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條將環球科學設為星標
週一至週五
第一時間掌握
最新鮮的全球科技資訊

· 獎項 ·
2025年度沃爾夫獎揭曉,中國建築師徐甜甜獲獎

圖片來源:Wolf Prize
北京時間3月11日凌晨2點15分,2025年度沃爾夫獎揭曉,今年的科學類獎項授予了建築學、化學、物理學、醫學、農業領域的傑出科學家。
2025年沃爾夫建築學獎授予中國建築師徐甜甜,以表彰“她的建築設計對中國鄉村的經濟、社會與文化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2025年沃爾夫化學獎授予德國化學家Helmut Schwartz,以表彰他“透過量化氣相中的活性物種,對催化領域做出的劃時代貢獻”。
2025年沃爾夫物理學獎授予印裔美國物理學家Jainendra Jain、以色列物理學家Moty Heiblum和美國物理學家James Eisenstein,以表彰他們對量子物質及其技術潛力的開創性貢獻。
2025年沃爾夫醫學獎授予美國生物化學家Pamela Bjorkman,以表彰她基於抗體的新型策略,徹底改變了我們對病毒的防禦手段。
2025年沃爾夫農業獎授予美國生物學家Jeffery Dangl、英國科學家Jonathan Jones和美國植物生物學家Brian Staskawicz,以表彰他們“在植物免疫系統和抗病性方面的開創性發現”。(Wolf Prize)
· 海外學界·
美國NIH將取消疫苗猶豫和mRNA疫苗相關研究資助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道,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突然終止了超過33項研究專案的資助,另有9項研究專案可能被調整或削減資助。這些專案主要關於調查特定群體對疫苗持猶豫態度的原因或評估可能提升疫苗接種率的策略。其中14項研究由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資助,涉及猴痘病毒、HPV、水痘和新冠肺炎的疫苗專案。另外還有一些專案是關於疾病暴發建模研究,其中模型涉及了疫苗猶豫這一變數。尚不清楚這些專案是會整體停止資助,還是會經過修改以去除疫苗猶豫的因素。另有其他專案不會被整體削減資助,但其設計疫苗猶豫的子專案將被終止。
上週,NIH代理主任Matthew Memoli要求其下屬各研究所提供一份涉及疫苗猶豫的已有和即將獲得資助專案的清單。當地時間3月10日上午,相關專案的主管官員收到了資助終止通知和郵件模板,通知相關專案將於3月11日起停止資助,並且不會因為對專案的任何修改而改變決策。據知情人士向《科學》新聞透露,NIH還要求提供了涉及mRNA疫苗研發的自主資訊,包括已有或計劃中的撥款和合同。另一份備忘錄則要求各研究機構提供NIH研究人員涉及國際合作的全部專案。(Science news)
· 量子計算·
微軟首個拓撲量子位元受質疑:測試存在重大漏洞
當地時間2月19日,微軟在《自然》(Nature)上宣稱創造出首個“拓撲量子位元”。他們在實驗中發現了馬約拉納零模(Majorana zero mode)的相關證據,並基於這種拓撲準粒子開發出新型量子處理器Majorana 1,其穩定性遠超傳統方案。這項研究驗證了理論物理學家約90年前的預言,更可能徹底改變數子計算機的設計邏輯。但有研究者提出,微軟公司這項突破背後存在諸多漏洞。
《自然》新聞指出,微軟的這項研究還沒有經過同行評審,這篇論文內描述了一種測量未來拓撲量子位元讀數的方法,但沒有提供它們存在的證據。另外,最近在一篇發表於arXiv的預印本論文(未經同行評審)中,英國聖安德魯斯大學理論物理學家Henry Legg對微軟用於尋找馬約拉納粒子的測試提出了擔憂。馬約拉納粒子是迄今為止未被發現的準粒子,它源於電子的集體行為,而這正是拓撲量子位元工作所必需的。微軟在2月19日的公告中並未提及名為拓撲間隙協議 (TGP)的測試,但後來對《自然》相關人員表示,他們是利用TGP建立了拓撲量子位元。他們還曾在2022年發表論文稱,TGP能以“高機率”間接識別馬約拉納費米子。
然而,Legg曾與同事報告稱,這種測試可能產生假陽性結果,即測量顯示具有馬約拉納粒子的電子特徵但卻缺乏其有用特性。在最新預印本論文中,Legg報告了這種測試的更多缺陷,比如微軟公開使用的一個關鍵引數與此前論文描述不符。對此,微軟技術研究員兼量子硬體企業副總裁Chetan Nayak原本計劃釋出更正,但後來改變了主意。更多內容將於當地時間3月18日揭曉,屆時Nayak將在美國物理學會舉辦的一個會議上就微軟的拓撲量子位元資料發表演講。(Nature news)
· 空間科學·
溫室氣體排放可能會威脅人造衛星
已有研究表明,大氣中溫室氣體含量增加會導致地球的上層大氣收縮,這是因為入射的紅外輻射被反射到太空,從而產生冷卻和收縮效應。這種收縮會降低地球軌道空間的密度,隨著大氣阻力減少,太空垃圾碎片在軌道上停留的時間變長。近日,一項發表於《自然·可持續性》(Nature Sustainability)的模型研究顯示,人為溫室氣體在大氣的排放量不斷增加,在高排放場景下可能會使能夠安全繞地執行的衛星總數比當前承載能力減少66%。
研究團隊利用大氣建模,估算了不同排放場景下到2100年能夠持續維持在地球軌道上的衛星數量。以2000年溫室氣體濃度為基準,研究者發現,在最高排放共享社會經濟路徑(SSP5-8.5)場景下,到2100年低地軌道上能可持續管理的衛星數量將減少50%~66%,具體取決於太陽活動。這相當於大約2500萬~4000萬顆衛星。他們還估計了軌道物體的理想分佈和不同排放場景下觀察到的偏離理想分佈的情況。作者表明,在中度到最高二氧化碳排放率場景下,衛星經大氣摩擦脫離軌道的速度會大為降低。(Nature)
· 海外學界·
美國國防部將終止全部社會科學研究資助
據《科學》新聞(Science news)報道,美國國防部(DOD)將終止所有社會科學研究資助,叫停91項涉及氣候變化、暴力極端主義與虛假資訊等威脅的研究。整個“密涅瓦研究計劃”(Minerva Research Initiative)被取消。該計劃於2008年設立,旨在“幫助DOD更好地理解並應對未來挑戰”。該計劃的官方網站(包含已完成和進行中專案的研究報告)現已無法訪問。(Science news)
撰寫:王怡博、二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