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太殘酷

圖:matsugoda

很多人越發意識到一個殘酷真相:
想在A股開心掙大錢,難度很高。
熊市太長久了,牛起來又很瘋。
比如指數基金吧,即使大跌時敢買、持續買,也要忍受長久的折磨。
這樣的體驗下來,哪怕賺到錢了也不開心。
有人不想受這種鈍刀割肉的痛,就開始琢磨“擇時”。
比如前幾天我略聊了聊“做T”。
說個玄學兒的——
前幾天我在雪球看到@張翼軫 分享了他的一個方法,管它叫“短擇策略”吧。
在月末最後一個交易日買,下個月第五個交易日賣。
只在月初拿幾天,其它時間空倉。
這個辦法在熊市有奇效,能比死死拿著,多賺or少虧不少。
我一下子產生了好奇,於是也跟著回測了一下。
先拿滬深300來測一下,這是最常見的指數,代表著大盤、龍頭股。
紅色的是“月末買、月初就賣”的收益,十年賺了116%
藍色的是十年前一次性買入,然後就拿著不動到現在。
算上分紅,十年賺了80%

資料來源:Wind

確實,有超額收益~比一直拿著不動強。
不過得注意——
“月初拿幾天就跑”比“死拿不動”賺得多,主要發生在2021年之後。
也就是基金熊市這幾年。
在此之前那些年,它其實不太能跑過死拿不動的傻瓜式買法。
所以我覺得這個策略在滬深300身上,起到的最大作用是:
它能避開熊市中沒完沒了的下跌
但同樣的原因,

這個策略也會錯過牛市的大漲

可以看到在2021年之前,滬深300其實是波動中不斷向上的,“底”越來越高。
期間還有幾次大漲,幾年漲了100%出頭。

只拿月初幾天的策略(紅線),在這期間就跑輸了。
而且把大漲都錯過了,沒吃到啥大肉。

2014.11.27-2021.2.27的回測對比,資料來源:Wind

直到2021年開始,滬深300年年下跌、年年創新低時。
只拿月初幾天的策略,才大放異彩。
同樣,今年滬深300頑強了、這個策略就又失效了。
╮(╯_╰)╭…
以上是滬深300的回測,那,如果是波動更大的指數呢。

比如中證500又如何?
下圖是中證500的十年回測曲線。
紅色是“月初拿幾天就跑”,藍色是十年前買入拿著不動。

哇,中證500的月初效應明顯強很多!
如果死拿不動,這十年算上分紅,才一共掙了26%。

但如果月初拿幾天就跑,收益達到了113.5%,十年翻倍了。

跑贏了80%多

那波動更大一些的,中證1000呢?
它大部分是市值<200億的,中小型公司。

這個指數基金差不多都是2016年之後才成立,那咱們就回測近八年的資料。

同樣紅線是隻拿幾天就跑,藍線是買了之後死拿不動。
這個對比就更慘烈了。
如果死拿不動,八年是虧了-28%,一直沒能回血。
長期持有體驗非常、非常的差
而對於這樣的指數,採取月初拿幾天就跑的策略,八年能賺77%,年化7%多。
當逃兵,當得心裡暖暖的

A股指數的更多回測,先不做了。
我覺得基本是這樣的規律:
趕上行情好
指數持續向上時,“拿幾天就跑”的短擇策略就會失效了。
超額效應不明顯,或者會大幅跑輸。
比如今年指數集體回暖了——
那不管是滬深300、中證500還是中證1000,月初拿幾天就跑,都不如一直拿著不動。
大幅的跑輸。
趕上了熊市
如果指數本身死魚一條,波動之後老是回到原點。
那“拿幾天就跑”的短擇策略,就正對路子了。
既賺到了垃圾指數大幅波動的錢,又避免了跟它鎖死,浪費青春和錢。
至於為什麼是選在月初拿幾天呢,是因為月初大家充滿幹勁,又相信A股了?
還是因為月初發工資,有錢投資呢?
還有——
如果是月中拿幾天、月末拿幾天、隨機拿幾呢?
結果又會有什麼不一樣。
hhh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己琢磨琢磨。
聊了這麼多,其實兜兜轉轉,又回到了終極問題。

你相信A股未來會怎樣走。
如果還是不斷迴圈、大量垃圾時間,那“拿幾天就跑”的策略,可能將一直有效。

如果是慢慢向上、走長牛慢牛會怎樣呢?
我們拿納指ETF來回測一下吧——
紅色是月初拿幾天就跑,藍色是十年前買了,一直拿著不動。
前者十年賺了40%多,後者十年400%多。
哈哈哈,笑著笑著就哭了

我以前聊過,說很羨慕美國理財人的“鬆弛感”
對於股市,他們認死理——
大跌時敢買入,震盪時忍得住,幾年後再看,財富就會大大增加了。
so easy
看完美國人的理財方法論,再回頭看看A股,有點堵上心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