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師:iPhone在美售價或大漲250%

美國特朗普政府為推動製造業迴流美國,揮舞起加徵關稅的大棒,這一政策對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的iPhone而言,堪稱一場 “成本海嘯”。
蘋果手機製作一部成本約580美元,在美方宣佈對華加徵所謂 “對等關稅” 後,稅額大幅增加,高達296.86美元。
若按Wedbush Securities分析師艾夫斯所言,要在美國完全製造 iPhone,蘋果需複製亞洲複雜的製造業生態系統,屆時售價或飆升至約 3500美元,相較目前約1000美元的價格,漲幅直逼250%。
要知道,iPhone的生產是一個龐大且精細的全球化產業鏈。
從核心晶片來看,蘋果自主設計,臺積電負責代工製造;記憶體晶片由三星、SK 海力士、鎧俠等供應;OLED 螢幕來自三星、LG、京東方;感測器、連線晶片等有博通、高通、意法半導體等諸多供應商;玻璃則常由美國康寧提供;還有日本的精密被動元件、索尼的光感測器等。
而中國,在iPhone的最終組裝環節扮演著核心角色,富士康、和碩、立訊精密等企業承擔著關鍵任務,近年來,中國在電池、結構件及部分模組供應方面的作用也逐步提升。關稅政策的影響,絕不僅僅侷限於組裝階段,而是如同漣漪般,波及整個供應鏈網路。
面對洶湧而來的成本壓力,蘋果陷入兩難困境。
若維持現有售價,利潤空間將被嚴重壓縮,進而影響公司運營及投資者信心,畢竟自特朗普政府實施 “對等關稅” 政策以來,蘋果股價已連續三個交易日重挫,累計跌幅超19%,市值縮水6380億美元。
可若大幅漲價,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在美國競爭激烈的智慧手機市場,無疑是一場冒險。
為緩解成本壓力,蘋果也在積極尋找出路。比如,與電信運營商合作,降低換購補貼、縮減以舊換新折扣,或者取消部分贈品,試圖以此隱性漲價。
但這些策略猶如雙刃劍,稍有不慎,便可能引發消費者不滿,損害品牌形象。蘋果或許還會要求臺積電、富士康等供應商讓利,透過 “砍價” 降低零部件採購成本,然而,這又會加劇供應鏈企業本就緊張的利潤危機。
對於美國消費者而言,iPhone 售價若真大漲 250%,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原本花費1000美元左右便能入手的iPhone,價格一旦飆升至3500美元,多數普通消費者恐怕只能望 “機” 興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