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殘忍的社會真相:你的貧窮,是被人設計好的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2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pumpkin
貧窮是一種設計,而不是命運。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林靜朗讀音訊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比吉特和埃斯特,是世界級“貧困專家”。
為了弄清楚人為什麼會陷入貧窮,以及如何擺脫貧窮,他們用15年的時間,調查貧困人群最集中的18個國家和地區。
結果發現:人之所以窮,往往是因為掉入了一個又一個的“貧窮陷阱”中。
更殘忍的是,這些“貧窮陷阱”幾乎是被設計好的。
01
垃圾桶陷阱
你以為窮人會精打細算地過日子?
不,他們往往比普通人花錢還要大手大腳。
阿比吉特講述了帕克的故事。
帕克是印尼的一位農民,他身體虛弱,無法工作賺錢,常年處於赤貧狀態。
但當阿比吉特來到帕克家時,卻出乎意料地發現,他的家裡擺滿了各種物品:電視機、DVD、行動電話以及茶葉、咖啡和糖…… 
這些昂貴的生活用品和他窘迫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貧民窟裡,像帕克這樣的人並不鮮見。
為了買一臺62英寸的電視,他們冒著拖欠房租被掃地出門的風險;
為了吃一頓美味的龍蝦,他們寧願在之後的29天裡天天吃泡麵;
為了一瓶除皺面霜,他們可以忍受在寒冷的冬天因為欠繳燃氣費被停掉供暖。
無論怎麼勸說,窮人們還是一有點錢就跑去購物。
無法控制自己享樂的慾望,缺乏延遲滿足的定力,於是他們掉進了生產者設計的圈套裡。
前段時間520,商場賺得盆滿缽滿,花店忙得不亦樂乎,可節日剛過,垃圾桶裡卻堆滿了被丟棄的禮物,鮮花、玩偶,口紅,香水……
生活中,這樣的“垃圾桶陷阱”無處不在。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無論什麼節日都被商家營銷成購物節,刷會短影片的功夫就不知不覺下單了好幾件商品,本想著趁雙十一撿個漏,卻在湊單的時候又多加購了幾件計劃之外的東西。
《製造消費者:消費主義全球史》中有一個觀點:消費是被人為製造出來的。
資本最擅長三件事:1、憑空製造需求;2、用消費品劃分社會層級結構;3、設法加快你的消耗速度。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欠自己的一場旅行,一輩子一次的奢侈婚禮……
生產者在想方設法掏空你的錢包,當你跟風消費瘋狂剁手而不自知的時候,就是你走向貧窮的開始。
02
奶頭樂陷阱
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和競爭的加劇,美國貧富差距、階層分化成為主要矛盾。
如何讓底層窮人安分守己?
時任美國安全顧問的布熱津斯基提出了著名的“奶頭樂”理論。
他認為可以給80%的社會邊緣者一個“奶頭”。
這個奶頭可以是發洩型娛樂,比如色情產業、遊戲;也可以是大眾娛樂,比如肥皂劇,八卦節目等…… 
只要像喂嬰兒奶嘴一樣,為窮人提供源源不斷的快樂,他們就會沉浸其中不可自拔,永遠自困於底層。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在圖書館沒學習一會,就心癢難耐,忍不住拿出手機打了兩把遊戲;
剛著手工作沒一會,就被推送的短影片吸引,一不留神刷了一個小時。
不知不覺間,你的注意力被瓜分,你的時間被偷走,而時間和注意力,恰恰是這個時代最值錢的東西。
知乎答主@陳霄漢講過自己的故事。
陳霄漢出身農村,靠自己的努力考到了上海的一所985院校。
按說有這樣的學歷託底,他未來怎樣也不會過得太差。
但他的命運,在進入大學之後,發生了鉅變。
當時他有個室友喜歡在宿舍玩遊戲機。
陳霄漢以前從沒接觸過這些東西,於是在室友的慫恿下玩了兩把。
短短兩把遊戲,讓他體驗到虛擬世界殺戮的刺激和快感。
從此之後他一頭扎進網遊中,荒廢了學業,欠下幾十萬的外債。
多年以後,他懊悔道:
“廢掉一個人的所有事物當中,最可怕的其實不是貧窮本身,而是那些讓人無法察覺的誘惑。它會緩慢侵蝕你的思想,蠶食掉你有價值的東西,最後把你完全顛覆成為一個廢人。”
多巴胺上頭,垃圾快樂上癮,於是你掉進了富人設計的“奶頭樂”陷阱中。
而當窮人越來越沉溺於手機、電腦、電視時,富人正一點點從網路生活中抽離。
蘋果之父喬布斯會限制孩子在家中使用科技產品;遊戲設計師對“魔獸世界”也避之不及,很多矽谷巨頭下了班壓根不靠近電子裝置。
心理學家亞當·奧爾特曾直言不諱道:
生產高科技產品的人,彷彿遵守著毒品交易的頭號規則:自己絕不能上癮。
因為處於社會頂層的他們,比誰都明白,陷入短期快樂之中的結果只有一個——娛樂至死。
03
老鼠賽道陷阱
在加利福利亞的一個小鎮上,住著一個愛好寫作的年輕人。
他立志成為一名優秀的小說家,每天筆耕不輟,但小說的銷量卻差強人意。
他去教堂問神父:“為什麼我夜以繼日地寫作,但是作品卻沒有任何進步呢?”
