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驅動》:清除障礙,歡快行動

文 | 有書君 · 主播 | 安東尼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安東尼。
今天,我們繼續來共讀《認知驅動》。
上一節,我們主要介紹瞭如何從正面強化追求目標的決心和動力,以此來堅定我們的行動信念。
那麼,在這一節中,我們來說說,如何有效應對負面心理,減少它們在我們實現目標的過程中所帶來的阻力。
科學運用理性和感性
在書中,周嶺指出,負面心理的主要來源之一就是我們的理性。
這或許會令大家有些疑惑。
因為在傳統的觀念裡,理性思維是解決問題的利器。
理性讓我們冷靜、客觀、辯證地看待世界,它怎麼會讓我們產生負面心理呢?
的確,理性的正面價值無可爭議,但是理性的侷限性也不容忽視,而且這種侷限很難被我們察覺。
首先,理性思維的侷限在於它是個“保守派”。
它只相信自己看見的,對未知的領域總傾向於保持懷疑乃至排斥的態度。
這種偏見正是眾多新事物初期遭遇嘲笑的原因所在。
比如,法國軍事戰略家斐迪南·福煦曾斷言飛機沒有軍用價值;IBM公司創始人托馬斯·沃森堅信人類根本不需要太多的計算機。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羅伯特·密立根曾認為人類不可能利用原子的力量。
最終,這些行業大牛全都被歷史所“反駁”,而這並非是因為他們缺乏理性,相反,正是過度理性的框架束縛了他們的想象力,使他們深陷於既有的認知世界,未能預見未來世界的飛速發展。
此外,理性的侷限還在於它很“玻璃心”。
它對評價特別敏感,外界的點滴評價便會干擾我們的行為;它對失敗還特別抗拒,一點點挫折就讓我們一蹶不振;它還對標籤特別認同,而這嚴重限制了我們的探索精神。
那麼,面對理性這把雙刃劍,我們應如何巧妙駕馭,既發揮其優勢,又規避其束縛呢?
周嶺提出的解決方案是:用感性制衡理性。
簡單來說,就是“樂觀構想、悲觀計劃、樂觀實行”,或者說是“長期樂觀、短期悲觀、當下愉悅”。
在構想階段,我們不妨暫時擱置理性,以感性的視角樂觀展望未來,用這份熱情激發行動的動力。
當構想轉到具體計劃時,則需切換到理性模式,細緻審視可能遭遇的風險與挑戰,精心制定周密的計劃。
到了執行環節,我們要再次擁抱感性,全力以赴,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刻,堅定不移地推進每一步。
不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常常將感性與理性用反,陷入“長期悲觀,短期樂觀,當下痛苦”的誤區。
在起點,我們就以當下的視角審視未來,面對遙不可及的夢想輕易悲觀放棄;即便勉強起步,過程中又因過度樂觀而急於求成,遭遇挫折後迅速陷入沮喪,難以堅持,最終半途而廢。
所以說,如何巧妙的運用好理性和感性,對我們實現目標至關重要。
理性和感性都是我們的朋友,我們應當追求成為一個理性的人,但切記,理性並非全部,因為真正精彩的人生還需浪漫、無畏和勇氣。
克服負面偏好
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
下面,讓我們再深入地聊一聊理性的“玻璃心”,其實這種特性可能不完全“怪”理性,因為負面偏好是我們的生物本能。
這種本能源自一個簡單而殘酷的自然法則,那就是:
對危險不夠敏感的生命往往難以生存,相比之下,因過分謹慎而錯過幾次機遇,其代價遠不及一次疏忽導致的滅頂之災。
因此,我們總是對壞事的反應要強於對好事的反應。
周嶺舉了個小例子:
當一個孩子的成績單是“三科優秀、一科不及格”時,父母可能不會因為三科優秀就誇獎孩子,而更有可能把注意力放到唯一的一個“不及格”上。
這就是負面偏好發揮作用的典型事例。
“不好的事情”即使僅佔日常生活的一小部分,它們也能以壓倒性的力量佔據我們的思維空間,讓人困擾不已。
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們在上文中已經提到的,我們的理性非常“玻璃心”,天然就喜歡尋找問題、發現問題。
其次,還在於我們本能對於靜態的、平淡的生活總是缺乏感知,但是對動態的、新奇的、危險的事物特別敏感。
在這種本能的作用下,我們有一種“幸福適應”的機制,當生活剛開始改善時,我們就會沉浸在幸福中。
但是,長期處於幸福的環境中,我們便會失去對這份美好的感知,將其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視而不見,反而對於平淡生活的任何一絲“不幸”,我們都異常敏感。
那麼,我們是不是註定要被負面情緒所束縛,而無法自拔呢?
當然也不是,看看生活中那些笑口常開、樂觀豁達的人就知道,我們一定有解決辦法。
首先,我們要善用不同的視角看問題——既然基因和本能讓我們不自覺地關注壞事,那我們不妨反其道而行之,試著留意生活中的美好。
