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4年千萬別去紅州留學?美國紅州vs藍州選校怎麼選

對於還想去美國留學的同學們來說,特朗普,目前成了最不穩定的一個因素。在特朗普支持者居多的“紅州”如德州,明目張膽限制外國人買房的法案已經悄然出現。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討論如果一定要來的話,最好考慮去藍州上學。畢竟,推崇和世界接軌的藍州,常常象徵著高教育率和對新來者的歡迎。
那麼紅藍州的概念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去紅州留學是天天和Racist打交道嗎?藍州人人都對留子熱情友好嗎?今天咱們來看看這個劃分的來龍去脈,以及它如何影響留子們的學校選擇。
什麼是紅州/藍州?
cr. USA Fact
紅州和藍州,像是用顏色給美國意識形態畫了道分水嶺。
紅州,共和黨的大本營,保守派主場,推崇小政府、槍權和傳統價值觀,版圖集中在南方、中西部和鄉村地帶;
藍州,民主黨的鐵粉聚集地,自由派樂園,熱衷多元化、福利政策,紮根東北、西海岸和城市圈。
這道分水嶺多年來十分穩定:資料顯示過去10次總統選舉,41州至少8次忠於同一黨,有20州和華盛頓特區從不“變心”。自2000年以來,35州在每次總統選舉中保持同一黨派支援,僅15州發生過搖擺。
cr. US News
但,想必對美國政治熟悉的,都聽過“搖擺州”這個概念。
搖擺州(swing state/battleground state),是上述描述政治版圖的“牆頭草”,一般用紫色標出。選票在共和黨和民主黨間反覆橫跳,勝負往往只差幾千票。每次大選,其實大部分紅藍州已經塵埃落定,結果全看搖擺州。
2024年,七個搖擺州——亞利桑那、喬治亞、密歇根、內華達、北卡、賓夕法尼亞、威斯康星——共握93張選舉人票,被特朗普全拿下,鎖定勝局。
城市與鄉村、新移民和老移民、藍領與白領在搖擺州撕扯,選民的選擇像一面鏡子,映出國家的焦慮與希望。
密歇根和威斯康星的“鏽帶”工人階級曾是民主黨鐵票倉,2016年倒向特朗普,2020年又偏拜登,2024年再回特朗普。喬治亞和亞利桑那因城市化和拉美裔人口增長,近年從紅州變紫。
最紅的州是懷俄明,80%以上的居民是白人,98%是美國出生,農村人口占主導,福音派信仰根深蒂固。這種同質化的人口結構讓保守主義如魚得水,特朗普狂掃70%的選票。
最藍的州是馬薩諸塞,哈里斯拿下61%,馬薩諸塞的外國出生人口占18.7%,約130萬人,超全國平均。
然而州的區分只是冰山一角,即使在紅州或藍州,縣的投票傾向可能相反,如德州的特拉維斯縣(藍)和紐約的薩拉託加縣(紅)。
cr. NBC News
大學城吸引高學歷者、國際學生和自由派教授,孵化進步主義思想,藍縣推向自由派前沿,卻讓紅縣更固守傳統。
比如德州的特拉維斯縣,是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的主校區,2024年哈里斯拿下68%的選票。靠大學的知識經濟和年輕選民,硬生生在紅海里撕出一抹藍來。
大學密度:藍州紅州,誰更“學霸”?
觀念上的不同,讓藍州天然吸引更多學霸。馬薩諸塞、紐約、加州,高校密集得讓人眼花,尤其是馬薩諸塞100多所大學,MIT、哈佛領銜,每10萬人就有15所高校。TOP100的大學裡,將近一半在藍州,剩下紅州稍稍多於搖擺州。
麻省周邊大學
 cr. NBC News
藍州種類也多樣,基本集中在城市,比如波士頓、紐約、舊金山這些城市,研究型大學、文理學院、社群大學啥都有!
紅州像德州、佛羅里達、北卡,好大學也有,比如德州大學系統、北卡大學系統。但很多集中在農村地區,大學密度稀疏:德州每10萬人約7所高校。
而在範德堡大學坐落的田納西州、印第安納大學所在的印第安納州,高校數量漸增,可跟沿海藍州比,密度來看,還是弟弟。
範德堡大學
周邊環境:
安全與友好,誰更適合留子?
從安全程度來看,藍州相對來說犯罪率更低。比如新罕布什爾、馬薩諸塞(新罕布什爾每千人僅1.3起暴力犯罪) 波士頓、西雅圖這類城市相對安全,但雖然部分街密集區偷雞摸狗的事兒也不少。
但最近——尤其今年,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民主黨過於“友好”的移民政策,非法移民的湧入導致藍州的犯罪率飆升。
實際上,並沒有證據證明這點。藍州犯罪率參差不齊,洛杉磯這種大城市財產犯罪高,但上述提到的新罕布什爾就很安全。紅州像路易斯安那、阿拉巴馬,即使移民少,也不缺暴力犯罪。真正的原因,在於貧困、住房昂貴、藥物管控等根植美國社會已久的系統性問題。
斯坦福資料顯示移民犯罪率遠低於美國本地人
來自多家研究所資料顯示研究,移民和犯罪不存在因果關係,移民坐牢的機率還更低。
藍州城市往往有著數量相當的非白人、非美國公民的群體,大家住在自己文化的社群裡各自安好,但也有許多文化碰撞的機會——在加州的語言班,有留子可以和來自中東的難民同學一起上語言課。
但人多了就魚龍混雜,嘴上說著多元化,實則“如履薄冰”,生怕說錯一點兒詞就得罪了某個群體,也是藍州常見的現象。
但藍州住宿成本相當昂貴確實是真的,比如加州,月租中位數直飆2800刀,動不動就政治遊行抗議也讓不少同學不適應。

