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Panopath留學過來人
2024年11月6日,賓州翻紅。
美國曆史上第一位刑事罪犯候選人、地產開發商、前任總統,唐納德·特朗普即將當選美國第47任總統。當然,不出其他意外的話~
(PS:在川普之前,美國曆史上只有格羅弗·克利夫蘭是在總統大選中落敗後又重新競選返回白宮的,現在川普是第二個重返白宮的總統。)
過去三個月裡,現任總統拜登因辯論表現不佳囫圇退出,黨內立即擁護時任副總統哈里斯登上舞臺,特朗普遭遇槍擊留下史詩般的一筆,他的民調錶現時高,時低。
過去一年,他是美國首位面臨刑事指控的總統候選人,在演講時被子彈擦過耳畔,有人說那是上帝的一票。
他說——
移民應被驅逐,墮胎有違公序良俗,提高對外關稅,把工作帶回美國。
另一邊,賀錦麗從花瓶般的副總統走上辯論臺,接替在七月那場辯論中含恨退下的拜登。她說,我在乎社群安全,我要住房經濟發展,進行槍支管控。
此前四年,一個分裂的美國浮出水面,混亂的出現在世界舞臺,留學生與中國民眾隔岸觀火,卻也深受其害。
美國大選選票統計結果十分複雜,幾乎與這個國家人民的數學水平成反比的高深。簡單來說,選舉結果不是簡單的一人一票,真正被計算的選票只有538個選舉人票。這538張選舉人票根據各州人數分佈,如下圖
比如在上圖中在開票前已經標藍的地區,加州擁有54票,紐約擁有28票,還有伊利諾伊、俄勒岡等州,長期以來是民主黨的“藍牆”。而6票的堪薩斯,11票的田納西和猶他則是鐵定的共和黨支援州。
最終,各州將在選舉夜統計州內投票人數:若投川普的人多於投賀錦麗的人,則該州所有選舉人票都算給川普,這種規則我們通常叫“贏家通吃”。
今年開票前,已可以根據民調的資料預測出共和黨在選前能拿230張選舉人票,民主黨大約能拿226張。11月5日開始計票後,任意一方先湊齊270張選舉人票即可贏得大選。
賓夕法尼亞、威斯康辛、密歇根等歷史上的藍州自2016年逐漸有變紫變紅的趨勢,而像北卡羅來納、佐治亞、亞利桑那州、內華達州這樣歷史上就搖擺不定的州,過去四年也因為人口變化、經濟重心轉移等問題而時左時右。
因此,真正決定大選結果的,其實只在這七個搖擺州之中。每年的總統演講,其實就是鞏固支援州+攻克搖擺州的過程。誰能先拿到搖擺州的選舉人票,湊夠270張,即能贏得總統競選。
2020年拜登與特朗普競選時,一舉贏下當年希拉里輸掉的藍牆,還獲得了賓州、亞利桑那、佐治亞等搖擺州。
特朗普在哈里斯手裡奪回了賓夕法尼亞州和喬治亞等州,也守住了一直支援他的北卡羅來納州。
由於美國投票分為提前郵寄選票和11月5日當天線下投票,且不同的州計票方法有所差異。如賓州、北卡羅來納等州都會分別計算當日投票和郵寄選票,導致有些州的最終結果不能當日釋出,這也是為什麼直到三天之後,賓州的最後一個縣公佈結果後,輸贏才有分曉。
要想回答兩位候選人的票倉,廣義來說並不是一個過於複雜的問題。無論是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還是538資料網站民調——
特朗普的支持者中最常見的畫像即是——沒有大學學位在鄉村地區生活的白人男性。
這一群體的訴求與川普的許多政策精準匹配,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句話:
MAGA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
而哈里斯的支持者畫像則更為複雜,從拉丁裔移民、非裔、女性,到擁有大學學位的白人都對其有所青睞。但因為畫像眾多,且哈里斯是臨時接棒拜登,所以她一直被詬病“沒有自己的政策”,“形象不夠明確”。
如同農村地區是川普的天然票倉一樣,城郊地區、大學區域也是民主黨的吸粉之地。只是由於希拉里團隊2016年失敗的競選策略,沒能抓住藍牆內藍領們質樸的心,導致最終失去了三個州的選票。
