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眼看到的會有偏差
肉眼看到的會有偏差
自從老海盜搬來了曼谷,和很多朋友就聊天的話題就容易聊到泰國,但我發現很多朋友都有一個刻板印象,認為泰國的核心產業是農業和國際旅遊業。
原因無非:(1)國內市面上的泰國品牌主要集中在農產品上。(2)大多數人對於泰國的印象來源於自然風光紀錄片和走馬觀花的短期旅遊等,沒有從一個Big picture來觀察。

其實泰國的GDP按3大產業類別是這樣的,農業佔比不到9%。
如果繼續拆分是這樣:

按泰國2021年統計資料,泰國最大的行業是製造業,大概佔GDP 27.4%,和同年的中國一樣。第二大行業是批發零售行業,佔GDP15.9%。
而旅遊業呢?疫情前直接和間接對GDP的貢獻最巔峰曾達到過近20%,但現在大約只有12%,且一半的旅遊收入其實來源於泰國本土遊客的國內旅遊。

出口資料其實也能印證,2021年,泰國出口量前三的產品分別是電子產品,電機和電力裝置,車輛和車輛零配件。
從各種角度來說,泰國其實都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只是這些行業主要都是在給日韓企業做代工,並沒有什麼太知名的泰國本土品牌,泰國本土也沒有賺取太多的利潤。
筆者還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想裝機,遇到泰國洪水導致全球機械硬碟價格暴漲。泰國電子行業最輝煌的時候,佔了差不多全球80%的機械硬碟產能。
其實整個東亞東南亞整體經濟發展基本都是"日本模式”:先透過代工解決就業和積累原始資本,然後利用代工培養的智力人才和原始資本進行產業升級,往產業鏈上游走,同時轉移下游低利潤行業去成本更低的地方。
而在東亞經濟史上,第一個跑出來的是日本,然後日本轉移下游行業去四小龍(韓,臺,港,新),四小龍崛起後再轉移去四小虎(馬泰菲印),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加入WTO成了一個新變數,中國能提供更好的營商環境和生產效率,打斷了這一過程,產業向中國大陸轉移。也就是說四小虎的大規模工業化其實是早於國內的,菲律賓、印尼可能差點,但馬來西亞和泰國在中國崛起之前其實已經打下了不錯的工業基礎。
資料口徑一致性
昨天接到一個諮詢的電話,甲方是一個地方性的炸雞品牌,類似於正新雞排/豪大大雞排這種低價少SKU的模式, 想進東南亞國家,目標是打透單點城市優先,這位高管這三個月已經跑了東南亞10多個城市有了初步研究才和我通的電話。
其他話題咱不聊,但交流中我發現對方首先排除了吉隆坡,原因是人口太少,打透也沒意義。因為:

百度百科出來的吉隆坡只有204萬了,遠不如已經打透的三個國內地級市任意一個的人口多,所以沒多少價值。
但這裡其實有一個很大的資訊差:國內的行政區劃是非常特別的。
國內所謂的地級市是指的是一大片區縣的聚合,既有區這種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建成區建制,又有由農林魚牧為主的縣域建制。
和國內這種情況類似的就我知道的只有義大利和韓國存在的“廣域市”這個概念。
而在大多數國家,市這個級別單指一塊高度城鎮化,高人口密度以較發達工商業的區域,不恰當的比方更類似於區,但其實比區還要小。

百度百科上顯示的人口和麵積其實是法律上的吉隆坡,也就是圖上被紅線框住的一部分建成區。

但其實看衛星地圖我們就能看到,以吉隆坡為核心的建成區連綿數十公里,雖然行政區劃上絕大部分屬於雪蘭莪州,但在經濟上本來就是和吉隆坡一體化的,有大量快速路和軌道交通連線,而這塊區域叫做巴生河谷,總共居住了880萬人,略多於杭州城區人口。
更極端的例子是倫敦,傳統法律上的倫敦市其實指的是city of London,泰晤士河邊一塊不到3平方公里,人口1萬出頭的地方,也就是目前的倫敦金融城。

黃色部分是大倫敦,紅色的那一小塊就是city of london。而現在我們說的倫敦其實指的是大倫敦,也就是city of london和周圍32個城市志願加入的一個特殊行政單位。

之前很火的這位巴基斯坦老哥其實當選的是大倫敦的市長,組成大倫敦的33個城市都還有各自的市長。

這位才是city of London的市長
而這33個城市組成大倫敦也不過發生在1965年,也就是一代人之前罷了。時至今日,小倫敦的治安還是由City of London Police(倫敦城警察)進行管理,而其他32個城市的治安由Metropolitan Police Service(大都會警察局,也就是《福爾摩斯》裡面經常提到的“蘇格蘭場”)進行管理,且兩個單位互不隸屬。
理解資料統計方法
原來在某頭部APP工作的時候,一直有一個異常資料沒有得到解釋:當時有一個數據比較重要,也就是DAU/常住人口比,全國主要城市都在這個值都在0.8%-1.0%之間,但是廣州是個例外,一直維持在1.2%-1.3%。
其實本質是資料組沒有根據各地的特殊情況調整口徑。
常住人口的統計在我國除了人口普查階段外,其他時候都是透過鄉/鎮/街道一級政府進行的統計上報再結合5年一次的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和每年一次的1‰抽樣資料進行修正。在長三角和北京基本是準確的,當地基層政府的社會控制力非常強。
但珠三角有非常特殊的點:
(1)珠三角地區存在大量偷稅漏稅隱瞞員工數量的小型黑工廠,這個業態在長三角是非常罕見的,這造成了透過工作地點統計人口的難度很大。
(2)珠三角存在著大量的城中村,但珠三角的城中村組織形式和全國其他地區的城中村完全不一樣,其他地方的城中村基本都被街道有效管理起來,但是珠三角的城中村自治程度更高,有限行政能力更多用於處理治安,防火等剛性需要。對於轄區里人口的管理在大多數時間其實是非常模糊的,更依賴房東的自行上報。但因為製造業流水線工的流動性相當大,他們會在不同城中村遷移,且普遍是短租,往往房東還未上報的時候人已經走了。
在廣州官方統計1500萬常住人口的時候,當時中山大學就已經利用運營商的基站資料和地鐵的資料,估測出廣州實際居民在2000萬左右。
現在的廣州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除了全國統一口徑的常住人口外,還利用公安,運營商,社保等綜合資料,推出了一個新的資料指標——實有人口。根據《廣州市公安局關於2023年廣州市實有人口構成與分佈情況的報告》,廣州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市常住人口1882.70萬人,實有人口共2298.18萬人。
這就是這個偏差資料的來源,但因為資料組的小夥伴普遍缺乏和底層社會打交道的經驗以及城中村生活的經歷,更多單純面向紙面資料,所以一直解不開這個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