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世上沒有六邊形戰士,只有“跛腳”的強者。
你還記得春晚上那些扭秧歌的機器人嗎?
不僅顛覆了全世界的認知,也讓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幾乎一夜成名。
然而,你不知道的是,這樣一位在大眾想象中的“天才”,身上卻藏著很多令人深思,甚至是顛覆認知的東西。
王興興在沒有成名前,一直是傳統思維裡的“差生”,雖然他動手能力超強,小學就能拆解鬧鐘、收音機,初中就能做出微型渦輪噴氣發動機。
但這在傳統教育體系中,那就是“不夠完美”。他考試時常被扣分,更糟糕的是他的英語,中考時因為英語拖後腿,他以倒數第一勉強考入普通高中。
高中三年他參加幾百場英語考試,大概只及格過3次。考研時,又因英語單科未達標被浙江大學拒之門外。他的英語老師多次對他父母說:“你的孩子太笨了。”
但王興興的父母,並沒因此打壓他,也沒強迫他放棄機械愛好,把所有時間都花在補英語上。
王興興自始至終,沒在不擅長的短板徒勞掙扎,而是選擇無限拔高自己的長處。
英語拉低分,他就把數理化考到近乎滿分,最後也考上了不錯的大學。因為英語被浙江大學拒絕,他就去上海大學,繼續研究自己喜歡的機器狗。
快畢業時機器狗還沒做完,他主動申請延畢,最終憑藉出色的研究成果,獲得上海機器人設計大賽二等獎,贏了8萬塊獎金,拿到宇樹科技的第一桶金。
而王興興的“電機直驅方案”是一個冷門技術方向,但他就盯著這一個方向發力,硬生生繞開主流液壓驅動路線,將人形機器人成本降低90%。
他不需要成為全能工程師,只需在一個方向做到頂尖,就能重構整個機器人產業。
如今他出國接受採訪依然用中文,但這位在傳統評價體系中被視為“不夠完美”的學生,研發出了比波士頓動力更早的電驅方案,創立了估值超百億的宇樹科技。
他們的四足機器人,2023年佔全球市場銷量的69.75%。
曾經以為英語不好就完蛋了,但後來發現,英語的短板並沒有阻礙他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彩。
試想一下,如果當年王興興的父母強迫他補習英語、刷題提分,今天的宇樹科技或許根本不存在。
那個對機械痴迷的少年,可能早已被“標準化”的模具壓制成一名平庸的上班族了。
王興興的故事讓我突然意識到,很多人都陷入了一個教育誤區:
長久以來,我們的教育似乎過於強調補齊短板,把每個孩子,都培養成面面俱到的全才。
但真正智慧的教育恰恰相反,它是盯緊著一個方向,無限去拔高孩子的長板。
說完王興興,再說最近很火的導演餃子。王興興從小對機械痴迷,餃子從小瘋狂迷戀動畫。
雖然沒上過培訓班,但他畫的一手好畫,很多人都說他的畫有靈氣。
可他的父親是一名放射科醫生,母親是醫院保管室的管理員,出生在這樣家庭,他遵循父母期望,去讀了藥學專業。
但學醫的幾年,餃子始終悶悶不樂。
晦澀的醫學知識,不是他喜歡擅長的。如果他逼著自己繼續從事不喜歡的藥學工作,那世界上最多也只會多一個藥師,又或是一個按部就班、庸庸碌碌的打工人。
但這不是他的夢想,經歷一番掙扎後,他還是決定“棄醫從畫”,選擇自學動畫軟體,做自己擅長、熱愛的事情。
畢業後他去一家動畫廣告公司實習,但只工作了一年,他就辭職宅在家裡創作動畫,在旁人眼中,好不容易培養出來的孩子躲在家裡啃老、不務正業,可以說是“大逆不道”。
但他的母親,雖然每月只有1000塊退休金,卻仍選擇默默支援。整整3年餃子幾乎足不出戶,電腦裡存著367版被否決的劇本。
但因為足夠熱愛,所以能一直堅持下去。
2008年,《打,打個大西瓜》橫空出世,他用了3年零8個月做出了16分鐘的短片,在海內外橫掃30餘個獎項馮小剛在現場向他發出邀請:“希望有機會和你合作”。
7年之前,餃子導演就很有名了。
但他並沒有停止對“動畫宇宙”的探索和突破,正是出於這種純粹的熱愛,讓他似乎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後來他的故事被彩條屋的CEO聽到,才有了策劃,做轟動全國的《哪吒》電影系列。
如果他“補齊短板”當一名醫生,就不會有每天為了動畫廢寢忘食研究的16小時,不會有《哪吒2》裡,2億個自主運動的角色,更不會有中國動漫百億票房的突破。
為什麼我今天要說:將來的教育,比拼的不是補全短板而是發揚長處?