(老實說,億萬富豪出身的特朗普吸引農村地區的選民,中產出身的哈里斯吸引城郊地區和大學區域的選民,也是挺反直覺的)
而到了2020年,教育程度也成了劃分兩個陣營的要素。即便2016年的密歇根和艾奧瓦整體選舉人票為紅色,但區域性地區如知名Grinnell
College和密歇根大學附近仍然將票數都投給了希拉里。身在大學,無論地區,大部分學校內的教授與學生也都還是民主黨的支持者。
然而,每個族裔之下都並非能用性別、受教育程度、居住地來簡單劃分。
拉丁美裔雖然長久以來支援民主黨的移民政策,但在二、三代拉丁美裔年輕人中,對移民政策的關注度並不高,反而因為有些在中西部從事製造業,而希望特朗普能夠「讓美國再次偉大」,「把製造業帶回美國」。
同樣,華裔群體雖然從宏觀上看一直傾向民主黨,但作為過去四年中增長最快的投票群體,其內部也有許多民調無法捕捉的差異。
(如圖,華裔投票群體自2020年增長15%,在所有族裔中增長最快)
比如不同族裔之間,越南裔是唯一一個對共和黨支援率更高的族裔,而華人雖然也傾向於民主黨,但對共和黨的支援率在所有族裔中排名第二。
同時,Asian
American Voter Survey (AAVS)發現,與2020年相比,華裔對拜登的支援率降低2%,對川普的支援率提高了7%。Harris成為候選人後,她的支援率成為四年以來最高的65%,但對特朗普的支援仍比四年前高出4%。
這與大部分螢幕前你我所看到的中文世界似乎有所吻合。四年之間,中文社群裡對川普的支援不減反增,甚至達到在任何政治評論區都會看到所謂「華人川粉」出現的程度。賀錦麗上臺後,針對其女性身份、移民後代的嘲諷更是不絕於耳,「小三」、「情婦」、「烏雞」在一些微信群組裡已經成為她的代名詞。
傳播這一份訊息的人裡,多少人去投票、為什麼是特朗普、他們是誰,他們要什麼?
可惜就算翻遍紐約時報、CNN、PBS、Fox等等新聞媒體所有民調,也沒有資料能回答。這些能夠走進投票站,在特朗普名字旁邊圓圈塗黑,走出投票站驕傲戴上紅色MAGA帽子的華人面孔,在這場勝利裡如此微不足道,像一個離群值那般可以去掉。
無論是總統辯論、電視採訪還是付費廣告,特朗普新一屆任期的規劃躍然紙上。
他主張減稅和放松管制,刺激經濟增長。他強調支援美國工人和製造業,並計劃透過保護主義措施來對抗國際貿易不平等,尤其是針對中國的貿易政策。
他持強硬立場,多次說過上任後要清理美國境內的非法移民,強迫州政府上交當地居民的身份資訊。加強邊境管控,建牆、組警衛,抵制移民破壞美利堅共和國。
他支援推翻《羅訴韋德案》的判決,認為各州應該有權決定墮胎法律。他在多個場合表示,支援限制墮胎,並倡導保護胎兒的權利。他還承諾支援透過法律禁止大多數情況下的墮胎,包括在懷孕12周之後。
他多次承諾畢業後會直接給留學生髮綠卡,作為大學文憑的一部分。
五年前,川普任期最後一年我坐飛機抵達紐約肯尼迪機場,走下飛機時,遇到一個年邁的白人女性,那時她對我說,“不要擔心,不是所有人都喜歡他們的總統。”
此後四年,疫情襲來,國會大廈遇襲,拜登當選,特朗普再選,賀錦麗參選……又一個四年。
我在路上遇到過沖我吐吐沫的白人男性,追著我一路不放的流浪漢,見到過疫情下的唐人街,千瘡百孔的商戶。我遇到過在疫情期間領到失業補助金的理髮店主,也見過在偷渡到丁胖子廣場的卡車司機。
他們其中,不一定所有人都能投票,不一定所有人都知道賀錦麗和特朗普,不一定所有人都能知曉,11月5日之後將把他們腳下的這個國家帶到何方。然而此時此刻,特朗普被一片紅色海洋簇擁而上,對他們所有人說——
“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大選結果如你預測嗎?能順利完成權力交接嗎?你有什麼顧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