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團隊時,你是如何把團隊搞廢的?

在追求高效團隊的道路上,我們常常被各種成功學和管理技巧所淹沒,卻忽略了那些真正可能導致團隊崩潰的“坑”。這篇文章反其道而行之,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出發,探討了如何“搞廢一個團隊”,揭示了招聘、崗位分配、人才培養和績效管理中常見的四大陷阱。
———— / BEGIN / ————
市面上到處都是教你“如何打造高效團隊”的秘籍,隨便一搜,全是“提升效率”“激發潛能”“賦能團隊”之類的大詞,看得人眼花繚亂。
然而,你試過無數種方法,卻發現團隊仍然內耗嚴重,士氣低落,效率不升反降。為什麼?
今天我們不聊那些理想化的成功學套路或技巧,而是反其道而行之,聊聊如何一步步搞廢一個團隊。
這樣,你至少能知道哪些坑千萬別踩,避免你的團隊從內部崩塌。

看似公平的招聘:

選的是“聽話”不是“能幹”

企業離不開人才,但招聘時,很多人更在乎“會不會說話”而不是“能不能幹活”。
比如,面試中,表現得順從、逢迎,甚至高情商“彩虹屁”的人,往往更容易被錄用,而那些真正有硬實力的人,可能因為不善言辭或看起來“不夠圓滑”被淘汰。
你想想,這種邏輯下進來的是什麼樣的人?
要麼是“嘴強王者”,要麼是徹底沒能力的“潛伏者”。一旦這樣的“菜鳥”進入團隊,就像放了一顆“水雷”,不光幹不成事,還會拖垮士氣。
最終,優秀的人嫌環境差走了,剩下的,都是“能混日子的人”。
別讓面試變成演講比賽,否則,團隊問題只是時間問題。

崗位迷失:

上了崗,卻幹不了“對的事”

剛入職時承諾A崗位,結果一來就讓人幹B崗位,甚至是BCD崗位一起上。
一開始,員工可能會想“多做點事情也沒關係”,但時間一長,A崗位的專業能力沒學到,BCD的工作又忙得團團轉,心裡自然就會開始懷疑:“我到底是在幹嘛?”更別提工作成果不被認可時,慢慢就會陷入消極狀態,甚至選擇“躺平”。
崗位越模糊,人心越涼。崗位明確,才是留住熱情的第一步。

只責罵,不培養:

犯一次錯,直接“貼標籤”

企業裡有句扎心的話:“員工犯錯後不是機會,而是災難。”
不少企業對員工的態度是“犯一次錯就打入冷宮”。更可怕的是,有些員工在服務客戶時,因為客戶的問題被罵,回到公司後,還要被領導加倍責罵。員工犯錯固然要糾正,但這樣不分青紅皂白地“雙倍暴擊”,只會讓員工對企業徹底失望,根本談不上成長。
培養人才就像種樹,靠的是長期的澆水施肥,而不是隨便來一場“雷陣雨”。否則,員工不僅成長不起來,反而可能因為害怕犯錯變得縮手縮腳。長此以往,這個團隊就會變成“自保大賽”。
寬容試錯才能帶來成長,扼殺試錯只會帶來平庸。

強留還是強走:

績效問題與成本最佳化,誰在“割韭菜”?

“留住人才”聽起來很美好,但很多企業在實際操作時,往往陷入了兩種極端:
第一種:績效不公平,大家都“平分秋色”:
在這種情況下,所有人的績效都按一碗水端平來分配。即使是那些做出突出貢獻的員工,最終也得不到應有的回報,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團隊中的核心人才感到不公平,甚至產生“為誰工作”的疑問。
第二種:最佳化成本的錯誤決定,心寒的不應該是員工,更應該是管理層:
一旦公司效益不佳,領導考慮的第一步通常不是如何最佳化流程或提高效率,而是“裁員”。這種做法往往以“削減人力成本”為名,最終犧牲掉了那些真正努力工作的員工,留下的往往是那些對工作缺乏熱情、只會“混日子”的人。
更糟糕的是,裁員後,企業還會採取一些“過河拆橋”的做法,一旦情況好轉,領導卻忘了這些曾經付出過心血的員工。這樣的舉動會讓員工更加寒心,也讓剩下的人對企業未來充滿疑慮。
這種種錯誤的舉措,不僅讓員工對企業產生不信任,更直接導致了團隊的離心力加劇,氣氛低迷,最終形成惡性迴圈。
績效問題和成本最佳化,如果處理不好,反而會讓團隊計程車氣徹底崩潰。

最後的話

總結起來,一個團隊被搞廢,往往就是這“四步曲”:
  1. 選菜人:重表面而輕實力;
  2. 用錯人:崗位模糊,事事亂套;
  3. 不育人:一味指責,扼殺成長;
  4. 留不住:用冷漠管理消磨人心。
這些問題,表面上看是人才管理出了問題,深層次是企業的價值觀、用人機制和管理邏輯失衡了。
說白了,團隊被搞廢,不是員工出了問題,而是企業自己沒搞明白“人”的重要性”。
希望帶給你一些啟發,加油!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柳星聊產品,作者:柳星聊產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