一個實踐辦法是,嘗試每天記錄至少五件好事,無論大小。
透過主動尋找並記錄這些亮點,我們可以有效對抗“負面偏好”,重新發現生活中的美好。
此外,我們還可以運用想象的力量。
身處平淡時,想象失去現有的一切會怎樣,這會幫助我們意識到生活的可貴,從而將注意力集中在已經擁有的事物上。
面對煩惱時,不妨採用時間遠離的方法,假設自己在三五年後的時刻回望現在,眼前的煩惱便變得微不足道了。
讓我們成為那條能看到水的魚吧,放下“負面偏好”這個大包袱,以輕鬆的心態去追求我們的夢想和目標。
走出二元對立
在複雜的世界堅持簡單
在追求目標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要警惕負面偏好這個內心的絆腳石,以免在挫折面前備受打擊,止步不前;還要防範非黑即白的狹隘觀念,避免憤世嫉俗、衝動行事。
這一點對於年輕的朋友們來說,更是尤其值得關注。
許多人往往會陷入“非黑即白”的思維陷阱,習慣於給事物貼上標籤。
周嶺將此稱為“二元對立”。
這樣的世界看似簡單明瞭,如同考試答案般確定無疑,便於我們的心智把握。
然而,我們終將步入紛繁複雜的社會,在那裡,色彩並非僅限於黑白,更有灰、紅、橙、黃等多種色調交織融合。
如果我們仍固執地只接納自己喜歡的事物,排斥一切不合己意的事物,那麼便只能將無限多彩的世界全部推開。
真實世界本就是複雜的,我們難免會遇到不合心意的上司、同事、工作,也會對長輩的嘮叨感到厭煩,對孩子的哭鬧心生不快……
如果我們對這一切都持有厭惡與排斥態度,自己就會陷入無盡的苦悶之中。
堅持二元對立,不僅會壓縮個人的生存空間,還會影響我們對世界全面認知。
周嶺認為,這個世界是有層次的,非黑即白的世界是基礎層的世界,就像易學中的“兩儀世界”。
但是在二元世界之上,還會衍生出更加複雜的多個層次,這就像“陰陽兩氣可生萬物”一樣,人類社會便是這浩瀚宇宙中最為複雜的現象之一。
因此,如果我們一直堅持二元對立的思維,拒絕接受複雜和多變,就無法完整領略世界的豐富和精彩。
二元對立還會影響我們的耐心,因為二元對立意味著排斥不確定性,要求立即得到明確的解釋和答案。
這樣的狀態是不適合追求長遠目標的,因為任何事物的演變都需要時間,等待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不確定性的考驗,這是無法避免的現實。
不過,周嶺並不要求我們拋棄二元對立,二元對立雖然不適用於複雜世界,但是適合簡單世界,完全拋棄二元對立,會讓我們自己變得模糊、搖擺不定,失去原有的純粹性。
正確的做法是,在複雜世界做一個簡單的人。
我們可以在內心深處堅持簡單,堅持自己,堅持原則,但在面對外部世界的複雜性時,我們應當包容複雜,包容他人,包容不確定性。
更進一步,我們還可以嘗試將接納複雜轉化為利用複雜,駕馭複雜,比如,學習那些我們原本不喜歡的人的優點,在不確定性的等待中發掘有利可能等等。
降低期待,丟掉精神包袱
那除了以上種種的情緒障礙,在我們的內心世界中,其實還有一位“常客”,它就是“過高的期待”。
只要稍加留意,就不難發現,成年之後我們的諸多煩惱往往源自於對自我及他人的不切實際的高期望。
如果我們審視內心,便會發現,那些焦慮情緒的背後,很多都是因為個人的期待超出了實際能力。
周嶺指出,過高期待通常表現為兩種形態:一種可以概括為“貪多嚼不爛”,另一種則是“急於求成”。
貪多嚼不爛,過高期待了自己能夠完成目標的數量,既想要芝麻,又想要西瓜,最終卻因分散精力而一無所獲。
針對這種情況,最明智的做法是:主動降低期待,放棄或暫時推遲那些不重要、不緊急的任務。
這樣做以後,我們才可以靜下來來,專注於眼前最重要的事情,等到最重要的事情解決了,再去處理被擱置的事情,這樣做反而能高效地完成各專案標。
急於求成則會忽視目標的難易程度,無法忍受最初階段的笨拙和挫敗,渴望即刻付出便能迅速收穫成果,就像今天播種,明天就要花開一樣。
急於求成是人的天性,針對這種情況唯一的辦法也是主動降低期待,透過堅持不懈的大量重複練習,儘快闖過初期進步緩慢的階段。
總之,降低期待意味著給予自己寬容,允許自己專注於一項任務的完成,接納起步時的蹣跚與多次嘗試的失敗,願意投入更長的學習與練習時間,並堅信這樣方能穩健地達成目標。
更重要的是,主動降低期待不僅僅是通往成功的關鍵,更是我們獲取幸福的秘訣。
我們在面對至親之人時,往往抱有更高的期待,提出更嚴格的要求,這源於內心深處對他們的美好願景與不容瑕疵的期待。
然而,適度調整這些期待,能為我們帶來更多的耐心與溫和,無論是面對孩子還是伴侶,都是如此。
因為愛的真諦,就在於那份深沉的“包容”,它讓我們學會接納不完美,珍惜成長的過程。
好,本節的內容我們就先講到這。
下一節我們要講的主題是:“快速進步的秘密”。
讓我們下節不見不散!
有書VIP會員
現已全煥新升級
敬請登入書APP,探索更多詳情
10000本電子書免費看
加入有書VIP會員
率先一步為終身成長者
開啟人生向好的齒輪

 點選“閱讀原文”檢視詳情


相關文章