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受氣的美國軍工巨頭

為防止不可抗力因素導致的失聯,歡迎大家加我的個人微信好友。

語音技術來自訊飛有聲
談到美國軍工巨頭,在普通人眼裡都是仰望的存在。
因為美國主要政治家族在軍工企業都有入股,所以美國軍工巨頭對於美國政壇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甚至對全球局勢也能算是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但是,就算是如此牛逼的勢力也有夾縫中憋屈受氣的時候。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8月29日,美國雷神公司因為違規行為被美國國務院罰款2億美元。
這還不是孤例,我查了一下,另一家軍工巨頭霍尼韋爾在5月也被美國國務院罰款1300萬美元。
那麼這些軍工巨頭為什麼會被美國國務院處罰呢?
順著這個脈絡梳理,我發現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2022年佩洛西竄訪事件之後,我國開始對美國軍工企業實施制裁,但是這個制裁卻是大有玄機的——
不特別細心可能根本就無法發現其中的玄機。
比如,對美國大型軍工企業,以洛馬公司為例,我們是怎麼制裁的呢?
——凍結該公司在我國各種財產;
——對洛馬公司高管實施制裁,禁止我國組織與個人與這些高管進行交易與合作。
這是第一種模式。
然後就是通用公司,這是進入不可靠實體清單(2023年洛馬與雷神也被納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具體制裁是
——禁止該企業從事與中國有關的進出口活動;
——禁止該企業在國內新增投資;
——禁止該企業高管入境。
——不批准並取消上述高管在中國境內工作許可、停留或者居留資格;
這是第二種模式。
最後就是一些美國軍工小企業,9月18日我國對9家美國軍工企業實施制裁:
——凍結在我國財產;
——禁止我國組織與個人與其進行交易、合作。
這是第三種模式。
大家注意到前兩種模式與第三種模式的微妙區別嗎?
簡單地說就是:
第一模式,我們並沒有禁止國內組織與個人與該公司進行合作,只是要求籤署合作協議的時候,不能出現該公司高管的名字。
第二種模式,其實也沒禁止國內組織與個人與該公司合作,只是該企業不能直接從我國進出口產品,國內企業完全可以將產品運輸到境外,再交付給該企業。
第三種模式,就是直接禁止相應企業與國內組織與個人合作,沒有開任何口子。
現在問題來了,為什麼我國對美國不同軍工企業制裁會有上述區別?
為什麼會有第一第二種模式,甚至都不禁止這些軍工巨頭與我國組織與個人合作?
以上不同的制裁模式其實與上述企業被美國國務院罰款有關。
為什麼雷神與霍尼韋爾會被美國國務院罰款呢?
原因就是這些企業居然向中國交付敏感的資料與圖紙。
比如霍尼韋爾就承認,在過去7年內向中國發送了多份技術檔案,其中就包括洛馬公司生產的F35\F22戰機零件圖紙。
那麼這些美國軍工巨頭為什麼向中國交付如此敏感的技術圖紙呢?
原因大概是這樣。
2017年川普擔任美國總統之後,總覺美軍軍費太高,所以就找到洛馬砍價。
洛馬沒辦法就找到分包商霍尼韋爾壓價,霍尼韋爾面對上游的甲方壓價。
於是輕車熟路(據說從2015年開始一直這麼幹)找到一個價廉物美的分包商。
這個分包商就在中國。
所以,為什麼霍尼韋爾會向中方傳輸敏感的技術檔案?
因為你要找分包商生產所需的零部件,自然要給分包商傳送相應的技術資料。
雷神公司相比霍尼韋爾膽子更大,不僅向中國分包商交付敏感資料,甚至還出口可能是敏感的軍工產品。
所以美國國務院對雷神罰款是2億美元,而對僅僅只是交付敏感技術檔案的霍尼韋爾只罰款1300萬美元。
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麼我國對美國軍工企業制裁時會有微妙的區別。
我們不能一刀切切斷洛馬、雷神這些軍工巨頭找中國分包商的路徑啊!
維持這個渠道,一方面讓我們可以掌握美軍軍事裝備詳細技術指標,另一方面還可以讓美軍對我們製造業形成依賴。
真到了中美攤牌掀桌子的時候,我們再來個釜底抽薪才是殺手鐧。
更絕的是,之前,我們對著幾家軍工巨頭做出上百億美元的罰款處罰,但是這幾家企業至今都未交付付款,這就留下了未來秋後算賬的把柄。
現在美軍自己統計的資料是,目前美軍裝備大致有40%零部件來自於中國。
說實話,按照這個現狀,不管華盛頓的政客怎麼瘋狂,真到要掀桌子的時候,美軍與美國軍工巨頭第一個跳出來不答應。
所以,目前美國這些聲名赫赫的軍工巨頭這幾年因為中美博弈其實也是兩頭受氣:
因為向臺灣賣軍火被中國政府制裁,因為找中國分包商又被美國政府罰款。
對於華盛頓一票反華政客而言,對於美國軍工拉胯的現狀估計也是頭痛不已。
你要讓美國軍工巨頭去“中國化”,估計就要大幅度提高軍費預算。
如果要控制軍費預算,就很難控制這票膽大包天的軍工企業去找中國分包商。
美國將中國視為最大的競爭對手,現在的情況居然是美軍主要軍事裝備至少40%零部件都要找中方生產——
這算個什麼事?
無獨有偶,2022年美國洛馬公司生產的F35戰鬥機因為所謂的“技術更新3”硬體與軟體的問題,整整一年沒有交付一架飛機。
2023年7月洛馬公司恢復交付之後,到2024年9月,才勉強交付了36架F35戰機。
按照洛馬公司F35專案主管的說法,這批交付的戰機預計要到2025年才能達到作戰能力——
也就是說,2023年—2024年這批交付的戰機其實也是不成熟的產品。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洛馬公司在2022年—2024年對F35戰機的生產能力大幅度下降?
聯絡到從2022年開始,美國政府一直在推動美國軍工“去中國化”,那麼有理由相信:
有很大可能是2022年之後洛馬公司在供應鏈強行去中國化之後根本找到不到能夠替代的“分包商”。
產業鏈可以外包的美國軍工企業還算是好的,美國軍工造船企業更為拉胯——
因為產業鏈不能外包,所以美國軍工造船業效率低下到令人髮指的地步。
光是簡單的船隻維護保養基本時間就要好幾個月甚至一年以上。
由於美國軍工造船業的拉胯,導致美軍號稱有11個航母戰鬥群,現在真正能出動執行作戰任務的只有2個而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