動影響,以及未來捐贈基金可能承擔更重的稅務,校方必須縮減開支以維持應變能力。雖然部分關鍵職位可能破例開放,但名額將嚴格控制。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招聘限制不涉及教授團隊、臨時僱員及學生工作者。
2、康奈爾大學
康奈爾校方釋出公告,實施為期四個月的崗位招聘暫停措施,以應對潛在的財務風險。代理校長Michael Kotlikoff強調,為防範聯邦科研經費縮減及捐贈收入波動帶來的影響,校方正進行預算最佳化。各部門被要求壓縮支出,具體措施包括精簡差旅及活動經費,同時透過機構重組提升運營效能。
3、賓夕法尼亞大學
賓大因聯邦科研撥款縮減,要求各院系大幅縮減研究生錄取規模。以佩雷爾曼醫學院為例,其2025年博士招生計劃將削減近35%。這個決定引發了強烈的反對,22位系主任集體發聲,指出這將危及教育質量、科研程序以及損害校方聲譽。
4、麻省理工學院
MIT預估將損失近一億美元的聯邦資金,針對這個情況,MIT決定暫緩非教職員工的招聘,直到另行通知,特殊情況可特批。
5、西北大學
西北大學實施三項財務應急方案:人事招聘、薪資調整及額外付款將接受嚴格審查,僅批准與教學科研相關的必要開支;非人事經費縮減10%;金額超2.5萬美元的專案須經副校長與財務總監雙重審批。
校方指出,此舉源於教育經費與捐贈款項受限、人力成本攀升及NIH科研撥款可能縮減等現實困境。西北大學高層坦言,此決策雖波及校園整體運作,但這是維繫學校長遠發展的必要之舉。
此外,範德堡與南加州大學研究生招生曾短暫縮減,現已恢復常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生物科學專案因經費限制,削減了超三成招生指標。
四、會對本科產生什麼影響
儘管當前特朗普政府舉措對高等教育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師資引進與研究生專案資金層面,但其引發的財政壓力正產生更廣泛的影響。例如隨著研究生規模縮減、科研經費削減及院校預算緊縮,可能會導致課堂規模變大,課程或專業被砍等風險。
但是小編想說的是,面對財政緊縮與政策變動的雙重壓力,我們不必過度悲觀。作為美國頂尖高校,抗風險能力是他們絕對具備的能力。最重要的是,這些頂尖大學不是隻依賴聯邦撥款作為唯一資金來源。他們不僅具備豐厚的校友捐贈資金,還擁有堅實的財務體系,能夠為教育質量提供有力保障。透過科學的預算管理和資源整合,絕大多數院校能夠有效緩解外部環境變化,控制財政變化對教學活動的衝擊,確保教育品質維持在較高水準。所以同學們並不用過於擔心。
但這些變革,在某種程度上,也提醒著我們在挑選院校時要全方位考量,不能只著眼於名次與學科設定,更是評估學校的財務健康度、學術資源持續性及潛在的政策變動。應對變局時,保持策略彈性,把握機遇,才能在這些一流高校中收穫優質教育。
而隨著資金縮減,各大高校也都開始尋求解決辦法破局。比如我們在之前的文章提到的耶魯大學率先進行了擴招。那麼其他美國高校會不會效仿這個操作,以此應對財務壓力呢?這個答案,也馬上將要在這個申請季揭曉了!
留學申請有疑問?
想知道你的背景如何規劃申請名校
快掃碼新增常青藤申學小助手
預約免費【1v1申學定製規劃】吧👇
申請路上並不易,奧運冠軍來助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