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5年薪資翻3倍的產品經理,都做對了這件事:深挖洞、廣積糧、不折騰!

當“通才紅利”逐漸退潮,產品經理的下一個十年拼的不再是“什麼都會”,而是“在一個洞裡挖得足夠深”。一位HR的洞察揭開了殘酷真相:5年經驗,深耕一域者薪資翻3倍、跳槽搶手;頻繁換行、蜻蜓點水的“萬金油”卻迅速貶值。
———— / BEGIN / ————
最近和一位大廠的HR朋友聊天,他丟擲一個讓我挺有感觸的觀點:“現在市場上最缺的,不是‘什麼都能做點’的產品經理,而是能在一個‘洞’裡挖得足夠深、看得足夠遠的‘領域專家’。5年經驗,能在一個領域建立起認知深度的產品經理,薪資漲幅高是大機率事件,跳槽根本不愁;反之,5年換了3個行業的‘萬金油’,價效比曲線就開始急轉直下了。”
這讓我聯想到我收到的多條粉絲私信,核心問題高度相似:“工作3-5年了,感覺遇到了瓶頸,是該換個高薪的offer(可能跨行),還是該咬牙在現在的行業/領域繼續熬下去?”
一個殘酷的現實: 產品經理的“通才紅利”期正在迅速消逝。
使用者洞察、原型設計、專案推動這些“基礎項”,在AI工具高速發展、人才供給充足的今天,門檻正被快速拉平。
真正拉開差距,決定你職業天花板和議價能力的,是你對某個特定商業領域(比如:電商、醫療、金融科技、社交、企業服務)或特定技術/使用者場景(比如:交易平臺、搜尋推薦、使用者增長、資料產品、特定AI應用) 的理解深度。
這就是所謂的“能力深度與行業/領域繫結”。
以一位粉絲的情況為例:小王,名校背景,畢業就進了某大廠做電商平臺產品,履歷光鮮。幹了快4年,參與了幾個重點專案,但總感覺沒“紮根”。去年市場波動,團隊業務線調整,他開始看機會。憑藉大廠背景和“通才”能力,很快拿到兩個頗具吸引力的Offer:一個是大廠的跨境支付產品經理(新行業),薪資漲幅30%;另一個是頭部垂直電商公司的高階產品經理(同領域深耕),薪資漲幅15%。
他糾結萬分:去A,領域全新,風險大但起點高;去B,駕輕就熟,但擔心平臺天花板。 這不就是開頭那個問題的具體投射嗎?
這種“Offer牽引型跳槽”,恰恰是很多人職業發展陷入“內卷迴圈”的根源。
表面看,你選擇了更高的起點(薪資/平臺),但本質是放棄了構築自己“能力護城河”的寶貴時間視窗——行業積累期。
為什麼說“領域深度”如今成了產品經理的生死線?
商業複雜性陡增:不再是靠一個“idea”就能打天下的草莽時代。
各垂直行業的業務邏輯、使用者痛點、產業鏈關係、監管環境、資料壁壘等差異巨大且日益深水化。
沒有持續的浸泡和積累,做不出真正有效、有壁壘的方案。
你很難想象一個做社交產品的PM,能立刻無縫切入醫療SaaS的設計並抓住核心痛點。
競爭維度升級:當基礎功能體驗拉不開本質差距時,競爭就深入到精細化運營、資料驅動決策、行業Know-How轉化效率等層面。這些,都需要建立在深厚的行業積累和對特定使用者群的深刻理解之上。蜻蜓點水、不斷切換,你永遠在“交學費”。
組織效率訴求:企業在降本增效的大環境下,更需要能“單點打透”、快速拿到結果的“即戰力”。一個在垂直領域深耕5年的產品,比在一個領域工作5年但換了3個方向的“全能型”選手,往往具備更強的資源整合能力和解決問題的確定性,價效比不言而喻。這就是HR朋友口中“誰更值錢”的底層邏輯。
所以,面對關鍵的3-5年職業節點,我的建議是:構建你的“垂直壁壘”——深挖洞、廣積糧、不折騰!
