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恐慌:俄羅斯正在北約邊境悄悄擴軍

前天《華爾街日報》發文披露:俄羅斯正在北約邊境悄悄擴軍,重建軍區、儲備兵力、強化基礎設施,意圖借軍事手段重塑歐洲安全格局。特發上來供大家參考借鑑,立場不同,請注意甄別。
讓歐洲恐慌的俄軍動向:普京悄然加強對北約邊境的軍力部署
當全球目光都聚焦於烏克蘭戰場時,歐洲一些國家卻開始恐慌:俄羅斯軍隊正在歐洲邊境的其他地區悄悄進行更加深遠的軍事部署。
在距離芬蘭邊境約160公里的俄羅斯城市彼得羅扎沃茨克,俄軍工程部隊正在擴建軍營。據克里姆林宮計劃,這裡將設立一個新的軍區司令部,未來將容納數萬軍隊。
這些士兵中許多目前仍在烏克蘭前線作戰,但根據西方軍事與情報機構的判斷,他們未來將成為俄羅斯與北約潛在對峙的中堅力量。為此,俄羅斯正在擴大徵兵規模、加強武器生產,並加速邊境鐵路的升級建設。
曾在1940年劃分領土給蘇聯的芬蘭,長期避免與莫斯科發生直接對抗。但自俄烏戰爭爆發後,芬蘭正式加入北約,並迅速在邊境加裝電子監控與鐵絲網,加強防禦。
特朗普則一再淡化俄羅斯對烏克蘭以外地區的野心。他呼籲烏克蘭接受停火協議,同時尋求恢復美俄關係。今年2月,當被問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關於“若美方減少對北約支援,俄方可能攻擊北約”的警告時,特朗普回應:“我完全不同意,一點都不同意。”
北約組織去年在芬蘭北部舉行的軍事演習,加劇了其與俄羅斯邊境的緊張局勢。照片:喬納森·納克斯特蘭德/法新社/蓋蒂圖片社
不過,俄羅斯國內的軍事分析人士則認為,芬蘭邊境的軍力部署正是克里姆林宮為應對未來與北約衝突做準備的一部分。
總部設在莫斯科的戰略與技術分析中心主任魯斯蘭·普霍夫表示:“當部隊從烏克蘭前線撤回後,他們面對的就是一個他們視為‘敵人’的國家。過去十年的戰略邏輯非常清晰——我們預計與北約將發生衝突。”
俄羅斯官員在公開場合釋放的訊號並不一致。去年底,俄國防部長安德烈·別洛烏索夫在一場會議中強調,俄軍必須為與北約的衝突做好準備。而普京則在同一場合聲稱,是西方在“恐嚇自己的民眾”,緊張局勢的根源在於北約本身。
為加強在北約東翼的軍事存在,普京已下令將軍隊總規模擴大至150萬人,高於俄烏戰爭前的100萬人。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軍費開支已由戰前的GDP佔比3.6%升至今年的6%以上。相比之下,美國去年的軍費開支為GDP的3.4%,歐盟國家平均為2.1%。

武器生產激增,戰力恢復超出預期

歐洲軍事官員指出,軍費大幅增長推動俄羅斯軍工企業產能全面爆發,許多軍工廠已擴建生產線並新建廠房。
根據西方情報估算,2021年俄軍T-90M主戰坦克年產量約為40輛,而現在接近300輛。芬蘭一位高階軍官透露,這些坦克幾乎沒有被運往烏克蘭前線,而是儲存在俄羅斯本土,可能為未來衝突準備。
T-90M主戰坦克生產量急劇上升。照片:尤里·科切特科夫/EFE/ZUMA PRESS
今年俄羅斯的火炮與彈藥產量預計將增長約20%,無人機的技術水平與生產規模也有顯著提升。
“俄羅斯軍隊正在以遠超外界預期的速度重建和擴張。”美國駐歐軍司令克里斯托弗·卡沃利在本月的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事實上,這支在戰爭中承受重創的軍隊,現在比戰爭爆發時規模還要大。”
丹麥情報機構在2月的報告中警告稱,如果俄羅斯認為北約軟弱,可能在五年內在歐洲發動大規模戰爭。西方軍方普遍認為,若烏克蘭停火,俄軍恢復戰力的速度還將更快。

