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預主義製造貧窮,通脹沒收慈善資金

按:週二(4.1)晚上7點直播,聊聊張五常的經濟學水平,再聊聊怎麼構建自己的資訊決策支援系統。歡迎預約。
文丨漫天雪
工業革命中的血汗工廠和童工,被無數左翼知識分子批判,他們將其稱之為剝削和壓榨,由此猛烈攻擊“血淋淋的資本主義”。
這些人既沒有經濟學常識,又缺乏洞察力,也對歷史極不誠實。
在工業革命之前的數千年裡,人類並沒有田野牧歌鳥語花香,而是一直生活在赤貧之中,公元1000年,與公元1500年的人,以及西歐人和亞洲人,沒有多大差別。那些到紡織工廠裡打工的母親,不是從她愜意舒適的家裡走出,被逼做工的,她們根本無米下鍋;孩子們嗷嗷待哺,處在生死邊緣。她們之所以去做紡織女工,是因為工廠開給他們的收入水平,遠遠高於自己低效的家庭生產。
那時候的英格蘭,只有600萬人口,所有人都在極低的標準下生活。任何新增的人口,對這個國家都是致命的,因為資本無法增長而人口增多,馬爾薩斯陷阱就會降臨。
她們和我們的父母一樣愛自己的孩子,但是物質的奇缺決定了他們自己和孩子們隨時可能被餓死,或者因缺醫少藥而被流行疾病奪去生命。孩子們去工廠做工,只不過是因為只有那樣才能使他們活下來。
“建一座工廠,就是建一座聖殿;去工廠裡做工,就是去教堂裡做禮拜。”
紡織工廠制度,是現代市場經濟的起源。它是面對貧困階層生產的,大批次生產的廉價衣物、襪子,是製造給那些赤腳的窮人的。工廠裡的工人,正是他們製造的產品的最大消費者。因為那時候的富人,穿的是絲質的衣物,小規模私人定製的衣服和鞋子。在等級社會里,一個人的社會階層,從他們穿的衣服上就可以一眼看出。
面向佔多數的貧困階層,進行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是市場經濟的特徵。工業革命,是古典經濟學家們打破重商主義和技術性失業的謬論,深刻闡述自由交換、勞動分工、自由貿易理論的結果,工業革命是這場思想革命的成果。由此,讓資本積累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成為可能,造福了千千萬萬的窮苦大眾,使他們得以死裡逃生。
這場觀念革命,至今仍在發揮巨大影響力,讓勞苦大眾生活水準空前提高,讓中產階級享有了比古代帝王更高的生活水準。
我們能活下來本身,就是市場經濟的成果。因為在計劃經濟下,一大半人口都會死去,活下來的人還處在生死邊緣。從1760年到1830年,被稱為工業革命的這一時期,英國的人口翻了一番,但是生活水平前所未有地提高,這就是市場經濟的偉大功績。它意味著,以前會夭折的孩子,現在活下來了,並且活得更好了;以前會早死的人,現在活得更長了。不要忘了,即便貴為安妮女王,生了17個孩子,卻沒有一個能活到成年。
市場經濟,是人類生存的基本制度。市場經濟是消除貧困的唯一可行途徑;市場,就是最大的慈善。破壞市場的結果,就是陷入貧困和死亡。
人類的生存,並不能指望某人大發慈悲心——這固然很高尚,但卻不是制度性的可持續的。“我們的晚餐並非來自屠宰商、釀酒師和麵包師的恩惠,而是來自他們對自身利益的關切;我們針對的不是他們的人性,而是他們的‘利己主義’。”
只有製造出更加便宜的商品,讓最窮的人也能消費得起,一個人自身的利益才能增進,而這也是對窮人福利的最大改善。市場經濟創造的雄厚資本積累,帶來的超級強大的生產能力,會讓絕大多數人享受“正外部性”,分享資本積累的好處。當汽車1萬元一臺的時候,即便農民的貨幣收入並沒有增加,但是實際購買力卻增強了,能夠買得起汽車了,他們的交通出行條件就改善了。這就是健康的價格通縮,也即:變富了。
貧富差距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徵。市場消除貧困的辦法,並不是人人均等——這是不可能的,人與人從來就不可能平等——而是先富帶動後富,所有人生活條件改善,一起變富。
市場經濟中的貧富差距,不過是你開瑪莎拉蒂,我開五菱紅光的差距;你吃頂級牛排,我吃油潑面的差距。但是都能到達目的地,都能吃飽飯。計劃經濟的貧富差距,則是生與死的距離。