神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你早上都在做些什麼?”“我在寫小說。”
神父又問:“那麼上午呢?”他答道:“也在寫小說。”
神父繼續問:“下午呢?”
聽到這話,年輕人有點不耐煩:“我每天除了吃飯睡覺,其餘時間都在寫小說。”
“那你什麼時候在思考呢?”
這個年輕人的狀態,就像下面這張圖:
為了吃到頭頂那塊乳酪,老鼠拼命跑,然而結果卻是,一直在原地打轉,忙死累死也吃不到頭頂的乳酪。
日復一日重複的忙碌,就像在這樣的老鼠賽道里無限迴圈,陷入越窮越忙,越忙越窮的怪圈。
聽過這樣一句扎心的話:如果單純忙碌有用,那如今的首富只會是一頭拉磨的驢。
工作中讓你更值錢的,不是忙碌的程度,而是思考的深度。
作家李尚龍曾在新東方當老師。
工作了一段時間後,他向排課的領導申請週末晚上不上課,即使這意味著他每個月收入會減少四五千。
別的同事週末忙著上課掙錢,他呆在家裡,看書,看電影,思考,寫作。
後來教培行業落末,那些同事要麼失業,要麼轉行,而他提早為自己謀劃了新的方向,開公司,寫書,年入百萬。
他在《忙,但不要窮忙》一文中總結說:
“無論多忙,都要給自己一些空餘的時間,這些時間,要給自己放空。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方向,有沒有更棒的路。”
一直低頭趕路,忘記抬頭看天,就容易掉進貧窮的深坑。
一個囿於雜務而懶於思考的人,註定會陷入平庸的困境。
學習新的知識,提升自己的技能,作出長遠的職業規劃……
擺脫低質量的勤奮,養成思考的習慣,才是你人生破局的關鍵所在。
04
肖申克陷阱
最近重溫經典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對老布的命運很是感慨。
他是監獄裡的圖書管理員,在這裡服刑了五十多年。
每天的工作,就是推著書去監獄裡走幾圈,然後記錄下借書人的名字。
輕鬆安逸的日子,讓老布很滿足。
他把這份工作當成了自己的專職,從沒想過會離開,直到有一天被假釋出獄。
街上川流不息的車流,讓他驚慌失措;高聳入雲的建築,讓他倍感窒息。
出獄後的他被分配在超市工作,然而他衰老遲緩的行動,總是被顧客投訴指責,生活在高壓狀態之下,他甚至連覺都睡不安穩。
每天活在恐懼之中的老布,一年後選擇了自殺。
人安於監獄,而死於自由,這就是所謂的“肖申克陷阱”。
電影中有句話說得很好: 
“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牆;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這樣的監獄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它是那份安穩到讓你失去進取心的鐵飯碗;它是那個可靠到讓你逐漸麻痺的看家本領。
日子久了,你安之若素,甘之如飴。
但只要發生一點小小的變故,就發現自己成了一隻弱雞,在“黑天鵝”面前毫無抵抗力。
古語有言: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
自我跳出舒適圈,才能擺脫“畫地為牢”的窘境。
波士頓大學曾做過一個實驗。
實驗員要求受試者將鬧鐘調到六點,第一組把鬧鐘放在書桌,第二組則放在床頭。
兩週後,第一組大部分人都養成早起的習慣,而第二組平均起床時間,幾乎沒有改變。
當鬧鈴響起時,人們會本能地關掉鬧鐘,繼續睡懶覺。
但如果鬧鐘很遠,人就必須離開舒服的被窩,自然會開始一天的新生活。
沉溺舒服不會給人帶來任何成長,不打破舒適圈,永遠是止步不前。
而改變的過程雖然伴隨著不適,但邁出那一步,你就能不斷更新,擁抱更好的自己。
我始終相信,貧窮是一種設計,但不是宿命。
沒有一個人註定貧窮,除非他自己願意。
當你主動跳出“貧窮的陷阱”,就是你富足和自由的開始。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朋友們,永遠不要自暴自棄。
就算所有人都不在乎你,
你的器官和細胞都在為你拼命。
你沒有那麼孤獨,
你在被死心塌地的愛著,
你應該對自己再好一點。
關注@洞見林靜 影片號,一起閱讀成長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