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巴基斯坦空軍的殲10CE戰機在萬米高空精準鎖定印度空軍的“陣風”戰機,沒人能想到,這場對決會成為全球軍購市場的“地震源”——三架“陣風”戰機相繼墜向地面的爆炸聲,不僅讓巴基斯坦洗刷了多年前空戰失利的“恥辱”,更讓東大出口的殲10CE一戰封神。而遠在歐洲的法國,卻在這場慘敗後上演了一齣“甩鍋大戲”,甚至將矛頭直指東大。這背後,是兩款戰機的實力較量,是國際軍購市場的利益博弈,更是一個國家面對競爭時的心態暴露。
原本在談判桌上猶豫不決的埃及、卡達等國,紛紛暫停了與法國的“陣風”採購洽談;相反,緬甸、孟加拉國等國的軍方代表團密集訪華,點名要考察殲10CE。法國達索公司的股價在一週內下跌12%,公司緊急召開董事會,將業績下滑歸咎於“外部不可抗力”。
就在殲10CE一戰成名、“陣風”訂單岌岌可危時,法國情報機構突然丟擲了一份“調查報告”,將矛頭對準東大。
法國對外安全總局(DGSE)在6月初的內部簡報中聲稱:“東大駐外武官正系統性干預‘陣風’戰機的海外銷售。”他們舉例稱,在埃及,東大國防武官曾與埃及空軍參謀長會面,“暗示購買更多‘陣風’會影響中埃軍事合作”;在印度尼西亞,東大武官“向印尼軍方展示了殲10CE與‘陣風’的模擬空戰資料”,勸說其放棄採購36架“陣風”的計劃。
更耐人尋味的是,法國國防部發言人在記者會上“含沙射影”:“某些國家透過有針對性地攻擊法國戰略產品,試圖削弱法國國防工業信譽。”雖然沒明說“某些國家”是誰,但結合DGSE的報告,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在暗指東大。
赤角認為,法國的這番操作,看似是“護犢子”,實則暴露了其國防工業的深層焦慮。法國是全球第三大軍火出口國,國防工業貢獻了全國3%的GDP,提供了70萬個就業崗位。而“陣風”戰機作為法國軍工的“旗艦產品”,自2001年服役以來,海外銷量一直是達索公司的“生命線”——截至2023年,“陣風”累計出口86架,為法國帶來超200億歐元收入,佔達索公司營收的60%。
但近年來,“陣風”的出口之路早已危機四伏。一方面,其高昂的價格讓許多國家望而卻步——印度買36架花了88億美元,平均每架2.4億美元,比美國的F-35(單價8000萬美元)還貴;另一方面,效能上的“短板”逐漸暴露:在2022年的希臘與土耳其邊境衝突中,希臘裝備的“陣風”曾被土耳其的F-16壓制,暴露出近距離格鬥能力不足的問題;而此次被殲10CE擊落,更是坐實了其超視距作戰能力的劣勢。
更讓法國焦慮的是,東大軍工的崛起正在重塑全球軍購格局。過去十年,東大軍品出口額增長了120%,殲10CE、翼龍無人機、054A護衛艦等裝備憑藉“價效比高、無政治附加條件”的優勢,迅速搶佔市場。以無人機為例,東大的“翼龍-3”在中東戰場的表現遠超法國的“神經元”無人機,拿下了沙特、阿聯酋等國的大單;在戰鬥機領域,殲10CE不僅價格是“陣風”的六分之一,還能提供技術轉讓,這對渴望自主國防的國家來說極具吸引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法國的“甩鍋”更像是一種無奈的掙扎。他們炒作“東大干預軍售”,本質上是想轉移國內對軍工企業的批評——要知道,法國總統馬克龍正面臨大選壓力,而達索公司是其重要的政治獻金來源。如果“陣風”銷量持續下滑,不僅會影響就業,還可能動搖馬克龍的選票基本盤。
更值得玩味的是法國的“雙重標準”。長期以來,法國為了推銷“陣風”,可謂無所不用其極:2016年為了拿下印度訂單,法國向印度提供了“核動力潛艇技術轉讓”的秘密承諾;2021年為了說服希臘採購,法國甚至公開支援希臘在愛琴海爭端中對抗土耳其。如今東大憑藉產品實力贏得市場,卻被指責“破壞規則”,這種邏輯顯然站不住腳。
面對法國的無端指責,東大的回應既強硬又專業:
國防部發言人在例行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法國情報機構的說法純屬毫無根據的謠言和誹謗。東大一貫對軍品出口採取謹慎和負責任的態度,嚴格遵循三項原則:有助於接受國的正當自衛能力;不損害有關地區和世界的和平、安全與穩定;不干涉接受國的內政。”
這番回應絕非空話。事實上,東大的軍品出口一直以“合規、透明”著稱。以殲10CE為例,其出口完全符合聯合國安理會有關決議,且僅出售給與東大保持友好關係、無領土爭端的國家。相比之下,法國的軍售往往附帶政治條件——比如要求購買國在聯合國投票中支援法國立場,甚至干涉他國內政。2019年,法國就因埃及“未按要求支援法國在薩赫勒地區的軍事行動”,暫停了“陣風”交付,這種“軍售綁架政治”的做法早已被國際社會詬病。
解放軍的回應還暗含一層深意:市場選擇的核心是產品實力。殲10CE之所以能贏得青睞,靠的是實戰中的優異表現、價效比優勢和靈活的合作模式。巴基斯坦空軍將領在接受採訪時曾直言:“我們選擇殲10CE,不是因為政治因素,而是它在模擬對抗中多次擊敗‘陣風’,且維護成本只有‘陣風’的三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東大軍工的崛起並非偶然。從殲10系列的迭代(從殲10A到殲10C,再到出口型殲10CE),到國產發動機的突破(殲10CE搭載的“太行”改進型發動機,推力達14噸,壽命超3000小時),再到航電系統的自主可控,東大用三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百年的軍工路。這種硬實力,不是法國幾句謠言就能撼動的。
國際社會的反應也印證了這一點。俄羅斯軍事專家瓦西里・卡申在《軍工信使》雜誌發文稱:“法國的指責毫無邏輯,殲10CE的成功是市場對效能的投票。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東大軍工產品的價效比和可靠性,已經超過了西方同類產品。”美國《防務新聞》則援引五角大樓內部報告稱:“東大戰機出口份額已從2010年的5%升至2024年的18%,而法國則從12%降至8%,這一趨勢與‘干預’無關,純粹是競爭力的體現。”
赤角認為,法國情報機構的指責,終究是一場徒勞的表演。在國際軍購市場這個“競技場”上,產品效能、價效比和合作誠意才是硬道理。殲10CE在印巴空戰中的表現,已經用事實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而法國與其花時間造謠抹黑,不如正視“陣風”的短板——比如升級雷達系統、降低維護成本、摒棄軍售中的政治附加條件。
從更深層看,這場風波反映的是全球權力格局的變化。當東大從“軍工進口國”成長為“軍工出口強國”,必然會觸動傳統霸主的利益。但歷史早已證明,封鎖和抹黑擋不住技術進步的步伐。殲10CE的成功不是終點,而是東大軍工走向世界的新起點。
赤角認為,隨著殲35隱身戰機、運-20大型運輸機等裝備的出口,東大軍工必將在國際市場佔據更重要的位置。而那些試圖透過造謠維持壟斷的國家,最終只會被市場和時代拋棄。畢竟,在實力說話的世界裡,最好的“辯護詞”永遠是更先進的技術、更可靠的產品和更真誠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