因此現在甚囂塵上的“貧富差距”問題,其實是一個偽問題。因為貧富差距永遠存在,不可能、也不應該被消滅。只要你願意,永遠可以在一國之內劃出所謂的貧困線,哪怕是在摩納哥,你也可以劃一個年收入低於10萬美元就是貧困人口,然而他們在其他國家眼中,是妥妥的富豪。
貧困線就是想要定義貧困人口,繼而為政府幹預市場和再分配政策提供依據罷了。
讓我們重申一個常識:一切干預主義政策,都無法消除貧困。因為政府不生產財富,它只有一種辦法,就是以一個人相對貧困為代價,讓另一個人相對富足。這將打擊財富創造,消耗資本,讓所有人變窮。
正是干預主義,製造了當今世界的貧窮。很顯然,干預主義就是阻礙人們以最有利可圖的方式利用自己的財產,因此會減少資本積累,製造貧窮。貧困,本來就是干預主義的結果。
然後他們又會假惺惺地來解決貧困問題。
不論什麼社會,都有貧困人口。他們或者因為疾病,或者因為地理條件,或者遭受自然災害,或者因為失去勞動能力,而陷入困境之中。
必須指出,存在大量失去謀生能力、卻又能存活下來的人,以及老齡化本身,就是市場經濟和人類文明社會的表徵。米塞斯論述道:殘廢的動物必定很快被淘汰,它們不是被餓死,就是成為天敵口中的食物。野蠻人對於老弱病殘沒有任何憐憫之心。對於老弱病殘,許多原始部落採取我們這個時代納粹所採取的那些野蠻無情的滅絕辦法。老弱病殘的存在不論看起來多麼矛盾,都是社會文明和物質富裕的一個特徵。
那些窮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方面可以享受市場的正外部性,以便宜的價格購買商品改善生存狀況,另一方面,市場社會人們從來不缺乏同情心和慈悲心,不斷擴張的財富生產,為慈善捐助提供了源源不斷的資金支援。如果沒有層出不窮的干預,這些財富將更加充裕,為沒有勞動能力的人提供食物、居所,建起更多更好的孤兒院、濟貧院、養老院,以及更多的教育和醫療設施。
曹德旺、馬雲和一眾企業家,大搞慈善事業、辦大學,你說他們有盈利動機嗎?不假。但是你說他們不是基於人道主義和理想主義情懷,也失之偏頗。人,不是古典經濟學家所說的“經濟人”,只以金錢利益為導向,而是把一切有價值的目標都納入自己的價值表中來選擇。不論慈善事業是基於揚名立萬、還是緩解內心的不安,都是人的理性行為,客觀上都會造福他人。人們的觀念決定了什麼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利益決定應當持有什麼觀念。
然而,干預主義打擊了人的慈悲心。既然你強制徵收我的財富去搞所謂“法定慈善”,我又何必去自願幫助他人呢?既然受惠者感謝的是政府並且心安理得毫無感恩之心,我為什麼還要去幫助他呢?
況且,當干預主義持續,消耗資本、毀滅財富,人即便有同情心,也已經沒有能力去做慈善。
通貨膨脹政策將人們的財富汲取一空,讓慈善事業變得不可行。一個從孤兒院裡成長起來的企業家,賺取了一筆財富,他想回饋社會,將這筆財富用來建更好的孤兒院。然而假如一個德國人在1914年一戰前夕有100萬馬克的財富,到了1923年,馬克的匯率在超級通脹之下,從1美元:4.2馬克貶值到1美元:42億馬克的時候,他積累的這些財富將一文不值,他已經失去了一切,還拿什麼做慈善呢?
他辛苦儲蓄一輩子的這些錢的購買力,被誰拿走了?被德國政府拿走放炮彈了,他們把這些錢亂花和搞破壞了。赤貧的人們再也無法得到他人的幫助。
假如通脹政策一直持續,一位企業家積累的巨量財富被劫掠一空,其結果就是窮人都得捱餓,而那些老弱病殘,將會像動物叢林和野蠻社會中的人一樣,被“自然淘汰”。米塞斯說:
如果幹預主義未破壞市場經濟的一些基本制度,慈善機構的資金供給很可能是充足的。信用擴張和通脹讓普通人試圖透過儲蓄和積累備用資金來應付比較不順利的日子的努力毀於一旦。大部分接受慈善機構幫助的人之所以需要幫助,是因為干預主義使他們需要幫助。通脹以及政府把利率壓低到市場利率以下,實際上等於沒收醫院、精神病院、孤兒院和類似機構賴以運作的捐助資金。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