【0-3年】:廣泛嘗試,敏銳定位——“試方向”黃金期不要過度在意起點高低,大膽嘗試不同行業、不同業務線(2C/2B)、不同產品型別(平臺/工具/交易/增長/資料等)。
核心目標:找到那個讓你不反感甚至有些興奮,同時具備中長期上升空間(技術驅動?政策紅利?市場格局未定?使用者需求強勁?)的領域或方向。感覺“擰巴”或明顯走下坡路的領域,儘早抽身。
關鍵提示:此時接跨領域Offer跳槽,如果能為找到你的“心儀方向”服務,是划算的戰略投入。
【3-5+年】:聚焦深耕,構建壁壘——“打深井”關鍵期一旦錨定方向,請拿出“挖井”的決心!拒絕被短期高薪誘惑(尤其是跨領域Offer),除非新機會能顯著深化你在此領域的能力(如核心平臺遷移、核心技術突破、上下游關鍵崗位鍛鍊等)。
核心目標:在你的領域內,獨立負責併成功閉環至少1個複雜模組或專案。從中深刻理解:這個行業的“錢”到底怎麼賺?關鍵決策機制是什麼?核心使用者/客戶的真實痛點和行為模式是怎樣的?資料如何驅動業務?你的決策如何影響核心指標?
深度標誌:你不僅是功能設計者,而是業務邏輯的梳理者、關鍵資料的洞察者、跨部門資源的整合者、甚至部分行業“黑話”的破譯者。
關鍵心法:“熬”的價值就在於此。沒有足夠的時間沉澱(3年起步),難以真正觸控到一個領域“靈魂深處”的複雜性與魅力。別怕“慢”,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
【5-8年+】:體系沉澱,複製遷移——“建護城河”的質變期在你的垂直領域達到一定深度後,需要體系化沉澱你的方法、工具和認知框架。這不僅僅是經驗,更是經過驗證的、可複用的“產品化”能力(如行業分析框架、特定場景的增長模型、複雜需求的判斷準則等)。
此時,你已經具備了跨行業遷移的基礎能力。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大廠高管可以輪崗到看似不相關的業務線,依然能快速上手。因為他們構建的,是透過行業表象看商業本質的能力、結構化思考和快速學習遷移的能力、以及打穿業務閉環拿到結果的能力。你的“深井”經驗,就是這個能力的源泉。
這個階段選擇跳槽或挑戰新領域,是基於能力躍遷的戰略選擇,而非被Offer牽引的被動求生。
回到小王的案例,我的建議很明確:在清晰自己希望深耕在“零售電商”領域的前提下,選擇垂直電商的Offer(方向B)。
雖然薪資漲幅暫時低15%,但這裡有讓他深入供應鏈、使用者分層運營、垂直品類精細化運作的機會,是“打深井”的絕佳平臺。
他在大廠的平臺經驗,結合在這裡的垂直深耕,2-3年後形成的“垂直+平臺”複合能力,將使他在電商領域具備極強的競爭力,再尋求更大的平臺或機會時,底氣將完全不同,遠非那15%的短期差價可比。
記住:沒有完全“正確”的行業,只有能否讓你“紮根”並持續增值的選擇。 判斷一個領域是否值得投入3-5年青春,關鍵看兩點:你是否能容忍它的“不完美”?(沒有完美的行業)它未來5-10年是否還有向上走的潛力?(避開夕陽賽道)
如果答案是Yes,那就沉下心來,像個匠人一樣深挖你選擇的那口井。當你在一個領域擁有不可替代的深度認知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時,市場自然會為你開出優厚的對價。
那“翻3倍”的薪資,並非運氣,而是你專業壁壘的價值兌現。
選定方向,深挖下去,時間會給你最豐厚的回報。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駱齊,作者:產品經理駱齊
👇 想要第一時間瞭解行業動態、面試技巧、商業知識等等等?加入產品經理進化營,跟優秀的產品人一起交流成長!
———— / 推薦閱讀 /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