北約應對:修戰壕、撤條約、備防線

面對俄方的擴軍,一些北約成員國已開始強化邊境防禦。例如,波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與立陶宛退出了禁止殺傷人員地雷的國際公約,並沿邊境構建“龍牙”反坦克障礙物和戰壕。
波蘭國防部長科西尼亞克-卡米什在採訪中直言:“我們時間不多了。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強大的聯盟、強大的指揮體系和裝備精良的部隊。”
西方官員指出,俄羅斯近年來在歐洲實施的秘密行動也顯示其有意破壞西方穩定、報復其對烏克蘭的支援。據傳,俄軍情部門曾策劃在DHL運輸飛機上安放燃燒裝置、暗殺德國軍火商CEO。
一位歐洲情報官員表示,俄羅斯可能會嘗試入侵某個小型北約國家以測試聯盟團結度,例如俄羅斯族人口較多的愛沙尼亞。
不過,俄羅斯要真正具備與北約抗衡的實力,仍需依賴戰後部隊的全面重建。雖然戰爭削弱了俄軍的軍官體系,但也帶來了實戰中對“精準打擊”的經驗積累。
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俄羅斯問題專家邁克爾·科夫曼指出:“若你問俄軍多快能在波羅的海國家發起一場小規模軍事行動——答案是很快。”他認為,波羅的海國家正在預估“戰爭後兩到三年內”的風險;若是全面戰爭,那時間表可能是七至十年。

軍事復興:普京借歷史遺產重塑歐洲地緣格局

幾個世紀以來,強大的軍事力量一直是俄羅斯躋身歐洲列強的核心支柱。從擊退拿破崙到戰勝希特勒,俄軍多次在關鍵歷史節點上扭轉局勢。蘇聯參戰改變了二戰程序,並直接奠定了冷戰格局。
普京正是借用這種歷史榮光,為其對烏克蘭的戰爭辯護,並試圖重新奪回俄羅斯在歐洲的影響力,尤其是在烏克蘭等前蘇聯國家紛紛倒向西方之後。如今,俄羅斯似乎正押注於:透過在北約邊境擴大軍力部署,迫使西方不得不重新與“更強大的莫斯科”對話。
“俄羅斯和歐洲必須重啟對話,而且前提是彼此清楚認識到各自的能力和一個基本事實:我們是敵人。”——莫斯科高等經濟學院歐洲與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瓦西里·卡申(Vasily Kashin)這樣指出。
為了將軍力集中到西部方向,克里姆林宮去年重組了國內軍事區劃,設立了以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等核心城市防禦為重心的新軍區。
在莫斯科軍區,俄軍正將其軍事道路與鐵路運輸網路與鄰國白俄羅斯整合。白俄羅斯是俄羅斯最親密的盟友,也是入侵烏克蘭初期的前線跳板。
未來大部分擴軍行動將集中在列寧格勒軍區,該軍區正面波羅的海三國及芬蘭。根據西方軍事與情報部門的訊息,小型旅級部隊將擴編為接近萬人規模的師級部隊,兵力幾乎翻三倍。
芬蘭國防部戰略副總參謀長努爾米少將(Sami Nurmi)指出:“無論俄軍在戰術或作戰層面如何嘗試創新,歸根結底,對他們來說,兵力規模才是最重要的——最後比的還是人多。”
為容納不斷增加的兵力,俄羅斯計劃在彼得羅扎沃茨克及周邊新建營房、訓練場,並升級彈藥庫與鐵路系統。
去年12月,俄國營電視臺播出了一支紀念閱兵影片:約100名士兵在彼得羅扎沃茨克市中心列隊行進,慶祝一支蘇聯時代的鐵路工程旅被正式“復建”。“你們是第一批覆活的部隊。”卡累利阿地區專員安德烈·阿爾喬莫夫(Andrei Artyomov)對士兵們說。
據芬蘭黑鳥小組(Black Bird Group)分析師埃米爾·卡斯特赫爾米(Emil Kastehelmi)介紹,俄羅斯新建的基礎設施包括武器倉庫和士兵宿舍。鐵路正在芬蘭、挪威邊境及聖彼得堡以南朝愛沙尼亞方向鋪設,現有線路也在同步擴建。
俄羅斯在歐洲邊界沿線地區擴建了鐵路線。2023年末,挪威附近摩爾曼斯克地區的一條新鐵路線。照片:TASS/ZUMA PRESS
“俄芬邊境大約有十幾個點可以供機械化部隊越境通行。”芬蘭國防大學教授、俄軍問題專家庫科拉少校(Juha Kukkola)提醒道,“如果你看到他們在建設新的鐵路終點站或翻修舊站,那就值得密切關注了。”
為容納更多駐軍,俄國防部還宣佈,將翻修聖彼得堡一座19世紀的老舊軍醫院。

