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一家,廣州不行了?

因為十年前在廣州的《南方都市報》做過記者,亮哥對廣州的新聞一向十分關心。
在我心中,廣州就是思想開放、銳意進取、追求極致的代名詞,它一直是我心中最有活力、最朝氣蓬勃的城市。
但萬萬沒想到,2025年伊始,這個我深愛的城市,竟然連“一線城市”的名號都岌岌可危了。
廣州要掉隊了嗎?
我決定研究研究。
01
退居第五和只剩一家
廣州要掉隊的隱患,最直觀的表現,當然是GDP。
前不久,全國各城市的GDP揭曉,重慶以3.22萬億,力壓廣州的3.1萬億,正式躋身全國經濟第四城。
廣州淪為第五城,以前“上北深廣”的城市格局,現在變成了“上北深渝”。
而更可怕的是,廣州的實際增速僅為2.1%,遠低於重慶的5.7%,甚至在前十的城市裡,都是倒數第一。
要知道,近年來,兩座城市的GDP一直都是不相上下,你追我趕。
總量差不多,而增速卻懸殊,這樣的情況對廣州來說,並非好訊息。

而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廣州在頭部企業培育上的困境
2024年胡潤中國500強榜單中,TOP100企業中,廣州僅一家入圍,而且還是個總部在新加坡的公司希音SHEIN。
TOP100企業中,北京佔17家、上海12家、深圳11家,連杭州都有6家,相比之下,廣州僅有一家,與其城市地位嚴重不相匹配。
而且,雖然SHEIN的供應鏈與生產基地紮根於廣州番禺區,但去年廣州包括服裝在內的傳統制造業也普遍下滑,甚至希音自身去年的淨利潤也下滑近40%。
一個希音,撐不起廣州頭部企業的一片天,反而暴露出廣州在培育本土世界級企業上的短板。
這讓人不禁要問,廣州這是怎麼了?廣州一線城市的地位,就要不保了嗎?
02

廣州這是怎麼了?

廣州的步伐緩慢,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個特別明顯且值得關注的點,就是傳統優勢產業的轉型陣痛
很長一段時間,廣州都是“中國汽車第一城”,汽車產量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2018年汽車產值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30%,2024年仍接近30%,顯示其長期主導地位。
亮哥當年在南方報業,就經常看到我們集團和廣汽的合作。但問題是,廣汽等廣州車企,代表的是燃油車時代,在新能源轉型中步伐遲緩。
就拿2023年的資料來說,2023年,廣州汽車產量達317.92萬輛,連續四年位居全國城市之首。
然而,2023年,廣州新能源汽車產量佔汽車總產量的比例,卻只有約20%,低於同期全國31.6%的水平。
而2024年,廣州汽車製造業增加值更是同比下降18.2%,拖累了第二產業增長。
老牌企業轉型滯後,而新型的廣汽埃安、小鵬等本土品牌尚未形成規模效應,關鍵零部件如汽車電子、電池技術仍依賴外部供應。
相比之下,重慶依託長安、賽力斯、深藍和阿維塔等企業,已經構建了從電池製造到整車裝配的完整生態。
2024年重慶實現汽車產量254.01萬輛,同比增長9.4%;其中新能源汽車95.32萬輛,同比大增90.5%。
不唯汽車行業,廣州三大支柱產業中的另外兩個——電子和石化,也同樣面臨類似的轉型困境。
一言以蔽之:
傳統商業領域轉型緩慢,而新型科技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效應。
廣州,正在經歷一個艱難的轉型時期。
03
廣州該往何處去?
所以,廣州真的要掉隊了嗎?
我覺得不是,城市的發展和競爭,要堅持長期主義,而非看一時的波動。
改革開放幾十年,廣州一直是風口浪尖的弄潮兒,積累下來的家底也不是蓋的。
還是和重慶比,重慶的GDP總量雖然超過廣州,但從人均GDP(15.39萬元 vs 重慶9.07萬元)、地均GDP(3.88億元/平方公里 vs 重慶0.35億元/平方公里)等指標看,廣州的發展質量仍顯著領先。
論資金總量,廣州9.08萬億,重慶卻只有5.63萬億元,再加個西安或鄭州,才能和廣州一較高下。這足以顯示出廣州強大的資源配置能力。
再加上廣州雄厚的教育資源、科研實力,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都為廣州未來轉型埋下了伏筆。
而關於廣州沒有及時跟上市場轉型大潮的困境,你我能看到,廣州政府同樣能看到。
2025年2月6日召開的廣州2025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在看到上述問題的基礎上,廣州提出重點發展15個戰略性產業叢集。
包括智慧網聯與新能源汽車、超高畫質影片與新型顯示、人工智慧、半導體與積體電路、低空經濟與航空航天等。
其中,智慧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更是被寄予厚望,廣州提出計劃用五年時間,將之打造成一個萬億級產業叢集,再加上4個五千億級、4個三千億級產業叢集——
總規模超過6萬億。
而在火箭和衛星領域,星河動力計劃在廣州加大可重複使用火箭研發投入,建設火箭產業化基地。
中科宇航的廣州從化液體動力系統試驗中心即將投產,加速大推力液體發動機的研製和可回收技術的突破。
中科星睿在廣州設立衛星工廠,預計年產100-150顆衛星。
此外,粵芯增芯有力支撐“國芯國用”,億航智慧成為全球首個三證齊全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企業,康方藥業成功研發全球首個腫瘤雙免雙抗新藥,華星光電、華為研發中心、因湃電池、興森半導體等一批重大專案建成投產….……
可以看到,廣州已經認識到,再依靠過去的紡織服裝、小商品和傳統汽車,已經難以撬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必須在新興產業上的發力,並持續鼓勵和投入。
最後我想說,廣州現在面臨的困境,本質是傳統發展模式與新時代產業變革的碰撞。
但這只是暫時的,依託廣州強大的基本盤,只要能夠以科技創新為引擎,重構產業結構、培育本土巨頭、集聚高階人才,就能在中國的城市競爭中重回巔峰。
這座走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城市,要面對的挑戰,從來不是“掉隊”,它的對手也從來不是重慶,而是過去的自己。
The End—
加個好友吧
別失聯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