我想舉一個例子:前幾天,餘杭區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杭州靈伴科技的創始人祝銘明發言。
他沒有帶發言稿,也不是事先背好稿子,而是他的發言稿就藏在他佩戴的智慧眼鏡裡。
這個82克重的眼鏡,能直接顯示你的發言稿用手上的戒指就能翻頁。還能同時顯示三個小程式,翻譯80種語言……
這代表什麼?將來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你曾經拼命補習的短板。很可能會被AI輕鬆替代。
不會英語又怎樣?有同傳耳機和眼鏡。不會背課文又怎樣?上班了基本用不著。數學算不明白又怎樣?計算器比人更快更準。
這些曾花大量時間精力,去拼命補足的考試短板,在未來的競爭中,根本不會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
反而是你無限去拔高的長板,將來不可能被AI替代。
正如俞敏洪所言:以高考為核心,面面俱到且門門優秀的死記硬背和內卷式教育,已無法適應時代發展。
未來社會需要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高分機器”,一個“很平均的普通人”。
那麼,未來真正能有所建樹的是什麼樣的人?
第一:專注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人
宇樹科技王興興,花了13年做機器人,迭代了上百版驅動方案,才將四足機器人做到行業頂尖。
餃子導演專注在動畫製作上,為哪吒的形象改了100多稿,申公豹變身5秒鏡頭磨了兩個月。
他們的成功本質上就是“專注力”的勝利。
前些年有個詞叫“斜槓青年”,呼籲大家廣泛涉獵什麼都要學。
受此影響,家長也要求孩子學樂器、練書法、攻數理、鑽語言……在各個領域都能有所建樹。
可孩子們呢?忙碌於各種興趣班、輔導班之間,看似十八般武藝樣樣皆通,然而沒一項能夠達到精通。事實上,什麼都擅長的人,往往什麼都不擅長。
在未來隨著各行業的精細化、專業化程度不斷加深,什麼都會一點的人不缺,真正稀缺的是那些:
在某個行業深挖下去,把某個領域做到極致的人。
第二:被熱愛驅動的人。
做出《黑神話悟空》的馮驥,大學讀的生物醫學工程,但因為沉迷魔獸世界,太喜歡玩遊戲了,在看到遊戲製作慢慢變味時,他帶著憤怒開始做遊戲,這才有了後來的《黑神話悟空》。
王興興也一樣,他從小動身能力就強,對機械極度熱愛,近乎痴迷的研究,這才有了後來的機器人。
從他們身上你會找到共同點,他們不是迫於現實被逼無奈,而是發自內心的熱愛。
傳統的應試教育正在催生許多“空心孩子”。在成長的前18年,被設定了單一程式,唯一的目標是會做題、考出好成績。
等到走過高考獨木橋,大多數的他們,不知道真正喜歡什麼,不瞭解自己擅長什麼,也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變成碌碌無為的打工人。
一位神經科學家驚奇發現:
當一個人從事熱愛領域時,其大腦會分泌特殊神經遞質——這種"知識多巴胺"可使學習效率提升400%。
熱愛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動力,當你在熱愛的領域做到極致時,根本無需擔憂未來。
如今選拔人才的制度,正在慢慢發生改變,大力尋找那些能在某個領域,單點突破、做到極致的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無論社會怎麼發展,這樣的人將來都不用擔心沒飯吃。
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生產整齊劃一的“標準件”,而是喚醒每個靈魂中,那獨一無二的火種。
王興興的母親,用“不問分數問興趣”的包容,餃子的母親,用“大不了我養你一陣子”的信任,DeepSeek梁文鋒的父親,用“拆壞電視就思考如何避免”的智慧,共同詮釋了教育的真諦:
它不是一場關於短板的軍備競賽,而是一場關於長板的生命綻放。
當我們的教育,能像宇樹科技的機器人一樣,允許每個關節自由旋轉;能像《哪吒2》的鏡頭一樣,包容兩億個角色的個性舞動,“教育”將不再是一個命題,而是一種必然。














“您的分享,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拾遺(ID:shiyi201633),一個有態度的人,過著有態度的生活。不管什麼時候遇到你都不晚,這裡總有一束光,能夠穿透你生命中的黑暗。原標題:《看完王興興和餃子導演的家世背景,我發現一個反認知的共性…》


資源領取
資源領取
○ 加州小學教材1-6年級全套
○ 60集自然拼讀動畫
○ 兒童運動影片《Little Spor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