徵兵潮與“軍事新貴”

近幾個月,俄羅斯的徵兵數量顯著上升,主要得益於聯邦與地方政府推出的大額一次性簽約獎金。有些地區給出的獎金高達2萬美元,相當於普通人一整年的收入。
“這些一次性簽約金如今非常可觀,遠超許多人的年薪水平。”芬蘭央行新興經濟研究所所長伊卡·科爾霍寧(Iikka Korhonen)指出,該機構長期追蹤俄羅斯經濟動態。
據美方估算,目前每月有約3萬人在俄境內應徵入伍,較去年夏天的2.5萬人有所上升。部分東歐情報機構則認為,這一數字現已增至每月約4萬人。
歐洲情報評估指出,新增兵力不僅緩解了烏克蘭前線的輪換壓力,也使得俄軍能在本土訓練和部署全新的作戰單位。
俄羅斯軍事學員在列寧格勒地區的Lebyazhye接受訓練。今年徵兵人數有所增加。照片:TASS/ZUMA PRESS
為了進一步促進徵兵,俄聯邦及各地政府還提升了對退伍軍人及家屬的福利,並安排現役士兵參與地方議會、甚至進入國家議會。
“我們正在目睹一種新型軍事精英階層的形成。”愛沙尼亞波羅的海防務學院的俄羅斯問題專家戴維斯·彼得雷蒂斯表示。“未來俄羅斯在兵員補充上不會遇到太大困難。”

裝備傾斜北約方向,烏克蘭前線用舊貨撐場

俄羅斯正在根據新增兵力調整武裝力量重建計劃,優先將新裝備配發給部署在北約邊境的新部隊。相比之下,烏克蘭前線主要使用的是蘇聯時代翻修過的老舊裝備。
“近來我們極少看到新制造的戰車被部署或在戰場上被擊毀。”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資深研究員達拉·馬西科特(Dara Massicot)指出,她曾撰寫有關俄軍重建的研究報告。
預計今年稍晚,俄羅斯將在年度戰略軍演中首次對外展示這項軍改的初步成果。今年的演習代號為“西方(Zapad)”,將集中在靠近北約邊境的地區進行。
駐守北約東翼的軍事官員認為,這場演習的核心目標不是實戰演練,而是透過軍事展示向歐洲釋放威懾訊號。他們指出,不論烏克蘭停火談判進展如何,克里姆林宮都希望向歐洲表明:俄羅斯仍是不可忽視的地緣力量。
“只要你回顧彼得大帝以來的俄羅斯軍事史,就會理解他們為什麼認為自己應當在歐洲安全事務中擁有一席之地。”芬蘭國防大學的庫科拉少校表示。
“他們曾打敗拿破崙後進入巴黎,也在擊潰納粹後佔領柏林,”他說,“我並不認同他們的邏輯,但我理解他們為何執意要改變歐洲的安全架構——他們正藉助軍事力量強行介入。”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