cr. Foundation Title

至於紅州友好度,看地兒。紅州大學城(像喬治亞的Athen、德州的College station)社區熱情得像老鄰居,但鄉下畢竟一眼望去全是白人,對於留子來說,那種“異鄉人”感覺會更加強烈。人家可能把你當一個可愛的外國人,但當你和他們開始搶工作崗位時,他們就不會把你當自己人了。
然而,也正是這樣的紅州大學,能讓人交到跨政治立場的朋友,對想看多元觀點的留子,這裡才是“真正的美國”。加上生活費低,德州月租中位數才1500刀,錢包能喘口氣。
科研/工作機會誰更多?
科研機會方面,因為頂尖大學多集中在藍州,加州(斯坦福、UC伯克利)和馬薩諸塞州(MIT、哈佛)在科研領域遙遙領先,獲得聯邦資金每年幾十億,也有更多對國際學生開放的機會;尤其是疫情之後,藍州又開始大力往公立大學砸錢。
cr. Stanford University
而紅州因低收入學生比例較高,獲得更多聯邦教育資金,其中部分用於科研。
而且,保守派們對學術界那是相當不感冒,59% 的共和黨人都對大學沒啥好印象,這也導致州政府在科研投入上縮手縮腳,科研發展的步伐被嚴重拖慢。
就業上,加州和紐約,作為藍州的代表,擁有豐富的實習和就業機會,尤其在科技、金融
和媒體領域;舊金山和紐約市匯聚了眾多全球企業,為國際學生提供了廣闊的職業舞臺。
德克薩斯州和佛羅里達州等紅州近年來經濟增長迅速,吸引了眾多企業遷入;豐田和特斯拉將總部遷至德州,創造了大量的科技和製造業就業機會。
但長期來看,H-1B簽證的贊助在主要城市之外較為罕見,限制了國際學生的就業機會。
近期政策動向
最讓大家擔憂的,無非是紅州正掀起一場“清洗”行動,國際學生首當其衝。
cr. Vox
今年,美國國務院啟動了“抓捕與撤銷”計劃,利用人工智慧識別在社交媒體上被描述為“支援哈馬斯”的國際學生,並撤銷其學生簽證;
此外還有最近大量關停DEI專案、加大了對國際學生的審查力度、充分反映了部分共和黨人——即使是知識分子的共識是“把所有中國學生趕出美國大學”,大家的擔憂不無道理。
資料顯示,在特朗普政府期間,共和黨主導的州國際學生入學人數顯著下降。德克薩斯州在2017年至2020年間,國際學生人數下降了8.6%。
但即使是在紅州的大學,所在區縣也往往是藍色的;州內環境的“惡意”,往往會讓大學內進步自由的教職工們激起對學生更強的保護欲,有種“患難與共”的感覺。
只是,大環境擺在那,funding機會和招生名額如果在政策上規定了“美國人優先”,再想保護你的導師也沒有辦法。實際上能不能抗住壓力,就不好說了。
而藍州會友好很多。面對聯邦政府“咄咄逼人”的移民政策,這些州一邊拍桌子,一邊張開雙臂。
cr. Stephanie Keith / Bloomberg / Getty
2020年疫情最猛的時候,特朗普政府甩出一個騷操作:全網課就得那國際學生直接請走人。哈佛和MIT直接貼臉開打官司,把這條政策從法庭踹了回去。
藍州的大學不僅教書,也願意上戰場。無論是檔案、訴訟,還是聯合宣告,它們在用法律語言說一件事:學生不是你政治鬥爭的代價。
在這種時候,印度學生和中國學生之前的矛盾,新老移民互相看不順眼,其實都不那麼重要了。在美國人眼裡,你們都是“同一戰線”的。
寫在最後
藍州大學密度高,城市裡學校擠擠挨挨,學術選擇多,社交圈更廣,國際生想混圈子首選;
紅州城市好大學也不少,但整體密度低,適合喜歡安靜、低成本的同學。
雖然綜合考慮就業、科研、工作機會,藍州明顯佔上風,但是如果留學追求的是體驗一種不一樣的生活,真正走進美國的核心地帶,紅州是最佳的選擇。
但無論哪種,都千萬不要低估環境對人的影響力哦~

重試

重試

重試

重試

* TestDaily是由北美留學領域的教學和申請專家創立的線上教育團隊,專注於為北美留學生的備考和申請提供優質的資訊和服務,至今已經服務超過20萬人次。
團隊本著專業、務實、可靠的工作品質,設計了一系列質優價廉的留學語培和申請產品,受到廣泛認可。產品和服務詳情,請檢視公眾號選單「TD好課」瞭解。
戳戳「在看」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